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對外戰爭20例
1. 韓戰(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美國幹預阻礙朝鮮半島內部統一,美國於9月15日集結以美軍為首的英法等16國聯軍在韓國仁川登陸開始反攻北朝鮮。
2. 武裝入侵黎巴嫩(1958年7月15日—1958年10月底)。黎巴嫩國內爆發動亂,1958年7月15日下午3點美國以保護「黎巴嫩主權」和「美國僑民」為藉口,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1500名海軍陸戰隊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的哈爾迪灣實施登陸,接著佔領了貝魯特國際機場,對黎巴嫩人民武裝起義實施軍事打擊。至同年8月初,美軍入侵黎巴嫩的人數已達48000人。
3. 豬灣事件又稱吉隆灘事件(1961年4月17日—1961年4月20日)。1961年4月17日黎明,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被編成「2506」突擊旅,下轄4個步兵營、1個摩託化營、1個空降營、一個重炮營及數支裝甲分隊。從美國邁阿密的中央情報局秘密訓練基地出發,跨海來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以南的豬灣登陸,在美國飛機和美國海軍軍艦的直接掩護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維利亞斯省南部登陸,佔領了長灘和吉隆灘,並繼續向北推進。此事件成了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4. 越南戰爭(1961年5月—1973年3月29日)。美國扶持南越政權對抗蘇聯和中國支持的北越政權,阻礙越南內部自行統一。美從1961年5月開始派遣第一批特種部隊至美軍全部撤出越南戰場前,共計投入250萬軍隊輪番上陣。1967美軍駐南越境內的總兵力已近47萬人。戰爭期間美軍大約死亡58209人,受傷304000多人,2000多人失蹤,戰爭大概消耗4000多億美元。
5. 入侵多米尼加(1965年4月28日—1966年9月)。多米尼加國內爆發動亂,這時美國正在東南亞進行越戰,卻毫不猶豫出動22000名大兵開入多米尼加,藉口保護美僑生命和財產安全,助其「恢復社會秩序」。幾天內,美國部隊便佔領了首都聖多明各的各個要塞。隨著局勢的發展,美國又陸續出兵增加到35000人。
6. 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10月25日—1983 年 12 月 15 日)。此次行動,美軍投入近8000名陸軍士兵、海軍士兵、空軍飛行員和海軍陸戰隊員參加緊急狂暴行動,東加勒比國防軍也投入353名士兵。美軍有19名士官兵陣亡、116名受傷;古巴部隊則有25人陣亡、59人受傷、638人被俘。格瑞那達部隊共有45人陣亡、358人受傷,另外至少有24名平民在戰鬥中被波及而喪生。
7. 空襲利比亞(1986年4月15日)。1986年4月5日,在西德柏林,美國駐軍經常去的一家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兩名美軍士兵和一名土耳其裔德國婦女死亡,另有230人受傷,其中包括50多名美軍人員。美國聲稱從東德的利比亞特工處獲得了有關襲擊事件的電話記錄。同年4月15日,美國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由,對利比亞實施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空襲作戰。在此次行動中,美國使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戰、精確制導、高速反輻射雷達和遠程航空等高技術武器裝備,僅用短短23分鐘,就摧毀了重點預定目標。
8. 武裝入侵巴拿馬(1989年12月20日—1990年1月3日)。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由,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對巴拿馬實施「正義事業行動」。美國作戰行動在48小時內完成,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諾列加被迫走出梵蒂岡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
9. 利刃刺向賴比瑞亞(1990年6月3日—1991年1月9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由,宣布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 4 艘戰艦、27 架作戰飛機和 2300 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 月 5 日,位於賴比瑞亞海岸的美國特遣部隊的海軍陸戰隊攻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開始了撤離行動。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1991年1月9日,最終撤出2690 人,其中包括 330 名美國公民,以及賴比瑞亞、義大利、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的國民。
10.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1991年2月28日)。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發動了局部戰爭。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取得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最終,多國部隊以較小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軍。伊拉克損失慘重,2—3萬名士兵陣亡,超過7萬名受傷。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貧化鈾武器,造成伊拉克軍方和平民的癌症發病率在4年內上升了大約20倍
11. 武裝幹涉索馬利亞(1992年12月4日—1994年3月21日)。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援助」的旗號,宣布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利亞的援助行動。按照原來計劃,美應於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幹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捲入武裝衝突。期間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餘名維和部隊周旋,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利亞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利亞撤出。
12. 「戰斧「劈向波赫(1994年8月30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為削弱波赫塞族的軍事實力,迫使其接受美國提出的波赫和平方案,北約以保衛塞拉耶佛等聯合國「安全區」為由,動用以美國海空軍為主的北約部隊,於1994年8月30日及9月20日連續兩周出動大批飛機對波赫塞族軍事目標及部分民用設施進行猛烈轟炸。9月10日,美海軍飛彈巡洋艦「諾曼第」號向波赫東北部的塞族防空設施發射了13枚「戰斧」式巡航飛彈。此次北約用於空襲的飛機約170架,其中美國約87架。
13. 入侵海地太子港(1994年9月—1996年4月)。1991年9月30日,海地發生軍事政變,民選總統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後逃亡美國。1994年6月─7月間,美國組建以美軍為首的1.5萬人的多國部隊,準備採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9月19日,當首批美軍士兵在太子港登陸時,海地軍隊與示威群眾發生了小規模衝突。此後,雙方多次發生武裝衝突。駐海地美軍兵力一度達兩萬人。1995年3月,美軍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任務,1996年4月美軍全部撤出。
14. 軍事打擊蘇丹和阿富汗(1998年8月20日)。美國為了報復恐怖分子對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的炸彈襲擊,分別命令遊弋在紅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戰艦艇,用「戰斧」巡航飛彈同時襲擊蘇丹和阿富汗境內的目標。
美國以飛彈報復恐怖活動引起世界關注。普遍認為,用國家恐怖來對付集團或個人恐怖,只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恐怖和混亂。蓋達組織頭目奧薩瑪·賓·拉登也譴責了這次軍事行動。
15. 空襲南聯盟(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1999年6年1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為了謀求歐亞大陸,特別是巴爾幹地區的戰略控制權。打著「防止科索沃人道主義危機」旗號,於1999 年 3 月 24 日起對南聯盟發動大規模空襲。在持續 78 天的轟炸中,聯軍投射的炸彈總數超過 2.5 萬枚,其中精確制導攻擊炸彈約 8 千枚,佔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場戰爭造成南聯盟約 296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 1700 名平民死亡,約 1 萬名平民受傷。位于貝爾格萊德市中央的中國駐南大使館也遭到轟炸,死傷超過 20 人。此外,北約盟軍至少向科索沃和塞爾維亞境內投放了 1.5 噸的貧化鈾彈,被認為是造成該國癌症病發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
16. 阿富汗戰爭(2001年10月7日—2014年12月29日)。「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涉嫌策劃「9. 11」恐怖襲擊的「基地」組織頭號人物賓拉登為由,發動軍事行動,打擊塔利班政權。「塔利班」源於阿拉伯語,意為「學生」,如此命名源於成員多是當地不滿軍閥混戰的學生。2001 年 10 月 7 日,美國發起了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打擊行動,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發起戰爭,標誌美國反恐戰爭的開始。美軍動用 15 架轟炸機,25 架戰鬥機,6 小時內實施 4 輪轟炸,攻擊30 多個阿富汗境內目標。截止到 2001 年 12 月 31 日,美軍共出動作戰飛機 5000 架次以上,投射炸彈飛彈 1.2 萬多枚,其中 60%以上是精確制飛彈藥。通過軍事打擊行動,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網絡基本被摧毀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以空中精確打擊為主要打擊樣式的戰爭。
由於雙方實力對比懸殊,屬於非對稱戰爭。2011 年 5 月 1 日,歐巴馬宣布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了賓拉登。2014 年 12 月 29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17. 第二次海灣戰爭(2003年3年20—2011年12年15)。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美英聯軍先後向伊拉克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飛彈500枚。2003年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裡特抓獲薩達姆·海珊。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此次戰爭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1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
18. 利比亞戰爭(2011年3月19日—2011年10月31日)。在政治上,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為此,1979年,美國將利比亞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之一。2011年3月17日,美國及北約自稱為落實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結成「廣泛聯盟」聯合行動3月19日起,美、法、英等國戰機和艦艇打擊利比亞當時卡扎菲政權的相關目標。3月31日,北約正式從美英法等國手中接管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指揮權。8月22日凌晨,反政府武裝控制首都的黎波裡,並於10月20日完全佔領卡扎菲武裝最後一個據點蘇爾特,卡扎菲被抓,因傷重不治而身亡。10月31日子夜,北約結束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19. 出兵喀麥隆(2015年10月12日)。2015年為了協助非洲國家打擊極端組織「博科聖地」,美國於10月14日宣布向喀麥隆派兵300人。首批90名美國士兵於12日進入喀麥隆部署,他們將主要從事「情報、監視和偵察」工作,對喀麥隆和奈及利亞的邊界地區進行保護。
20. 轟炸敘利亞(2017年4月7日)。為報復3天前,發生在汗謝洪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4月7日美國海軍從位於地中海的伯克級驅逐艦上發射了59枚戰斧巡航飛彈,打擊位於敘利亞境內由敘利亞政府軍控制的沙伊拉特空軍基地。行動摧毀了空軍基地的戰機、防禦機庫、石油和後勤儲備、彈藥庫、機場防空系統和雷達。此次行動摧毀9架飛機,共有16人在這次襲擊中死亡,其中7人為敘利亞士兵。
結語
在美國短短244年的歷史上,竟總共有超過200次以上的軍事行動。以上列出的僅僅只是二戰後的一些主要的重大軍事行動。
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21日發布的《2012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統計,美國是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對外發動戰爭最頻繁的國家。2001-2011年間,每年約有1.4萬至11萬名平民死於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
2017年3月9日國新辦發布的《201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顯示,2009年以來,美國無人機攻擊僅在巴基斯坦、葉門和索馬利亞就造成超過800名平民傷亡。2014年8月8日至2016年12月19日,美國空襲伊拉克7258次,空襲敘利亞5828次,造成733起平民死亡事件,共導致4568-6127名平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