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號。眾人皆知,是他建立了大蒙古國。並且曾遭遇了 4 次差點餓死、3 次被追殺亡命、2 次全軍覆沒、3 次眾叛親離,在這樣的困苦逆境之下,成吉思汗仍然能絕處逢生,迸發出強大的力量,重振旗鼓,頂住了無數次失敗的打擊,且每次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分析學習對手的優點,汲取其經驗、力量,通過不斷的浴血奮戰,以極少的兵力橫掃歐亞大陸,才得以創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也曾對他的孫子忽必烈說過這樣一句話;「體力堅強,只能戰勝獨夫;意志堅強,才能戰勝萬眾。」
對於政治、軍事、戰略、意志力,成吉思汗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並且百年來難出一個。而在成吉思汗身後,也有一個由他後代組成的龐大家族。《元史》宗室世系表中則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六個兒子的名字,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而這前四個則皆是孛兒帖所生。後兩個則是兀魯赤(塔塔爾女子所生)、闊列堅(忽蘭所生)。成吉思汗兒子雖然不多,但他的孫子卻有將近四十多個。只可惜隨著帝國的覆滅,成吉思汗的後代也四處逃散,從此隱姓埋名地活在這世上。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再無相聚的可能。但在六百多年後,卻又僅靠一首詩重聚在四川。
這首詩就是"子本元朝宰相家,紅巾追散入西涯。十人姊妹歸何處,鳳尾橋頭插柳椏。若有子孫不認祖,例如江邊浪淘沙。有人記得詩八句,萬古流傳是一家。"它記載於蒙古姓氏改為漢姓"餘"的餘氏家譜上。而之所以改為「餘」姓,說起來又有一段淵源。
相傳當年與成吉思汗有著極為親密血統的鐵木健(一說是成吉思汗的平輩兄弟,一說是他的重孫。)在經歷了帝國的崩塌之後,只能帶著子孫四處逃難。之後,他的子孫約定隱姓埋名,並且留下這樣一首詩,以便日後認親。但歷經朝代更替,這些後代都怕被追殺,所以遲遲未能聯繫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生活在一個名叫「餘家灣」地方的村民才敢陸續在報紙上刊登尋親啟事,最終散落在四方的成吉思汗後代才終於重聚在四川的餘家灣,而這場認親,距離他們隱姓埋名、各自逃難已經過了六百多年。
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後代早已不怎麼認識蒙古語也不會說蒙古話,但有些餘姓家族成員中仍然保留著有關蒙古特色的服飾和配件,六百多年的光陰,他們的團聚之夢才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