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嶺: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字法詳解—綜述丨三品課堂

2021-02-19 三品美術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凡是在學習之初,有必要先做準備。

《孔子廟堂碑》這部碑帖,洋洋灑灑,峨峨湯湯。可以說無一字不完美,無一字不是永興公的智慧,卻又不能被後人足夠的重視!

為什麼要感慨呢?非是吹毛求疵,而是想強調:初唐書法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書法愛好者人群中,對於虞永興這部法帖,實在是關注太少。我們非常需要更多地去重視初唐的文化。初唐的書法雖然不如中、晚唐,宋、明、清那樣風格明確,易於上手,但是它的內涵卻極為豐富。好比是質變之前的量變,往往包含了最大程度的量。

虞永興在文化上修養極高,他編著了初唐巨著《北堂書鈔》。這部著作,和《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為唐四大類書。

虞永興以60歲的高齡入唐以後,在政務之餘,還能積極奮發地展開文藝理想的實踐,是多麼可貴。他書法中的蘊含又會是怎樣的深厚。同時,初唐四家中的另外三家(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在這一點上,和永興公也是一致的。儘管在韻味、力度、雅意、氣象中,四家略有不同,然而都是必有深意、極為可學的。(李煜《評書》:「(四家)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拘窘。」)

在二王一脈的筆法傳承中,永興公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初唐以前,以智永和尚為基礎點,上溯六朝,幾乎都出自二王旖旎。初唐以後,直至明清,幾乎多半是大王風度。

初唐,經歷了六朝的思想徜徉和隋朝的文藝徘徊,各種脈絡明晰的文藝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一定影響。智永和尚雖然握有古典的真跡真法,卻沒有做到創新。並不是他不能,只是時代未定、思潮未定,他不想因為創新而影響了王氏筆法的純正。後來,懷仁和尚集王羲之書於《聖教序》的初衷亦與此類似。張懷瓘在《書斷》中記載過一個故事,說:大令15、16歲時,常常建議他的父親「大人宜改體」。所謂改體,就是加大創新的力度。此時的王右軍大約在52歲左右。右軍後來的書作面目有沒有變化呢?不僅無變化,還出現了後人的偽作。當時晉朝政局風雨飄搖、個人處境跌宕不定,大王所面對的文化變與不變的選擇,和其後智永和尚所側重的思慮是一致的。而且,當王大令自己也到了中年(約40歲),在宰相謝安請他給太極殿題寫匾額的時候,也流露出了三分桀驁五分懈怠(題匾事見《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獻之)。那是一種同樣的基於茫然心情的懈怠。變化、創新,如果不能固本升華,就不如不變。

虞永興熬過戰亂、熬到了初唐,又為唐太宗李世民所賞識,才得以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理想。他的書法裡包含了小王的形與大王的神,若不然像唐太宗這樣推崇大王書法的人,決不會以虞永興為老師,並且還凡書必問其詳細。以至於虞永興去世後,唐太宗向魏玄成感嘆:「無人可與論書!(見《新舊唐書》)」唐太宗本人的書法也非常好,如果和虞永興的書體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許多相似的筆觸。這也代表了當時顯著的審美特徵。

除去帝師光環之外,虞永興還被譽為「五絕名臣」,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種皆稱絕於世。其中「德」為首,「書」反而居於末位,虞永興道德水準之高雅可窺一斑。

其德行,據史書記載,虞永興在其兄長虞世基權傾一時之時,仍「布衣蔬食」,並不攀附。當其兄即將罹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環抱住宇文化及,「號泣,請代」(參《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虞世南)。而非遠遠呼喊。《新、舊唐書》皆記載虞永興外貌為「若不勝衣」。而上述舉動何止是超出了「文弱書生」四字。

忠直所指,是虞永興的諍諫之名。他面對開國皇帝,勸驕逸、諫奢靡、阻遊獵(參《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虞世南),事事直指太宗生活,卻又句句廣得君臣認可,與直諫忠臣魏玄成不分伯仲。《新唐書·虞傳》中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記述著他的進諫。

博學則來自虞永興的勤奮和博聞強記。他入唐以後,還能夠默寫《列女傳》屏風,並且「一字不差」(《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虞世南)。先不說《列女傳》洋洋巨製的背誦難度,單就屏風一事,小字楷書、立直書寫、娟紗布面、宮廷標準,這些都對書寫者的精力和功力提出了極高要求。我們試想一下,年輕人如此抄錄一遍《列女傳》會如何?就能知道虞永興於學問等各個方面的紮實程度。古人治學,同時要求「知」和「行」,空坐書齋不勤奮,是不可以的。

相關焦點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解析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 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孔子廟堂碑
    陳列於西安碑林的《孔子廟堂碑》,其原碑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奉敕撰文並書寫,又蒙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親筆篆額,曾屹立在唐長安城國子監內最顯要的位置上,供朝臣和貴胄子弟們瞻仰。它雖出自名家之手又受皇室蔭護,但也未能躲過唐末戰亂的劫難。直至宋代王彥超據舊拓重新摹刻一石,才讓這方千古名碑得以重生。
  • 精思不懈,行篤始終——一代儒臣虞世南
    (虞世南 畫像)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衝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作品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
  • 形容怯懦但性情剛烈的虞世南,書法真的是又雌又雄
    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讓虞世南和房玄齡共掌文翰,虞世南形容怯懦,但沉靜寡慾,性情剛烈,敢於直言。李世民對之敬重有加,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虞世南年八十一去世。虞世南臨《蘭亭序》虞世南還有超強的記憶力,傳說唐太宗曾曾令其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在沒有底本的情況下,虞世南通過默記刻寫,連一個字也沒有錯。
  • 難得一見的虞世南小楷,有一股山陰筆風,精妙至極,令人愛不釋手
    提及虞世南書法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其楷書代表作《孔子廟堂碑》,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乃虞書妙品。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黃庭堅有詩讚《孔子廟堂碑》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足見虞世南書法影響力之大。其實,虞世南的小楷也是精妙至極,比如難得一見的小楷作品《演連珠》,有一股山陰筆風,但你未必見過,見了你會愛不釋手。
  • 觀展記丨顏真卿特展中的「臨川四寶」與三井文庫收藏
    李宗瀚35歲得褚遂良《孟法師碑》,38歲得虞世南《夫子廟堂碑》和魏棲梧《善才寺碑》,並在43歲收得隋丁道護《啟法寺碑》。「隋唐秘妙,真則稱丁。虞髓褚骨,魏罕知名。得一已絕,矧四難並。珍逾趙璧,不出戶庭」。這是李宗瀚得到這四件碑帖後寫下的,足見他擁有後的欣喜與珍重。
  • 元朝的《加封孔子詔碑》,用顏楷將聖旨刻在了孔廟(高清圖)
    14-01《加封孔子詔碑》介紹《加封孔子詔碑》,也作《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上天眷命聖旨》,碑在曲阜縣孔廟。原碑為潘迪書,茅紹之刻。14-02「大成至聖文宣王」由來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
  •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刻,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共六百多字。後碑刻《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通常亦稱《史晨後碑》,東漢建寧元年(168)四月刻,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共五百餘字。史料上講,兩碑為同一人所書,儘管後碑字體前後大小不一,但字跡大略一致,眾口一辭講為蔡邕所書。這裡是否透出以下信息。一說後碑刻的時間在前,比前碑早了幾乎一年,內容是祭祀孔子活動的情況。
  • 實拍孔子墓地,建於明代、康熙年間重修,圖7百年前的孔子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坊木質結構,四柱三間三樓綠瓦頂,長11.35米,寬4.40米,坊明間花板上雕「至聖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鐫的石獅一對。孔子墓位於孔林中偏南地段,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後碑篆書「宣聖墓」三個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臺以及磚砌花欞圍牆等。
  • 楊雍課堂(第一講)
    虞世南,虞世南的代表作是《孔子廟堂碑》。他比歐陽詢小一歲。曾經拜智永為師,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所以我感覺虞世南的書法,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神韻,文純含蓄,溫潤爾雅。諸遂良代表作《雁塔聖教序》:剛才說歐陽詢,歐字的結構有玄機,這個結構最重要。而褚遂良主要是在筆法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用筆的筆法,是比較靈動活脫的。
  • 東漢隸書《史晨前後碑》漢碑逸品 高清大圖收藏下載
    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陰刻而分。碑正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前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後碑刻於建寧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 關注丨碑前鐵圍擋,碑後「垃圾場」!孔子:禮呢?
    向記者投訴的這位讀者說,當地對於孔子入周問禮碑的保護流於形式,而且這麼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沒有任何講解性的文字或展示。12月7日,記者在洛陽市瀍河區華林路和東關大街交叉口附近,見到了這座立於清朝雍正五年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如上述讀者所說,該碑正面設有鐵欄杆保護,欄杆上還懸掛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銘牌與保護責任人的姓名,欄杆上還搭有附近居民的被褥正在晾曬。
  • 方整平正《史晨碑》
    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三月。17行,每行36字。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35字,新拓恢復原貌36字,字徑3.5釐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請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四月。14行,每行36至35字不等。《史晨前後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前後書風一致,當為一人所書。
  • 史晨碑隸書集字《陋室銘》,太美了-SPGA
    [1]碑兩面刻,面向東為陽面,俗稱「史晨前碑」,又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等,刊刻魯相史晨關於祭祀孔子上呈朝廷的奏章,後附四言銘文十二韻(共二十四句);面向西為陰面,俗稱「史晨後碑」,又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等,記敘了史晨到任後謁廟拜孔、修牆飾屋、疏通溝渠、植行道樹、設立會市等事跡,與《乙瑛碑》《禮器碑》合稱「孔廟三碑」。
  • 怎樣練好鋼筆字?練字最常見的幾種困擾,書法知識問題大匯總!
    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第二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
  • 人文課堂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人文課堂春秋時期,是周朝原有的分封制度崩潰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沒人再遵守原有的統治秩序,也沒人再尊重禮法。君主不像君主,臣下不像臣下,顛三倒四,胡作非為。這其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最著名的當屬孔子和老子。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 這是孔子僅有的遺墨,10個字,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孔子生前著書立說,但遺墨存今的卻極少。他的字到底寫得怎樣?在哪能看到孔子書法真跡呢?丹陽延陵鎮季子廟裡的十個字系孔子所書,保存至今,神韻彰顯。南朝張正見來此後寫了《行經季子廟》一詩,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溼苔碑」。這是迄今所見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詩句。其外,歷代名人如李白、薩都剌、沈德潛等來廟觀井後,都留下了不朽的詩文。季子廟裡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孔子所留的這十個字了!延陵季子墓碑始刻於何時無考。現碑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重摹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