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 海蠣煎

2020-12-14 尋味阿波

蚵仔煎(海蠣煎)是福建沿海城市,臺灣和潮汕地區的特色小吃,在閩語系地區(閩南-泉州廈門漳州)、福州、莆田、潮汕)自古有之,蚵仔煎據傳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閩南,臺灣,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臺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海蠣煎

做法和步驟

主料 海蠣

配料 白蘿蔔 青大蒜

海蠣煎

調料 紅薯粉 胡椒粉 鹽 雞粉 雞蛋 油

1海蠣清洗乾淨,控幹水分

2白蘿蔔切絲,青大蒜切沫

3白蘿蔔絲,青大蒜加海蠣,胡椒粉 ,鹽巴,雞粉紅薯粉拌一下

4雞蛋打好,打散

5鍋裡熱鍋涼油,放入拌好的海蠣,攤成圓形,煎一會,倒入蛋液,煎成

兩面金黃即可

相關焦點

  • 《舌尖》泉州美食石花膏、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小吃店在哪
    《舌尖上的中國3》在春節暖心回歸!咱們泉州的美食再次登陸央視!有石花膏、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不得不說,央視小編實在太會吃了。這就一起來了解這些美食的故事。泉州美食—石花膏 它叫海石花 也就是泉州人說的石花草! 一種長在低潮帶礁石上的食用海藻性味甘,鹹,寒,具有潤肺化痰,清熱軟堅可以做成好吃又降火的石花膏在閩南地區石花膏是夏日裡不可少的消署飲品。
  •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一大撥吃貨泉州尋美味四果湯早報訊 (記者 李菁)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
  • 美食之旅---海蠣煎!
    我們一生都不能抗拒的誘惑就是對美食的熱愛,每個人對於自己最喜愛的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道美食是閩南人最喜歡的海蠣煎。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小吃海蠣煎,不過現在外邊根本就不可能吃到記憶裡的味道!福建的很多小吃都是有共同之處的,不過還是會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什麼樣的土地,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就會導致生產出不同的食材,這些當地食材被當地人用自己的智慧加工成美味的食物就可以稱之為特色小吃了。我小時候經常吃海蠣煎!偶爾放學回家路過小攤就會買來吃。我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道來自福建,我的童年小吃,閩南海蠣煎!充滿閩南味!
  • 東山島最好吃的海蠣煎合集
    海蠣煎,又稱蚵仔煎,作為閩臺潮特色小吃,融入了本地的美食文化,它在東山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海蠣煎,作為東山島的夜宵之王,對於本地人來說,鮮美的蚵仔與瘦肉、雞蛋、白菜絲、青蒜絲等輔料,和著糊漿翻炒,淋上精心調製的醬料,撤上本地的胡椒粉,多種口感交融,細膩又豐富,刺激舌尖和味蕾
  • 【閩南美食】東石海蠣煎
    海蠣煎又稱蚵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     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 謝姥姥的海蠣煎,可以很小資
    姐妹們拜過泉山土地老爺,準備蓄滿能力一直向北,剛好在北門街離泉山土地公100米處就有一家「舌尖上的閩南美食」------海蠣煎和面線糊。掌勺的是一位頗有韻味的美廚娘,頭髮梳得油光滑亮,扎一條馬尾,一身素色寬鬆連衣裙,配上一條民族風的裝飾鏈。這哪像炒菜的?這不就是搞藝術的嘛。
  • 泉州的海蠣煎,就在平常人家的餐桌上
    一、海蠣煎的分布大閩南語系的地方,都喜歡海蠣煎,廣東潮汕、臺灣、廈漳泉。海蠣煎,在口感上基本可以分為兩派:香酥派和軟糯派,以潮汕為代表的,包括臺灣、漳州,可以歸為香酥派煎法;泉州和廈門則是軟糯派。潮汕人對美食的追求,讓他們的「蠔仔烙」風靡全國,全中國人民幾乎忘了什麼是海蠣煎而就知道蠔仔烙。臺灣的海蠣煎,基本看到的都是雞蛋,海蠣較大,一盤海蠣煎沒幾顆,(臺灣人別打我,不是說你們小氣,主要說你們的煎法特別)。臺灣美食衝擊大陸市場的時候,又讓內陸人民以為那就是純正的海蠣煎。
  • 海蠣煎,那種大海的味道嘗了就知道
    說到家鄉的美食那海蠣煎那可是我作為閩南人的驕傲,作為閩菜當中的特色菜之一的海蠣煎還曾出現在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呦海蠣煎在大家眼裡,都會往臺灣的蚵仔煎或是潮汕的蠔仔烙去追溯,但是實際上做法大相逕庭,無非就是是否加雞蛋或加多少雞蛋,其實臺灣、廈門
  • 特色美食海蠣煎 海蠣這樣做正宗又美味
    海蠣,又叫牡蠣,有「海洋中的牛奶」之美譽,在冬至前後至清明前這段時間是食用的最佳時節。海蠣中有豐富的牛磺酸,對於肝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作為貝殼類海鮮的一種,海蠣的鈣的含量和牛奶差不多,並且鐵元素是牛奶的21倍,在骨骼發育方面很有幫助。海蠣所含的鋅元素頗多,鋅在防止口腔潰瘍,口乾舌燥,活躍造血功能上起重要作用。同時,多吃海蠣對於女性而言可以美容養顏。
  • 海蠣煎、蚵仔煎、蠔烙多少個名字都是這一道菜,經典傳統的家常菜
    海蠣煎又名蚵仔煎,是福建一帶經典的家常傳統小吃。蚵仔閩南語指牡蠣,福州人叫海蠣,廣東人叫蠔,海蠣煎潮汕人叫蠔烙,關於蠔烙「舌尖上的中國」有一集專門介紹了,感興趣的可以回看一下「舌尖上的中國」,我也是「舌尖」迷,喜歡美食的我這些紀錄片是不會錯過的,哈哈哈!
  • 海蠣煎,被戀愛耽誤的美食番 | 廈門美食千千萬萬,為什麼只有海蠣煎轉角遇到了愛
    海蠣煎可是說唯一一道走出了廈門的小吃,成為了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最經典的小吃,在廈門的任何一個餐廳都會有這道菜。海蠣煎,已經成為廈門人骨子裡的味道,提到海蠣煎,這家開了30多年的蓮歡海蠣煎,一定能讓你嘗到最正宗的廈門味。
  • 閩南美食「海蠣煎」,你嘗過嗎?
    海蠣煎又稱蠔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海蠣味道有點腥,如何去腥並保持鮮味,海蠣的新鮮程度至關重要。通常,為了去除腥味,有些廚師會在海蠣裡拌入雞蛋。在蓋掉海蠣腥味的同時,海蠣煎也喪失了靈魂。這道海蠣煎的做法是把蛋圍在海蠣煎的周圍,保持了海蠣的原味。
  • 石獅這攤海蠣煎,老闆很「拽」,海蠣煎也很「拽」!
    「老闆,要一份海蠣煎」 這菜市場裡「火氣最旺」的攤子莫屬是這「福記阿明海蠣煎」了。 「老闆,要一份海蠣煎!「 要說石獅的海蠣煎,幾乎無人不知的就是「福記」了。
  • 福建人的美食,除了沙茶麵、海蠣煎、土筍凍,還有讓人魂牽夢繞的
    圖|@舌尖上的廈門 同安「封肉」是逢筵必上的佳餚。一大塊豬腿肉摻和著海蠣幹、香菇、蓮子、蝦米等作料,潑上醬油,再用紗巾包裹,加蓋入籠燜燒,上桌才掀蓋,所以稱為「封肉」。 薑母鴨
  • 夜讀|海蠣煎的鄉土味
    (本報記者:吳家新 攝)有人說:治癒心靈的,除了文字,還有美食。海蠣煎於我,就是這樣一道兼具美味和治癒功能的美食。小時候,有海蠣煎的晚餐,我就覺得夜特別美、風特別清,哪怕吃過海蠣煎之後,還得挑燈挖海蠣到夜深。海蠣煎在閩南,其實不過是一道因地制宜的食物。
  • 來廈門最火的網紅漁村曾厝垵,嘗嘗舌尖上的廈門小吃海蠣煎啥味道
    曾厝垵是現在廈門著名的網紅打卡地,位於廈門島的東南海邊,對面就是廈門著名的環島路,據說是廈門島上最文藝的地方,也是品嘗廈門美食的好去處了。在曾厝垵的"五街十八巷"轉了一圈下來,發現曾厝垵這裡最火的美食就數「海蠣煎」、「蚵仔煎」這種價格不貴、又不需要等太久的當地小吃了。剛好我們住的客棧旁邊就有一家賣「海蠣煎」的,15塊錢一份,就要了一份邊看小哥煎海蠣邊拍照了,這就是「海蠣煎」的原材料,新鮮的海牡蠣。
  • 海蠣煎就是蚵仔煎嗎?
    海蠣煎,閩南沿海最最最家常的菜、小吃。純粹的泉州海蠣煎,簡單得就是把所有食材混合在一起,不用雞蛋或鴨蛋,海蠣永遠是多多的,地瓜粉蒜苗一定是綠葉襯紅花,把它們調成糊,用豬油一鍋煎了,吃的就是海蠣的原汁原味,一點也不複雜。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啦。去年國慶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劇組來到泉州,經過挑選後「看上」了石花膏、海蠣煎和面線糊。「在店裡拍攝了一周,正好是泉州最熱的一陣子。」他說。  在泉州,石花膏是消暑品,泉州的街頭巷尾,不乏販賣石花膏和四果湯的攤點及店鋪。潤滑帶著彈性的口感,配上蜂蜜水、仙草、芋泥、豆類及各種水果,清甜可口。即便是冬天,石花膏、四果湯依舊是泉州人喜歡的甜品。
  • 風靡臺灣的小吃——海蠣煎,如何才能做出正宗的閩南味道
    剛畢業那年去廈門旅遊,吃過當地的一道海蠣煎,本地人稱之為蚵仔煎。說到蚵仔煎,大概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多年前的經典臺灣偶像劇《轉角遇到愛》,額,我好像又暴露年齡了。話說這部劇當年真的是火的一塌糊塗啊,正是「蚵仔煎」這樣的土味小吃,讓大S飾演的千金小姐,愛上了羅志祥飾演的「蚵仔煎小王子」。
  • 美味鮮香海蠣煎,寒冷的冬日裡,肥美的海蠣是時候吃了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一道美味的海鮮菜餚哦,它的名字叫做海蠣煎,它營養又美味,好吃到爆呢。海蠣煎又稱蠔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海蠣煎是廈門小吃之一,海蠣煎相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發明的,發展於廈門及臺灣地區,除了廈門人愛吃,海蠣煎還是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及海外華人也喜歡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