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末:「拐點論」鼓譟市場
用王石的話說,「這次調控不同以往」。雖然目前還未有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斷裂的情況。
在房地產開發商忙於「搶錢」、「圈地」的2007年,國家對於地產業的調控政策,也越來越精準而有力。
1月16日,國家稅務總局下文宣布開徵土地增值稅;7月1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關於下發第一批通過商務部備案的外商投資房地產項目名單的通知》(簡稱「130號文」),規定2007年6月1日以後(含2007年6月1日)取得商務主管部門批准證書且通過商務部備案的外商投資房地產企業,不論是新設還是增資,各分局均不予辦理外債登記手續;緊接著,8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簡稱「24號文」),「24號文」主要圍繞「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範經濟適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三個方面採取行政措施;9月27日,央行、銀監會共同發布通知,將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
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一幕:2007年12月13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一個關於中英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的研討會上,有記者問王石,廣州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量下降嚴重,是否同意樓市出現拐點的說法?王石乾脆地回答「是」。
當「王石承認樓市已出現拐點」的新聞引發不小的震動後,王石曾一再地申明,自己所指的拐點是針對廣州、深圳地區,再接著他又強調自己和萬科理解的拐點是指房價的「理性回歸」。但「拐點」的出現與否,還是成了人們爭論的最熱話題。
除了眾多支持者(如萬通地產(22.66,-0.25,-1.09%,吧)董事長馮侖),「拐點論」也遭遇了諸多質疑。
在商海裡幾番起起落落的鄧智仁,就對《英才》記者表示,「美國那麼成熟的市場,有誰能預測到房地產的拐點?在中國,說出現拐點明天就拐了嗎?」
即便是鄧智仁的「冤家」——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也站在王石的對面,公開表示不認可「拐點」的說法。他提出,即使是2009年,北京的樓市也不會出現大波動。不過,潘石屹的表態未必是其真實意思。在1月31日做完與王石論戰拐點的節目之後,他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道,「我擔心如果節目中我們倆觀點一致,節目就沒法做了。」
在鄧智仁看來,房地產和股市是一樣的脾氣性格,都是人們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中國的股市從1000點漲到2000點、3000點時,就一直有專家喊有泡沫、股市隨時會下跌,但股市卻一度攀升到了6000點。中國的房地產也是如此,從2003年以來,關於泡沫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與之相應的卻是房價的節節攀升。
尤其在2007年,中國內地不少城市一手房市場的房價上漲幅度達到20%以上,甚至有些地方的二手房市場的價格成倍上漲。潘石屹雖然並不認為這樣的上漲幅度是非理性的,但他也承認2007年的土地市場稱得上「狂熱」,王石也曾表示,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價格上漲超過50%,最高的甚至達到163%。
地產「高燒」、「地王」泛濫,終於讓政府「痛下殺手」,一系列愈加嚴厲的政策接連出臺,再加上央行先後數次上調存貸款利率等的調控措施,投資比率甚高的廣州、深圳的房地產市場首先受到衝擊,洶湧的購房者似乎在一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冷的售樓大廳和沿街兜售廣告的中介人員。
接下來作為房地產市場「晴雨表」的中介公司首先開始崩盤。從2007年11月起,中天置業老闆捲走客戶2600萬元,創輝在上海的200多家門店一夜間關閉,中大恒基陸陸續續關店百餘家……
用王石的話說,「這次調控不同以往」。雖然目前還未有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斷裂的情況,但就在今年初,北京市建委對擬註銷資質證書的862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名單進行了公示,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公司。
(責任編輯:張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