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日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5%,漲幅比上月高1.0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8%,漲幅比上月低0.8個百分點。 與數據相反的是,現在部分城市房價下降帶來的「房價出現拐點」論一浪高於一浪,房價是漲還是跌,撲朔迷離。 中新社發 馬健 攝
|
房價「極點」到來 「拐點論」才具有實質意義
2008年01月02日 09:59 來源:證券時報
發表評論2007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日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5%,漲幅比上月高1.0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8%,漲幅比上月低0.8個百分點。 與數據相反的是,現在部分城市房價下降帶來的「房價出現拐點」論一浪高於一浪,房價是漲還是跌,撲朔迷離。 中新社發 馬健 攝
|
歲末年初,中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加息、二套房新政等多輪調控之後,市場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耐人尋味的是,某些專家和地產大鱷對樓市「拐點」的解讀。
縱觀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拐點」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拐點」就是樓市猛然降價,另一種「拐點」只是房價穩定,調控到位了,也就是說「拐點」並非傳說中的猛跌,而以前漲得有多離譜,都可視為透支了往後一段時間的上升空間的合理解釋。顯然,如果按相關調查結果來看,前者的「拐點」論,正如任志強所說,「現在說拐點還為時尚早」。而後者的「拐點」論似乎是在告訴人們,宏觀調控已初具成效。
但在筆者看來,在直到今天還沒有最終結果的房地產博弈中,總會有一些既得利益集團趁機進行誤導,如房地產商正在加緊挾持社會整體,把工薪階層緊綁上房價博弈的戰車,進而把國民經濟和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也算在房地產身上———近期有報導就說,「假如樓市骨牌現在順勢被推倒,專家給出的結果只有4個字:『金融危機』。」
而考究「拐點」的真正含義,卻是有些詭譎的。按照經濟學、數學上的理解,「拐點」一詞並不意味著上升或下降過程的結束,或者由上升轉為下降、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僅僅標誌著上升或下降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如果要表達上升或下降過程的結束,或者由上升轉為下降、或者由下降轉為上升,應該用另外一個詞,就是「極點」。從這個意義上說,王石等人拋出的「拐點」論,符合數學上的定義,是房價漲幅從加速上升轉為減速上升的分界點,而任志強所理解的「拐點」,則更接近於數學上的「極點」,是房價由上升階段轉為下降階段的分界點。也就是說,任志強跟普通民眾一樣都把「極點」誤解為「拐點」,並且以訛傳訛,反倒為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或者說,在各自賦予不同意義,甚至涇渭分明的「拐點」面前,雙方也只能自說自話,那麼這樣的爭論,並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反而讓事實更加撲朔迷離。這些也只能進一步揭示一個問題,房地產市場中準確、有效的信息嚴重缺乏,更有既得利益集團在有意利用信息對消費者進行誤導。
依筆者看來,我們沒有必要把房地產經濟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分量放大,而變態樓市的「命脈」不只在緊縮銀根上,還要在打擊囤積土地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把房地產結構調整過來,出臺強制措施,縮短地塊開發時間,要求房地產商開發更多的樓盤,提高適合中間階層消費的住房供應量。只有切實把房價降下來,促進房地產良性發展,那麼中國的房價才能像17世紀荷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樣,跌成一隻普通洋蔥的正常水平。易言之,只有老百姓所期望的房價「極點」到來,「拐點」論才具有實質意義。(葉擴)
【編輯:王菲】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