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解析

2020-12-23 騰訊網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 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未幾火燼毀,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毀。唐刻拓本今罕見。後唐拓本《孔子廟堂碑》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三井文庫。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貴。現存此碑的兩種重刻本:一在陝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彥超刻,世稱「陝本」,或「西廟堂本」;一在山東城武,元代刻,稱「城武本」或「東廟堂本」。前者字較肥,後者較瘦。四廟堂碑,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石斷為三。斷後初拓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明中期拓本末行「風水宣金石」幾字完好。

關於三井藏有唐拓本《孔子廟堂碑》,不能不提到三井高堅,本世紀初,日本三井財團中有名三井高堅(字宗堅,號聽冰)者,好藝事,嗜鑑藏,因挾雄厚之資,委其好友、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仙郎)往中國,大肆搜羅中國金石碑刻,獲取珍貴罕見的中國古代善本碑拓百餘種,其中唐字孤本十數,宋拓則愈半百,皆秘藏於其聽冰閣中,一時名播遐邇。然因其所藏深不露,與世隔絕達六十多年,故一般多僅聞盛名而鮮知其詳,更無一飽眼福。直至近年,方移入財團法人性質的東京中野上高田的三井文庫。人們通過文庫定期的公開展示,方得稍窺一斑,其中包括久藏著的唐拓本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拓本信息

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正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為李旦所書。重刻之石今亦不傳。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見了。現在所存精品古拓,僅有清人李宗瀚得元康裡於山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陝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李宗瀚本有翁方綱考釋文字。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

《孔子廟堂碑》現存刻石有兩塊。

一塊在陝西省博物館,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於陝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碑石斷為三截。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碑的背面刻宋敦《興頌砰》,宋唐英篆書,天禧三年(1019)五月刻。

另一塊在山東成武縣,俗稱《東廟堂碑》,碑身高2.08米,寬0.89米,厚0.22米,字33行,行滿格33字。所書正楷,外柔內剛,圓融遒勁。

明拓本首行「中舍人」之「人」字和「相王旦」之「旦」字皆完好。元至元(1335一1340)年間,定陶河岸崩決時出土,摹刻年代不明。

石質不堅,明拓本字漫漶且瘦。清李宗瀚得康裡氏本。多處有用「成武本」移補的字。翁方綱論《東廟堂碑》瘦硬勝於《西廟堂碑》。此碑,現存成武縣文物館。

其他還有「曲阜刻本」,在山東曲阜縣學,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綱摹刻;有饒州(今江西波陽縣)「錦江書院刻本」;有南海(今廣東南海縣)潘氏「海山仙館本」等。世無傳拓本。

作品原文

《孔子廟堂之碑》

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勒撰並書;

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撿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旦書碑額。

微臣屬書東觀,預聞前史。若乃知幾其神,惟睿作聖,玄妙之境,希夷不測。然則三五迭興,典墳斯著,神功聖跡,可得言焉。

自肇立書契,初分爻象,委裘垂拱之風,革夏翦商之業。雖復質文殊致,進讓罕同,靡不拜洛觀河,膺符受命。

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圖。象雷電以立威刑,法陽春而流惠澤。然後化漸八方,令行四海。

未有偃息鄉黨,棲遲洙泗,不預帝王之錄,遠跡胥史之儔。而德侔覆載,明兼日月。道藝微而復顯,禮樂弛而更張。

窮理盡性,光前絕後,垂範百王,遺風於萬代。猗歟!偉歟!若斯之盛者也!夫子膺五緯之精,踵千年之聖,固天縱以挺質,稟生德而降靈。載誕空桑,自標河海之狀;才勝逢掖,克秀堯禹之姿。知微知章,可久可大。

為而不宰,合天道於無言;感而遂通,顯至仁於藏用。祖述先聖,憲章往哲。夫其道也,固以孕育陶鈞,苞含造化,豈直席捲八代,併吞九邱而已哉!雖亞聖鄰幾之智,仰之而彌遠;亡吳霸越之辨,談之而不及。

於時天曆浸微,地維將絕,周室大壞,魯道日衰,永嘆時艱,實思濡足。遂乃降跡中都,俯臨司寇。道超三代,止乎季孟之間;羞論五伯,終從大夫之後。

固知棲遑弗已,志在於求仁;危遜從時,義存於拯溺。方且重反淳風,一匡末運。是以載贄以適諸侯,懷寶而遊列國。

玄覽不極,應物如響,辨飛龜於石函,驗集隼於金櫝。觸舟既曉,專車能對。識罔象之在川,明商羊之興雨。

知來藏往,一以貫之。但否泰有期,達人所以知命;卷舒唯道,明哲所以周身。牖裡幽憂,方顯姬文之德;夏臺羈紲,弗累商王之武。陳蔡為幸,斯之謂歟。於是自衛反魯,刪書定樂,贊易道以測精微,修春秋以正褒貶。

故能使紫微降光,丹書表瑞,濟濟焉!洋洋焉!充宇宙而洽幽明,動風雲而潤江海。

斯皆紀乎竹素,懸諸日月。既而仁獸非時,鳴鳥弗至,哲人云逝,峻嶽已隤。尚使泗水卻流,波瀾不息,魯堂餘響,絲竹猶傳。非夫體道窮神,至靈知化,其孰能與於此乎?自時厥後,遺芳無絕。法被區中,道濟天下。

反金冊斯誤,玉弩載驚。孔教已焚,秦宗亦墜。漢之元始,永言前烈。褒成爰建,用光祀典,魏之黃初,式遵古訓,宗聖疏爵,允緝舊章,金行水德,亦存斯義。而晦明匪一,屯亨遞有。筐莒蘋蘩,與時升降,靈宇虛廟,隨道廢興。炎精失御,蜂飛蝟起,羽檄交馳,經籍道息。屋壁無藏書之所,階基絕函丈之容。五禮六樂,翦焉煨燼。重宏至教,允屬聖期。大唐運膺九五,基超七百。赫矣王猷,蒸哉景命,鴻名盛烈,無得稱焉。皇帝欽明睿哲,參天兩地。乃聖乃神,允文允武。經綸雲始,時維龍戰。爰整戎衣,用扶興業。神謀不測,妙算無遺。宏濟艱難,平壹區宇。納蒼生於仁壽,致君道於堯舜。職兼三相,位總六戎。玄珪乘石之尊,朱戶渠門之錫。禮優往代,事逾恆典。於是在三眷命,吹萬歸仁,克隆帝道,丕承鴻業。明玉鏡以式九圍,席蘿圖而御六辯。夤奉上元,肅恭清廟。宵衣昃食,視膳之禮無方;一日萬機,問安之誠彌篤。孝治要道,於斯為大。故能使地平天成,風淳俗厚。日月所照,無思不服。憬彼獯戎,為患自古。周道再興,僅得中算;漢圖方遠,才聞下策。徒勤六月之戰,侵軼無厭;空盡貳師之兵,憑凌滋甚。皇威所被,犁興眷納,空山盡漠,歸命闕廷。充仞藁街,填委外廄。開闢已來,未之有也。靈臺偃伯,玉關虛候。江海無波,烽燧息警。非煙浮漢,榮光莫河。楛矢東歸,白環西入。猶且兢懷夕惕,馭朽納隍。卑宮菲食,輕徭薄賦;斫雕反樸,抵璧藏金;革舄垂風,綈衣表化。歷選列闢,旁求遂古。克已思治,曾何等級,於是眇屬聖謨,凝心大道。以為括羽成器,必在膠雍。道德潤身,皆資學校。矧乃入神妙義,析理微言。厲以四科,明其七教。懿德高風,垂裕斯遠。而楝宇弗修,宗祧莫嗣,用紆聽覽,爰髮絲綸。武德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有詔,立隋故紹聖侯孔嗣哲子德倫為褒聖侯。乃命經營,惟新舊址。萬雉斯建,百堵皆興。揆日佔星,式規大壯。鳳甍騫其特起,龍桷儼以臨空。霞入綺寮,日暉丹檻。窅窅崇邃,悠悠虛白。模型寫狀,妙絕人功。象設已陳,肅焉如在。握文履度,復見儀形。鳳跱龍蹲,猶臨咫尺。唲爾微笑,若聽武城之弦;怡然動色,似聞簫韶之響。襜襜盛服,既睹仲由;侃侃禮容,仍觀衛賜。不疾而速,神其何遠。至於仲春令序,時和景淑。皎絜璧池,圓流若鏡,青蔥槐市,總翠成帷。清滌元酒,致敬於茲日;合舞釋菜,無絕於終古。皇上以幾覽餘暇,遍該群籍,乃制《金鏡述》一篇,永垂鑑戒。極聖人之用心,宏大訓之微旨。妙道天文,煥乎畢備。副君膺上嗣之尊,體元良之德。降情儒術,遊心經藝。楚詩盛於六義,沛易明於九師。多士伏膺,名儒接武。四海之內,靡然成俗。懷經鼓篋,攝趨奧。並鏡雲披,俱餐泉湧。素絲既染,白玉已雕。資覆匱以成山,導涓流而為海。大矣哉!然後知達學之為貴,而弘道之由人也。國子祭酒楊師道等,偃玄風於聖世,聞至道於先師。仰彼高山,願宣盛德。昔者楚國先賢,尚傳風範;荊州文學,猶鐫哥頌。況帝京赤縣之中,天街黃道之側,聿興壯觀,用崇明祀。宣文教於六學,闡皇風於千載。安可不贊述徽猷,被之雕篆。乃抗表陳奏,請勒貞碑。爰命庸虛,式揚茂實。敢陳舞詠,乃作銘云:

景緯垂象,川嶽成形。挺生聖德,實稟英靈。神凝氣秀,月角洙庭。探賾索隱,窮幾洞冥。述作爰備,丘墳鹹紀。表正十倫,章明四始。系纘羲易,書因魯史。懿此素王,邈焉高軌。三川削弱,六國從衡。鶉首兵利,龍文鼎輕。天垂伏鱉,海躍長鯨。解黻去佩,書燼儒坑。纂堯中葉,追尊大聖。乃建褒成,膺茲顯命。當塗創業,亦崇師敬。胙土錫圭,禮容斯盛。有晉崩離,維傾柱折。禮亡學廢,風頹雅缺。戎夏交馳,星分地裂。蘋藻莫奠,山河已絕。隋風不競,龜玉淪亡。樽俎弗習,幹戈載揚。露沾闕裡,麥秀鄒鄉。修文繼絕,期之會昌。大唐撫運,率繇王道。赫赫元功,茫茫天造。奄有神器,光臨大寶。比蹤連陸,追風炎昊。於鑠元後,膺圖撥亂。天地合德,人神攸贊。麟鳳為寶,光華在旦。繼聖崇儒,載修輪奐。義堂宏敞,經肆紆縈。重欒霧宿,洞戶風清。雲開春牖,日隱南榮。鏘宏鐘律,蠲絜齍明。容範既備,德音無歝。肅肅升堂,兟兟讓席。獵纓訪道,橫經請益。帝德儒風,永宣金石。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孔子廟堂碑
    陳列於西安碑林的《孔子廟堂碑》,其原碑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奉敕撰文並書寫,又蒙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親筆篆額,曾屹立在唐長安城國子監內最顯要的位置上,供朝臣和貴胄子弟們瞻仰。它雖出自名家之手又受皇室蔭護,但也未能躲過唐末戰亂的劫難。直至宋代王彥超據舊拓重新摹刻一石,才讓這方千古名碑得以重生。
  • 精思不懈,行篤始終——一代儒臣虞世南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衝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作品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
  • 王學嶺: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字法詳解—綜述丨三品課堂
    《孔子廟堂碑》這部碑帖,洋洋灑灑,峨峨湯湯。可以說無一字不完美,無一字不是永興公的智慧,卻又不能被後人足夠的重視!為什麼要感慨呢?非是吹毛求疵,而是想強調:初唐書法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書法愛好者人群中,對於虞永興這部法帖,實在是關注太少。我們非常需要更多地去重視初唐的文化。
  • 形容怯懦但性情剛烈的虞世南,書法真的是又雌又雄
    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讓虞世南和房玄齡共掌文翰,虞世南形容怯懦,但沉靜寡慾,性情剛烈,敢於直言。李世民對之敬重有加,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虞世南年八十一去世。虞世南楷書《演連珠》書法「初唐四大家」指的是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和虞世南。年輕的虞世南勤奮精思,甚至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
  • 難得一見的虞世南小楷,有一股山陰筆風,精妙至極,令人愛不釋手
    提及虞世南書法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其楷書代表作《孔子廟堂碑》,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乃虞書妙品。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黃庭堅有詩讚《孔子廟堂碑》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足見虞世南書法影響力之大。其實,虞世南的小楷也是精妙至極,比如難得一見的小楷作品《演連珠》,有一股山陰筆風,但你未必見過,見了你會愛不釋手。
  • 元朝的《加封孔子詔碑》,用顏楷將聖旨刻在了孔廟(高清圖)
    14-01《加封孔子詔碑》介紹《加封孔子詔碑》,也作《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上天眷命聖旨》,碑在曲阜縣孔廟。原碑為潘迪書,茅紹之刻。趙子昂很多碑刻都是他刻的,如《張公道教碑》《珊竹公神道碑》等。甚至誇張到「彼時求公(趙子昂)書者,非茅刻則不書」(此文附字帖全圖,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收藏下載)
  •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而差異之處,即三碑各呈異彩,各具獨到,都有可圈可點、可贊可嘆之美!此篇專聊《史晨碑》。我覺得此碑於清秀典雅於一身,完美雄渾集一品,平正嚴謹,法度完備,亦稱得上是巨作宏制、隸中典範,我近來臨習、研究此碑銘,自覺獲益良多。這是塊一石兩面刻的雙碑。前碑刻的是《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也稱《魯相史晨孔廟碑》、《史晨前碑》等。
  • 關注丨碑前鐵圍擋,碑後「垃圾場」!孔子:禮呢?
    向記者投訴的這位讀者說,當地對於孔子入周問禮碑的保護流於形式,而且這麼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沒有任何講解性的文字或展示。12月7日,記者在洛陽市瀍河區華林路和東關大街交叉口附近,見到了這座立於清朝雍正五年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如上述讀者所說,該碑正面設有鐵欄杆保護,欄杆上還懸掛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銘牌與保護責任人的姓名,欄杆上還搭有附近居民的被褥正在晾曬。
  • 方整平正《史晨碑》
    《史晨碑》是其中之一。因為是陳奏祭祀孔子的奏章,事關敬肅典穆之禮,因此書寫極為端莊肅穆,走的是規整方正一路,尤其是碑陽更是端正整飾,碑陰相對就稍稍隨意一些。《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兩面刻,碑通高207.5釐米,碑身高173.5釐米,寬85釐米,厚22.5釐米,無碑額。
  • 東漢隸書《史晨前後碑》漢碑逸品 高清大圖收藏下載
    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陰刻而分。碑正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前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後碑刻於建寧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 山東省淄博市有個小村,村裡有個殘碑,證明孔子聞韶是歷史事實
    然而,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後又有了一次發現……這天下午,村民們在耕地時,又挖出來一塊殘碑,約一米多長,半米多寬,並且在殘碑的正面,還刻有五個楷體大字,清晰可辨為「孔子聞韶處」。如此一來,村民們便疑惑了,因為孔子大家都知道,但「聞韶」又是什麼意義呢?後來,村民又找到老秀才,請他來解釋解釋。
  • 《史晨碑》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卻是學習隸書入門的典範?
    《史晨碑》卻處處表現出標準的漢隸法度,一招式都在向世人解說漢隸些微的技巧法則。因此時常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但是這種「館閣體」在隸書教學的人門階段,其標準化的審美趨向更有教育學上的意義。《史晨碑》亦稱《史晨前後碑》,無額。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立於魯縣(今山東曲阜)孔廟。
  • 楷書鼻祖、隋碑第一《龍藏寺碑》
    清代葉昌熾的《語石》中就指出:「隋碑上承六代,下啟三唐。文殊經碑由小纂八分,趨於隸楷,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變化,而不離於規矩。自從二王出,以丁道護、智水為代表,下開是虞世南。第二,峻嚴方傷路。從北碑出,以《董美人墓誌》《蘇慈墓誌》為代表,下開是歐陽詢父子。第三,渾厚圓勁一路。從北齊《文殊經碑》《泰山金剛經》出來,以《章仇禹生造像》《曹植碑》為代表,下開是顏真卿。第四,秀朗細挺一路。
  • 【蒼蒼文藝】虞世南|流響出疏桐
    隨後虞世南和虞世基兩兄弟來到長安。在文人騷客紛至沓來的繁華帝都,虞氏兄弟的文名很快聲譽雀起。世基文章錦繡長於世南,世南學問淵博勝於世基,且更以一手得王氏精髓的書法聲名飲譽於世。兄弟二人如雙珠高懸,漸次照亮了帝都戰煙瀰漫而晦暗的天空。時人稱他們如晉朝時的陸機與陸雲兄弟。楊廣那個時候還是晉王,聽聞虞氏兄弟的才名,與兄弟秦王楊俊爭著要把他們收至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