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菜脯
文/一休
脆脆生生嫩蘿蔔,家家戶戶製成幹。
山珍海味易嘗膩,菜脯平凡可佐餐。
尤記當年求學季,每周一甕意珊瀾。
江湖少有好佳品,能及該餚讓齒歡。
潮汕菜脯
大千
盛名籮卜在潮鄉,醃製精工有秘方。
形與高麗相媲美,三層肉煮味清香。
老菜脯
素月如涓
加米熬成百姓粥,入糖美味賽珍饈。
唯餘常見農家物,猶解他鄉異旅愁。
老菜脯
文/高山
潮汕醃蘿蔔,形相有點土。
諸君試食新,腸胃必滋補。
菜脯情思
月下竹林
慘澹生平痴醞釀,扁條菜脯積廚房。
奮身莫厭隨風雨,昂首承前種稻糧。
田圃清歌紛逐曲,文章雅韻正臨香。
老來逸興原鄉土,高處閒談舊事長。
憶老菜脯
文/高山
想起醃蘿蔔,如煙往事舞。
青黃不接時,情誼純真譜。
鹹菜脯記憶(新韻)
張愛芳
平常小菜蘿蔔制,巧制佳餚老幼痴。
猛火油香粥飯盡,還成粽餃餡如絲。
憶舊時之菜脯情結
老牛
饑寒歲月飽當先,薄粥青蔬慰苦年。
最憶穿腸多菜脯,三餐就著亦恬然。
印記入髓蘿蔔味
MARY
憶想當年住宿餐,一天三頓蘿蔔乾。
老師感嘆言而笑,骨髓解剖餘味殘。
老菜脯(新韻潮音)
文/詹國強
潮州老菜脯,吃落全身補。
本是賤家餚,今朝藏相府。
潮汕老菜脯
文/詹國強
(一)
潮汕佳餚菜脯藏,下粥煎蛋爽喉腔。
熬湯燉肉人人愛,清脆異香驚帝王。
(二)
昔日稀粥照屋梁,絲絲菜脯打牙床。
今朝魚肉佳餚醉,俞想當年蘿蔔王。
故鄉的菜脯粽
文/夢芸
白肉紅心綠葉披,家鄉風味眾人痴。
清香軟糯隨風送,一口相思一首詩。
蘿蔔和菜脯
文/月色江南
一身的雪白
是自然的造化
清脆
汁多
味甜
田園人參莊稼
一身的烏金
是與食鹽的醇化
是甕中的守候
是時間的沉澱
更是質的升華
蘿蔔
初心無價
文/劉西元
一提起菜脯,不免把我的思緒帶回我高中求學的三年時光。
我是一九六二年秋到一九六五夏,在三饒就讀高中的。一九六二年開始,四中停辦高中,整個饒北也只有五十左右人能考上高中。
雖是三年最困難時期的尾聲,但物質仍很貧乏,每人每月只分七斤穀子,3至5両豬肉,地是集體的,匱乏的物資憑證供應,大家都窮得叮噹響。當時饒洋到三饒如坐客車,車費是五角元。但我們純農的家庭拿不出錢,我只好靠「11號車」來回,每周六下午走四十裡路回家補充糧草,周日下午再趕回學校。那時周六上午學校普遍都要上課的。
在學校住內宿最大問題是吃菜了,學校只負責幫學生蒸飯,學生們的菜都是大家從家裡帶去的,別的菜易變質不好帶,這菜脯就是我的最好的菜料,就是這炒菜脯,伴我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
每到星期日上午,奶奶就很早地起床了,她那佝僂的身體站在灶頭角邊,全神貫注地一刀一刀地把菜脯先切好,奶奶有一手好手藝,眼力又好,切的菜脯又細又均勻,長短也合適,全村的人都贊她的好刀功。
吃完早飯,奶奶就張羅炒菜脯了,她切了幾個胡蒜頭,熱了灶,把一塊肥豬肉放進鍋裡用力塗抹了幾次,以圖從中炸出更多的油脂,然後拿起肉塊,切了三五小塊肉片,放進鍋裡,把剩下的肉塊放回盤裡,待下餐用。她迅速地把蒜頭放進鍋裡,只聽「喳」的一聲,伴著油香,升起一點點菸霧,而後,奶奶又把切好的菜脯放進鍋裡,用她那巧手拿著鍋鏟翻雲覆雨似的翻動著鍋裡的菜脯,她說菜脯要炒得均勻,乾濕度適中才好吃,家裡有糖時,奶奶會在菜脯上撒上一點糖,那樣的炒菜脯更好吃。
每周我帶去的二小瓶的炒菜脯竟成了同學們羨慕的美食,我的菜脯是油炒過的,還夾有少數的油渣,加上胡蒜頭,豬油,與菜脯的香味混在一起,真是:蓋開四座贊,口入一嘴香。很多同學只帶去鹹菜頭或蘿蔔乾就是一周的菜餚了。
每餐吃飯,我們三個較好的同學都聚在一起,把各自的菜拿出來共享。一個是同班的平原君,建饒人,一個是比我們後三屆,初中的澤華弟,因他是平原君的親戚,大家說話比較投緣,就一起互通有無了。澤華弟的父親是新豐加工廠的廠長,他有時還帶點魚肉,平原君父親早逝,家境一般,常常也只帶些鹹菜頭或菜脯幹,三人同餐了三年,竟都對奶奶的炒菜脯吃上癮了。就這樣,奶奶的炒菜脯伴我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也讓我與平原君他們結下了更深的同學情緣。
奶奶已經離開我們四十二年了,但她炒的菜脯仍使我回味無窮,口留餘香,這一瓶瓶的炒菜脯,凝聚了奶奶的無限心血,也表達了對愛孫的大愛,更給我留下無限的思念!
為懷念奶奶,回思奶奶的菜脯香味,特作詩一首為證:
一絲菜脯一生心,大愛無邊何處尋。
今日佳餚常滿桌,舉觴思祖淚先淋。
2020年3月27日寫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