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四):知識牽引製造業內遷——神奈川縣

2020-12-0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 ●●●

東京灣,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關鍵詞:東京灣區、神奈川縣、製造業內遷京濱工業帶、產業升級、知識集約型、新神奈川計劃、頭腦中心構想、神奈川科學園、機器人產業特區

東京灣區內唱主角的一都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圍繞著東京都的其他三縣在大區域發展中,依照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儘可能融入到東京灣區發展之中,並且也通過自身的發展戰略推進位造業升級。本期內容就三縣中的神奈川縣應對灣區發展所經歷的戰略歷程進行簡單分析。

文章來源:華高萊斯

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

沿海到內陸,

製造靠「腦子」牽引

1 沿海重工業起步,填海空間快速耗盡

戰後的神奈川縣,作為工業基礎較好,而且緊鄰東京的優良港口所在地,被賦予了大力發展重工業的使命。在這一時期,為了滿足國家重振工業以及滿足基本民生物資的需要,1955年的第一次神奈川縣綜合規劃中,就是以大力滿足京濱工業帶供水/供電,以及保障勞動人員住宅供給為主要目標的。

到1959年的第二次綜合規劃,更加明確了「臨海重化工業」作為神奈川縣的工業根基地位。但同時,也對不久的將來填海造陸空間消失後的解決辦法進行了探討,因此成為了神奈川縣工業向內陸延展的前奏規劃,並在1964年在厚木和愛川町設立了內陸第一個工業園區。

50年代的京濱工業帶

圖片來源:日本ファブテック 株式會社

2 沿海地不夠,工業往內陸走

進入60年代中期以後,已經經歷了十幾年超高速發展,京濱工業帶臨海地區可用土地消耗殆盡,因此1965年第三次綜合規劃開始從工業企業本身和土地空間兩方面挖潛,企業方面開始重視中小企業的整合與發展,土地空間方面重點向內陸擴展。1969年的改定第三次綜合規劃則延續了向內陸推進位造業的思路,並且陸續設立了伊勢原工業園等項目。

伊勢原工業園

圖片來源:kanagawa-nairiku

3 危機之下求轉型,從耗資源到要「大腦」

70年代是日本也是神奈川縣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時間點,由於石油危機爆發,工業發展陷入停滯,再加上嚴重的環境汙染等公害問題,迫使神奈川縣產業轉型升級。因此1973年的神奈川縣新綜合規劃提出了尊重自然的基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從資源消費型向知識集約型轉換的產業方向。

60年代京濱工業帶的嚴重空氣汙染

圖片來源:jaa2100

長洲一二知事絕對是神奈川縣產業轉型的歷史性人物,他連任5個任期在職20年,是神奈川縣產業升級的主要推動者。雖然其經濟理念有時受到爭議,但正是他的戰略設想,開啟了神奈川縣的產業研發大幕。長洲知事在1978年的《新神奈川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從重工業轉向研發,並且提出了「頭腦中心構想」,將過去的天然資源/資金密集型,轉換為「人類的大腦聚集地」。

神奈川縣也是由此進入了大力吸引研發機構入駐的時代,尤其是縣內中西部內陸地區,隨著製造業的聚集,與環境優良交通便利的新園區開發,如厚木市、海老名市、相模原市和足柄上等很多原本偏遠的地方,成為了知名企業和眾多研究機構的熱門選址地。

厚木市 日產先進技術開發中心

圖片來源:f1engineer-jp

打破內陸封閉感,

對外合作+借力東京

神奈川縣的製造業在向內陸推進的同時,也在與周邊地區進行區域合作,推動自身產業升級。

1 與其自己做研發,不如全國尋合作

神奈川縣通過在1984年設立的神奈川縣研究開發型企業聯絡會議(RADOC),實現了面向全國開展企業交流會議的目的,並且向國家爭取補貼資金,通過RADOC,誕生了神奈川科學園(KSP),KSP直至今日也是神奈川縣最核心的企業聯合研發,科技攻關與創業的機構。

KSP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內容

圖片來源:ksp.or.jp

2 跟著東京混,總歸錯不了

神奈川縣最大的缺點也恰恰是最大的優勢——緊鄰東京都,在發展內陸製造業時,光憑自身沿海產業內遷遠遠不夠,而應與東京都聯合,借力東京的產業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

1998年成立的技術先進首都圈地域組織,簡稱TAMA(Technology Advanced Metropolitan Area),是一個聯合了東京都西部內陸多摩地域、神奈川縣中央部和埼玉縣西南部所構成的成片廣大內陸工業地帶,這裡承接了石油危機後從京濱工業帶內遷而來的製造業與眾多高校,成為了新興的產業帶,2001年改制成為TAMA產業活化協會,共同為區域內製造業,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實現產學合作配置資源,助力產業升級。

2007年,進一步合作成立了首都圈西部地域產業活化協議會,以東京西部多摩地區,和神奈川縣的厚木市,相摩原市等為核心,針對汽車產業與精密機械產業的振興與聚集提供幫助。

TAMA的地域構成

圖片來源:rieti.go.jp

向高端製造業強縣發起全面總攻!

1 吹響科研集結號!爭做全國第一產業研發縣

與此同時,神奈川縣也開始了自身內部的戰略崛起。2005年,神奈川縣提出神奈川R&D網絡構想,並且設立神奈川R&D推進協議會,由縣政府與其他23家著名企業機構聯合,共同推進全縣產業研發的網絡構建。

神奈川R&D推進協議會的主要成員企業

圖片來源:projectdesign

目前神奈川縣無論科研人數還是科研人員密度都居全國最頂尖行列,其中科研人員密度甚至高居全國第一,超過了東京。

2005-2009各地科研機構新開設數

圖片來源:神奈川の産業の將來像

2 整合高端製造業的良機——機器人產業特區

神奈川縣不僅自己內部推進戰略崛起,而且還積極申請國家級別的產業戰略,利用自身優秀的產業基礎優勢,神奈川縣在2011年申請成為「京濱沿海生命創新國際戰略特區」,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政策支持;2013年,更是成為了「國家戰略特區」與「地域活化綜合特區」的雙重國家特區。

「國家特區」是作為東京都市圈的一部分成為日本面向國際的國際商業·創新特區,而「地域活化綜合特區」則是具體指定打造成為「相模機器人產業特區」。

其中尤其是「相模機器人產業特區」的產業方向,充分藉助了神奈川縣中西部內陸地區多年來形成的精密機械產業、醫療產業與雄厚的研發實力,成為了帶動全縣整體產業進一步高精尖化的催化劑。

機器人產業特區範圍和各地主攻方向

圖片來源:kai-you

3 從沿海到內陸,四條產業帶覆蓋全域

神奈川縣通過製造業逐步向內陸遷移,完成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並且聚集了大量以世界500強大企業,如富士施樂、日立、住友電器等,以及眾多高質量的中小企業,其中不乏精密機械領域的世界級隱形冠軍。

在東京沒有空間的情況下,能夠提供較多場地面積、對外交通便捷以及自然環境良好的內陸地區後來居上,成為了許多企業生產與研發的共同基地,幫助神奈川縣實現製造業與研發全域鋪開;並呈現出了南北向的四條產業帶,由東到西分別是:京濱臨海重化工業帶,戶塚·大船產業帶,中部相模川沿線產業帶,西部津久井・足柄上產業帶。這四條主要產業帶均是製造業與研發功能並存,共同推進著製造業持續升級。

結語

神奈川縣作為東京灣區僅次於東京都外,最重要的產業聚集區,雖然有其地理、人文方面的先天優勢,但其後天的政策牽引,尤其是始終如一的瞄準產業研發來帶動產業升級是其成功的最大因素。

而從沿海一線的產業帶,逐漸向中西部內陸偏遠地區挺進的製造業傳遞,也同樣是在產業研發的牽引之下實現的,尤其是隨著東部沿海城市用地緊張,導致企業只是設置了研發機構或單個研發部門;但是,中西部由於用地廣闊,產業發達,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大規模生產中心與研發機構並存,這對內陸地區的產業進步影響巨大。尤其是瀕臨環境良好度假地的偏遠地區,更受企業青睞;臨近箱根與熱海的足柄上地區,匯集了富士施樂等世界頂級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四):知識牽引製造業內遷——神奈川縣》

相關焦點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三)——產業格局的重塑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關鍵詞:東京灣區、製造業升級、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而這種分布規律又是幾十年來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結果,在這種梯次式製造業升級和轉移的過程中,東京灣區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布局鮮明的格局,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梯次式升級,整個灣區從沿海到內陸都惠及了製造業。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九):製造業政策變遷
    關鍵詞:東京灣區,東京,首都圈,製造業,政策變遷,貿易戰,產業振興,石油危機,創新產業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在戰後的發展歷程,經歷過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與困難,從而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加以應對,逐步進化成為今天的模樣。本期將簡單梳理東京灣區製造業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應對過程。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二)——臨港工業區的形成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東京灣區的製造業之強,就強在其規模龐大的臨港工業區,不僅勝在規模,也勝在製造業的聚集形式。本期簡單剖析東京灣區臨港工業帶形成過程中的經驗。文章來源:華高萊斯從軍工到民用,靠重工業發家的東京灣東京灣區的臨港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岸一周的填海土地上,這一點從衛星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京灣區的工業發展從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開始持續了近150餘年。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五):產業資源的跨區域整合——千葉縣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神奈川縣的模式——強資源導向、強政策牽引與特色產業群的跨區域組合。千葉縣位置圖片來源:國土地理院文章來源:華高萊斯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借勢東京疏解,強項目與強政策並進1 靠東京「施捨」起步的千葉縣工業千葉縣從戰後,受益於京葉工業帶的建設與東京都的產業外遷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八):茨城縣的企業鎮模式
    茨城縣區位圖片來源:地域醫療情報システム(地區醫療信息系統)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最不關東的關東無論從東京灣區的角度看,還是從各種首都圈規劃來講,茨城縣都毫無疑問是大東京的一部分。然而,茨城縣的本地文化與其說是關東,倒不如說更多體現著東北地方的影子。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七):灣區邊緣地區的本地產業鏈構建
    關鍵詞:東京灣區、灣區邊緣地區、群馬縣、栃木縣、紡織業、產業軍轉民、工業外遷、產業集群、食品加工、特種汽車製造、內生產業循環東京灣區除了一都三縣核心區以外,在外圍區域還分布著群馬縣、栃木縣等偏遠地區,然而這些地方並不是化外之地,產業發展有聲有色的原因,則是自成體系的本地完整產業鏈構建。
  • 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 丨大灣區論壇
    面積僅佔日本全國3.5%,但GDP佔三分之一強、人口佔到了30%,東京灣區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東京灣區的基礎是「首都圈」即「一都三縣」,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東京作為日本「經濟心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經歷明治維新(1868年)後,東京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政治和經濟中心,並迅速走上了現代化之路,日本諸多基建「第一」都誕生於此。
  • 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
    面積僅佔日本全國3.5%,但GDP佔三分之一強、人口佔到了30%,東京灣區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 東京灣區的基礎是「首都圈」即「一都三縣」,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 東京作為日本「經濟心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
  • 李奇霖:東京灣區崛起的啟示
    東京灣區經濟高度發展,使灣區內除生活娛樂業和食宿服務這兩個行業外的其他行業,薪資水平都高於日本平均。2017年,金融保險業、高端製造業、運輸郵政業、建築業和電熱水工業這五個行業,東京灣區的平均薪資是日本全國平均薪資的1.5倍以上。富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進一步吸引人才,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灣區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 東京灣區:目標是星辰大海
    而在鎖國被打破後,東京灣區的自然稟賦被徹底釋放。現在我們所指的東京灣區,主要是圍繞東京灣發展的一都三縣(東京都、崎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首都圈。2012年,東京灣區面積約為13562平方公裡,涵蓋人口4100萬人,佔據日本全國人口的1/3 。 2010 年,灣區實際GDP為198兆日元,佔日本GDP總量的38%。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六):內陸縣的逆風翻盤——埼玉縣
    關鍵詞:東京灣區、埼玉縣、光學產業、光學集群、東京都市圈、區位優勢本期,我們將圍繞東京灣區北翼的埼玉縣,簡析其作為日本少有的內陸縣,將區位劣勢化為優勢,並結合自身產業基礎所形成的發展經驗。灣區時代,曾經的偏遠區域,成為現在的樞紐九十年代,東京灣的區域整體性開始空前提升,尤其是隨著首都圈整備計劃的推進,東京都市圈開始融合成為一個巨大的統一市場。在此情況下,評判區位偏遠的參照物不再是東京都,而是整個東京灣區內部,這時埼玉縣的區位迎來了逆轉——大東京都市圈的地理中心,成為了南北聯繫東京與北陸,東西聯繫千葉與神奈川的十字路口。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十):新城更新
    關鍵詞:東京灣區,城市更新,多摩新城,千葉新城,Brillia 項目,產業導入&升級東京灣區從戰後開始,進行了充分的新城建設實踐。雖然東京周邊的新城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幾十年後的今天,當新城也漸漸「老」去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新城自身的更新。本期就聚焦東京灣區的新城更新主題,看看新城們如何自我「糾偏」。
  • 環球調查 |透視"世界三大灣區"(1):東京灣區勝在全球化製造業布局
    依託東京灣發展起來的東京大都市圈,包括東京都、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等一都三縣,面積13562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的3.5%。人口約3800萬。區域內有東京、橫濱、川崎、千葉、船橋、埼玉等大中城市,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業重鎮,國內生產總值約合96360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的1/3。
  • 東京灣區簡史-虎嗅網
    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對外貿易,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心。這一戰略對於海港條件的依賴,使得三灣一海地區成為工業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 東京灣區最重要的優勢當然是自然稟賦。東京灣深入內陸逾80km,是天然的優良深水港灣,內寬外窄。同時港灣緊連的衝積平原地區,以及後期填海造地帶來的充分陸域,可用於倉儲區和工業區的建設發展。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對於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而言,其經濟輻射非常典型,東京的加工製造業和舊金山的創新產業作為增長極的推進型產業,有效地實現了產業集群的擴散轉移,並在此過程中使東京和舊金山自身實現了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多元經濟結構升級轉型。
  • 東京灣鏡鑑: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的啟示
    在調研完成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也聯合諮詢機構羅蘭·貝格,在12月19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舉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聯合發布「對標世界級灣區」實地考察系列之東京灣調研《東京灣得失錄——灣區實踐十大啟示》報告,以期能夠從對東京灣的調研以及深度分析中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尋得有益啟示。
  • 東京灣區啟示錄:金融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
    同時,聯動採訪國內外金融機構及諮詢機構、某中資國有大行東京分行等中資金融機構駐東京負責人。我們希望能夠在東京灣探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也希望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尋找東京金融的啟示。    從今日起,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將聯合推出「探訪世界灣區」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我在東京灣區的實地體驗,粵港澳大灣區離它還有多遠?
    官方宣告的粵港澳大灣區是要和東京灣、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對比。但在此前,我發現大家在數據對比上五花八門,比如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的範圍、人口、GDP,不同媒體上披露的數據完全不一樣,官方更沒有明確統一過一個比較口徑。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其時恰逢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香港的製造業得以向廣東北移, 將珠江三角洲作為生產基地,既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騰飛,也推動了自身的經濟發展。在長期的合作中,粵港兩地已經形成了互補互利, 互相促進, 共同發展的經濟合作關係, 逐步形成了 "前店後廠" 式的合作模式。80年代,香港70%的大型工廠已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線北遷,1991年香港工廠有4.9萬家,1995年減少到3.1萬家。
  •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走訪完成,深度報告呼之欲出|...
    此外,《21世紀經濟報導》大灣區觀察周刊也將在論壇開幕前,分三期陸續推出關於東京灣調研的系列專題報導,其中,包含《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和《日本中小企業啟示錄:「隱形冠軍」的機構推手》兩篇報導的首期專題,已於上周刊發。為期四個月的實地調研,結合前期案頭研究以及對企業、商社、機構的回訪,調研團隊前後完成了與百餘位企業、政府、研究機構人士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