大禹,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君主,也是公天下制度的最後一位君主。在他死後,其子夏啟擊敗大禹指定的繼承人伯益建立夏朝。而夏朝的君主們自然也都是大禹的後裔。然而在一千多年後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卻號稱自己也是大禹的後裔。這個諸侯國就是位於江南的越國。
如果大家對越國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的話,那我接下來介紹的這位越國君主,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有著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典故的越王勾踐。為大家介紹完越國這個國家,然而大家好奇的,應該還是越國是否是大禹後裔,而非越國這個諸侯國本身。那越國究竟是不是大禹的後裔?越國自稱大禹後裔又有哪些依據呢?
本文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一下這兩個問題。由於這兩個問題本身可以歸納為一個問題,因為越國究竟是不是大禹的後裔,主要還是看依據是否可靠,所以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越國自稱大禹後裔的依據是否可靠?首先為這一論點背書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認為夏朝的少康將自己庶子封於此地,于越是庶子的名字,號為無餘;賀循《會稽記》稱庶子號為于越,由是得名。
而《史記·越世家》稱大禹曾經在會稽會盟諸侯,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封地,國君為姒姓,勾踐稱霸中原以後稱自己為夏禹後裔。秦始皇在今天的會稽山祭祀大禹後這一說法越發流行。因為大禹病逝於會稽,所以夏朝宗室在此供奉也就情有可原。那這兩種說法是否可靠呢?我認為其可靠性有待商榷。
首先大禹的確是在會稽病逝,然而夏朝直到君主少康時,才在會稽設立宗室諸侯為大禹守靈是不是有些太晚了?其次如果是設立諸侯來供奉大禹,那麼應該會有相關史料予以佐證。然而並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大禹的確被埋葬在會稽,而且也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少康有分封諸侯供奉大禹的事跡。
加之越人在語言習俗、歷史繼承、考古遺蹟等方面與中原文化存在較大差別。當地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後來的馬橋文化、幾何印紋陶文化層在考古發掘、基因分析上都存在一定繼承關係,而與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關係不大。因此對于越人的祖先是否來自中原,可以說沒有任何相關證據和可能的證據證明這件事。
所以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越國自稱大禹後裔,或許有一定的傳說依據,然而事實上,越國的來源還有很多種說法。如越國諸稽氏起源等方面考證越王的先祖是祝融八姓之一,屬於彭姓諸稽氏,越國是徐人進入越地統治越人所建立。以及越族是由三苗中一支演變而來,越人出現地域和三苗相近且出現較晚因而可能有繼承關係等多種說法。
而事實究竟是什麼?恐怕還要依靠進一步的考古發現才能予以證實。各位網友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