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孔子廟堂碑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陳列於西安碑林的《孔子廟堂碑》,其原碑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奉敕撰文並書寫,又蒙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親筆篆額,曾屹立在唐長安城國子監內最顯要的位置上,供朝臣和貴胄子弟們瞻仰。它雖出自名家之手又受皇室蔭護,但也未能躲過唐末戰亂的劫難。直至宋代王彥超據舊拓重新摹刻一石,才讓這方千古名碑得以重生。其重刻之碑在西安碑林的庇佑下傳承至今。

這方宋代重刻的《孔子廟堂碑》通高280釐米,寬110釐米。額題「孔子廟堂之碑」,2行,每行3字,篆書。碑文34行,滿行65字,楷書。安祚刻字。

《孔子廟堂碑》源起於唐武德九年(626)十二月。是時,剛剛登基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下詔,要在長安城國子監內興建專用於祭拜先聖孔子的廟堂,這在當時算是一項提升孔子地位的歷史性舉措。因為在此之前,國子監內並無單獨的孔廟,對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祭祀是與周公的祭祀一同進行的,並且是以周公為主位,孔子享配祀。太宗皇帝的詔令將孔子提升到至聖先師的地位,不但為他單獨修建了宏偉的廟堂,還定下了「主祀孔子,顏回配享」的廟堂格局。孔廟建成之後,國子祭酒楊師道等奏請勒碑記頌,於是太宗皇帝詔令虞世南撰文並書丹刻石,此即《孔子廟堂碑》。碑文中未刻建碑年月,因唐武德九年年底才下詔始建孔子廟堂,據此推算,碑石的建成最早應在第二年,即貞觀元年(627)以後。

太宗皇帝將撰、書碑文兩項重任交由虞世南一人完成,足以想見虞世南在初唐文壇中的地位。事實上,虞世南在以書法揚名之前,已經憑藉深厚的學識和才華名重朝野。隋大業年間,虞世南編纂了一百六十卷的《北堂書鈔》,又與其他文學之士編纂《長洲玉鏡》等類書十餘部,此後大行於世,成為一代名儒。入唐後,他雕文絕世的才華甚為太宗器重,官至秘書監,封永興公。唐貞觀年間,虞世南奉敕與歐陽詢在弘文館教示楷法,其書法與歐陽詢併名於世。太宗皇帝曾賜予虞世南五絕的讚譽,稱:「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因此,當太宗皇帝決意刊刻這方分量極重的紀頌碑時,把撰、書的重任交到了有「出世之才」的虞世南手中。落成後的孔子廟堂位於國子監內緊鄰大門的顯著位置上,而虞世南撰、書的《孔子廟堂碑》得以在此蜚聲海內。

據傳原碑在刻成後不久就遭遇火災而焚毀,武周時期武則天敕令相王李旦重建,刻成後由李旦親自以篆書題寫「大周孔子廟堂之碑」的碑額。另一說為,武周時期原碑未毀,只是由李旦奉敕加刻碑額。此二說至今尚無定論,給這塊名碑撲朔迷離的身世又增添了一個謎團。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所刻之碑在唐末五代時即已毀失,直到北宋初年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據舊拓摹刻一方,立於京兆府孔廟之內,後來入藏西安碑林,成為虞世南傳承至今的唯一書跡刻石。

從唐太宗對虞世南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虞世南是一位溫良、儒雅的謙謙君子,所謂「君子藏器」,其文風、書風也因此帶有幾分含而不露的內斂之氣。《孔子廟堂碑》作為虞書的代表,其用筆含蓄穩健,筆畫轉折處少一分銳硬的頓挫感;結體平實端莊,但又不失從容不迫的舒展。正如《續書斷》所言:「故其為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內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瀆,如其為人。」如能細讀碑文,還可體味到其熠熠文採之中蘊含的沉雄、莊重感,當之無愧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原載於《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 西北大學出版社)

孔子廟堂碑拓片。

孔子廟堂碑拓片(局部)。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鄧太尉祠碑
    《鄧太尉祠碑》是前秦馮翊護軍鄭能進為紀念鄧艾所建立的,故全稱《馮翊護軍鄭能進修鄧太尉祠銘》,又因鄧太尉為三國時期的魏將鄧艾,故此碑亦稱《鄧艾祠碑》。碑呈圭形,尖首,方座,有穿,高170釐米、寬64釐米。此碑刻於前秦建元三年(367),原在陝西省蒲城縣西頭鄉坡底村,即當年鄧艾祠的所在地,旁邊有鄧艾的衣冠冢。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為《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刻立。碑螭首方座,高386釐米,寬120釐米。碑文28行,行54字。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及其弟邵建初鐫刻。此碑原立於唐長安城安國寺內,北宋時移至西安碑林至今。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解析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 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載(745),又名《唐玄宗注孝經碑》《唐明皇八分書孝經》《唐明皇注孝經》。此碑由四塊高各590釐米、寬各120釐米的長方形細石合成而刻。額題「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共16字,4行,篆書。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興福寺殘碑
    《興福寺殘碑》刊刻於唐開元九年(721)。碑殘高81釐米,寬104釐米,厚27 釐米。無題。碑文35行,3行無字,餘行23~25字不等,行書。撰者不詳,僧大雅集王羲之書,徐思忠刻字。此碑在北宋年間修城牆時被掩埋於地下,明萬曆年間在西安城南的護城河裡發掘出土,遂移入西安碑林。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不空和尚碑
    西安碑林所藏的《不空和尚碑》記述了密宗傳承過程及不空和尚的生平,對於研究密宗傳播及中印、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此碑高305釐米,寬99釐米,厚30釐米,由嚴郢撰、徐浩書。唐建中二年(781年)刻立。原立於長安靖善坊大興善寺內,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移至文廟,後入藏西安碑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大地震,此碑亦受損,碑身上有裂痕。
  • 200冊的西安碑林全集到底講什麼?千碑巡禮書卷,帶你一起看碑林!
    因為他擁有了西安碑林的神秘「實時場景直播」--整整200冊的《西安碑林全集》(如果實體書的話大概一麻袋吧……)圖片來自網絡,就是大概20份這麼高吧如果你還沒有關注過西安碑林,趁著這個機會,趕緊好好查查!西安碑林到底擁有多少寶貝!咳咳,換句話說,談書法不可無西安碑林!
  • 趁著免費,到碑林博物館看國寶,還有禁止出境文物,讓人大飽眼福
    碑林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在西安地位僅次於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面積最小的碑林區,就是因為碑林博物館在轄區內。碑林博物館,在文昌門內,周邊文化資源豐富,東邊有關中書院,有書院門,湘子門,還有寶慶寺塔,以及湘子廟,德福巷等。附近還有慈禧太后康有為等造訪的臥龍禪寺,有永寧門,朱雀門,端履門等等。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遊天冠山詩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第六展室中,有一方高158釐米、寬69釐米的圓首方趺的碑石,在周圍高大肅穆的青石碑陣裡反而更顯突出。此碑碑陽為畫有道教符籙的《五嶽真形圖》,碑陰刻《遊天冠山詩》,其撰書者為元代書法名家、被譽為中國「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此碑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刻。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牆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
  • 國家寶藏 |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石碑界的「凡爾賽文學」
    西安碑林博物館毫不誇張,用當下「凡爾賽」口吻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那僅是陳述事實。就像這樣:西安碑林博物館930年了,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碑多,例如從漢代到魏晉、到唐宋元明清,你想得到的書法大家這裡幾乎都有,是全宇宙已知範圍內收藏名碑墓誌最多的地方。你糾結書法真偽,這裡4000多個碑文全是真跡,要講解哪一方呢,愁人。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1月10日,央視第三季《國家寶藏》走進西安碑林。「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樂華城香榭莊園表示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
    樂華城香榭莊園表示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從而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據樂華城香榭莊園了解,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現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而為何稱為「碑林」,據樂華城香榭莊園的了解,是因為這裡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 「一號講解員」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林的「碑」字為啥少一撇?
    在劇中他認真傳教,奮發要立一塊大秦景教碑,記錄景教在中國的成長環境。這塊教碑是真實存在的,就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是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昨天上午,由華商報和中國鐵建地產聯合舉辦的「一號講解員」活動第五站,來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館。
  • 《國家寶藏》走進西安碑林 用不巧青石永固文脈之魂
    本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將通過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帶領觀眾見證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和盛世繁華,感受國之棟梁的浩然正氣,了解每件文物背後令人動容的故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華歷史文化的魅力。
  • 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拜遊札記附視頻
    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 319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 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 西安碑林,石碑真的成林
    18個特殊旅遊景觀之一,也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其實這是因為皇帝書寫時少了一撇,糾正皇帝的錯誤就是犯了大忌
  • 名碑石經甲天下(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保藏唐《開成石經》《石臺孝經》及顏真卿、柳宗元等人的書法名碑而興建,崇寧二年(1103年)遷於現址。
  • 昨夜,《國家寶藏》再度進入「西安時間」,碑林緣何「圈粉」?
    這一次「寶刻淵藪,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的西安碑林,攜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等鎮館之寶,帶領觀眾見證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和盛世繁華,感受國之棟梁的浩然正氣,向世界展示西安底蘊。「所謂林子大了,什麼碑都有」、「謙虛點說,全宇宙已知範圍內收藏名碑墓誌第一多的地方」……  節目中,昭陵二駿修復者之一、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周萍擔任昭陵六駿的今生講述人,為觀眾講述她曾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修復二駿的經歷。  昭陵六駿中有兩件是複製品,原件並未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 「碑林博物館主題活動日」亮相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陝西省文物局聯合中國工商銀行陝西省分行共同主辦的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系列活動繼續在西安SKP三層花園舉辦,10月29日迎來了西安碑林博物館主題活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