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糾錯梁啓超:400字內容戳到"國學導師"痛處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魯迅糾錯梁啓超

  肖伊緋  職業作家,獨立學者,已出版《在高盧的秋天穿行》、《民國達人錄》等十餘部作品。

  梁啓超在題詩中,把當年的幹支紀年寫錯了,將「丙寅」寫成了「甲寅」。

  《韋烈士紀念集》,梁啓超題箋,清華大學印行。

  ●肖伊緋

  如果「國學導師」連幹支紀年都要搞錯,那所謂「國學」還怎麼搞?「國學」還有存在與推崇的必要嗎?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區委的指示下,在李大釗等人的直接組織之下,北京200多所學校和群眾團體5000多人,在天安門召開國民大會,憤怒聲討日本帝國主義軍艦駛入大沽口並幹涉中國軍政的侵略行徑,隨後展開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這次愛國遊行遭到了段祺瑞政府軍警的殘酷鎮壓,遊行人群死亡47人,重傷155人,輕傷者難以計數,史稱「三一八慘案」。

  在這次慘案中,清華大學學生韋傑三(1903—1926)、女師大學生劉和珍(1904—1926)等均不幸犧牲。事後不久,清華大學師生開始為韋傑三編印《韋烈士紀念集》專刊,一方面刊載緬懷烈士、記述生平的師生文章,另一方面將韋氏本人的文章結集於此,以為永久紀念。

  1926年10月29日,《韋烈士紀念集》專刊印發了出來。封面題箋者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首梁啓超。翻開專刊目錄頁之後,還有一首梁氏題寫的陸遊詩,也是引用過來紀念韋傑三的。題詩曰:「往歲淮邊虜未歸,諸生合疏論危機。人才衰靡方當慮,士氣崢嶸未可非。萬事不如公論久,諸賢莫與眾心違。還朝此段宜先及,豈獨遺經賴發揮。」

  題末註明「陸放翁送芮司業詩借題韋烈士紀念集」「甲寅暮春」「啟超」。

  應當說,梁氏這樣的題詩紀念,合乎情理,也是對烈士精神的一種褒揚,並沒有什麼問題。清華師生,將梁氏題詩刊於紀念集正文之首,既有尊重梁氏之意,更有褒揚烈士之情,更是情理之中事。但魯迅還是很快看出了這首題詩的問題所在,倒不是詩的內容有什麼不妥,而是梁啓超落款的時間寫錯了。

  為此,魯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丙和甲」,署名為「季廉」,當年11月完稿,12月就發表在了《語絲》周刊第四卷第三期上。文章不長,400字的內容卻著實能說到這位「國學導師」的痛處,也能扯到所謂「國學」存廢的大旨趣上去。因之不妨細細品讀,遂錄全文如下:學生會刊行的韋烈士「三一八死難」之一的《韋烈士紀念集》到了,我打開一看,見有梁任公拿「陸放翁送芮司業詩借題韋烈士紀念集」幾行字。旁邊還有「甲寅暮春啟超」六個小字。我很奇怪,今年(民國十五年)不是丙寅年嗎?還恐不是。翻閱日曆,的確不是甲寅,而是丙寅。我自己推算,韋烈士死時,二十三歲(見《紀念集》陳雲豹《韋烈士行述》)。甲寅在烈士死前十二年。

  現在若無公曆一九二六年同民國十五年來證明烈士是死在丙寅年,我們一定要說烈士是死在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那一年了。這樣一算,烈士死時,應是十一歲。

  我們還可以說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的那年,同時在段執政手下作教育總長,或司法總長——這個考證,也只好請研究系首領,研究院教授來作吧。大人先生,學者博士們呵,天幹地支是國粹之一,要保存不妨保存,可是有那鬧笑話,不如不保存吧。文明的二十世紀,有公曆一九二幾或民國十幾來紀年,用不著那些古董玩意了。

  原來,梁啓超在題詩中,把當年的幹支紀年寫錯了,將「丙寅」寫成了「甲寅」。魯迅出來糾錯,揪住這樣一個筆誤不放,又調侃式地拓延了話題,談到了學者博士們因國粹「鬧笑話」與國學存廢問題。其實,原本一個筆誤,本來不算得什麼大不了的錯誤,但這個錯誤發生在「國學導師」梁啓超身上,就的確是有些難堪了。也可以進一步去追問,如果「國學導師」連幹支紀年都要搞錯,那所謂「國學」還怎麼搞?「國學」還有存在與推崇的必要嗎?

  當然,調侃歸於調侃,除了對古董玩意式的「國學」心生厭惡之外,魯迅本人對「三一八」慘案的死難者,始終是充滿敬意與關切的。他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早在1926年4月12日,就發表在了《語絲》第七十四期之上,其文思其情感,讀者莫不為之動容。毋庸置疑的是,在魯迅這一名篇中,在其對「真的猛士」的沉痛與期許中,劉和珍、韋傑三等都是名列其中的中華好兒女。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王國維墓地:墓碑刻滿文字,投湖自殺,原因至今迷霧重重
    【王國維】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名國楨,字靜安,近代中國著名國學大師,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王國維還是清華大學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導師」之一,他所創造的成就更是空前絕後。(這是一組關於王國維墓地的照片,非常罕見)【北京福田公墓】梁啓超曾高度評價王國維,稱讚他是「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王國維塑像】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
  • 董元奔‖梁啓超、王國維和魯迅「初識」拜倫時分別看到了什麼
    梁啓超、王國維、魯迅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的不同方面,從自己的思想特徵出發,「初識」拜倫後,他們分別看到了拜倫什麼呢?筆者認為:梁啓超看到的是一個俠客文豪,王國維看到的是一個主觀詩人,魯迅看到的則是一個孤獨鬥士。
  • 梁啓超屬「固沙」人種 創辦啟蒙雜誌《時務報》
    當30歲的梁啓超發表《論》的觀點時,23歲的魯迅正在日本讀書,開始注意國民性問題。該是梁啓超的真知灼見,啟發了後來者魯迅,讓他於1921年寫出了旨在揭示民族劣根性的小說《阿Q正傳》。很顯然,發現民族劣根性、並提出改造國民性的這份功勞,理應記在梁氏身上。
  • 魯迅重返東京後…
    特別是在跟主張保皇的梁啓超的論爭中,在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鬥爭中,章太炎「所向披靡」,魯迅在論爭中繼承了章太炎的戰鬥精神。章太炎晚年覺得駁難攻訐,至於忿詈,有違古之儒風,所以手定「章氏叢書」時,將鬥爭之作抽出,自藏其鋒芒,魯迅深以為憾。在魯迅看來,在章太炎的遺著中,最有價值的其實正是這些戰鬥的文章。魯迅本人之所以「活在戰鬥者的心中」,也正是由於他那些鋒芒畢露的戰鬥文章。
  • 魯迅錢穆胡適季羨林梁啓超五位大師開列的閱讀書目
    人生短暫,時光寶貴,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到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哲學詩畫為大家選出了魯迅、錢穆、胡適、季羨林、梁啓超等五位大師的閱讀書單,以供大家參考。一,魯迅開列的中國經典必讀書單1.《唐詩紀事》2.《唐才子傳》3.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我首推的「清華四導師」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當時就是被名學者推薦的。1、梁啓超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 梁啓超教你入手「國學」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梁啓超導讀:《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是梁啓超先生當年為北平大學生們所列出的國學入門書籍,並在書單中註明了哪些書需要精讀甚至背誦,哪些書可以泛讀,哪些書可以專門挑某些章節來閱讀,哪些書僅供立志於深入研究語言文化的人閱讀。
  • 梁啓超故居(新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啓超故居由銅像、故居、怡堂書室、迴廊、梁啓超故居紀念館等建築組成。梁啓超紀念銅像進入故居景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梁啓超紀念銅像。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內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 天津訪梁啓超先生故居,飲冰室中感慨頗多,先生如高山令人欽佩
    文化為民族之根本,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基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來為世界所敬仰,梁啓超先生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的全面性,他在治學上面的孜孜不倦,他在教育上的獨到讓人刮目相看,我曾到過先生的弟子,近代最偉大的詩人徐志摩的故居當中遊覽,這裡有先生的一段對弟子頗為嚴厲的教訓,
  •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著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陳衍曾寫詩自況:「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陳衍(1856年—1937年)錢鍾書拜師現在提起陳衍,很多人並不熟悉。其實在他所處的年代,他可是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雅士。據史料記載,他在廈門大學任教時,適逢魯迅也在廈大,魯迅在日記中寫道:「陳石遺(陳衍號石遺)來,眾皆往拜之,大詩人也!」
  • 國學研究丨當今國學研究傳播,高校和民間各領風騷,共助文化復興
    為了中華文化復興,就必然宣傳和弘揚國學和弘揚傳統文化。國家高校及社會都熱衷對國學及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播。所以熱愛國學和研究國學的還真不少,藉此作者對現在國學研究進行探討,分享下個人的觀點,國學研究可以分為高校國學研究和民間國學研究,根據這種劃分進行一些探討。
  • 【國學趣談】「每況愈下」
    「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原意是指從小處著眼,領悟其中大道,完全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每況愈下」。成語原本就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普通人將錯就錯,也無可厚非,然而曾是《蘇報》主筆、北京大學教授的章士釗在《甲寅》周刊上發表的《孤桐雜記》中,也同樣用錯,這就遭到了魯迅的奚落。 章士釗的《孤桐雜記》,能被普通讀者記住的,往往只是那個「每況愈下」的成語發明。
  • 魏宏運: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曾擔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研究。   梁啓超生於1873年,卒於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萬字,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   他學問淵博,貫通新舊中西。他的文章極其動人。嚴復稱「任公妙才,下筆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後,於報章文字,成績為多,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
  • 臧否古人的王國維,一首詞看出他的水平;梁啓超:他是世界之學者
    王國維被公認有三大成就:一是把詩詞鑑賞統一在「意境說」之下,讓詩詞鑑賞從實用性和藝術性提升到哲學和美學的新高度。二是第一個把託爾斯泰、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名著全面介紹入中國,讓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世界名著的魅力。三是開創了新史學的研究體系,被郭沫若敬稱為新史學的開山之祖。
  • 梁啓超三種書法風格,展示出真正的飲冰室主人
    梁啓超(1873.2.23—1929.1.19)是清末民國時期,由道德文章而及書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留下了很多手稿及楷書作品。其字具有典型的文人特質,乾淨工整文雅。在翻閱他的書法作品,大致將其書法典型風格分為三種。
  • 國學大師陳寅恪,「恪」字咋讀?有人讀「que」,有人讀「ke」
    這句詩聖杜甫的詩句,常被後人用來評價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這樣高度評價陳寅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無人能與其相比,唯有他一人罷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國學大師梁啓超曾這樣稱讚陳寅恪道:「我梁某也算多少有著作的人了,但是與陳先生相比,還不如他的寥寥數語有價值」。國學大師吳宓曾說:「我認為寅恪是對中西文化最博學的人,他雖然是我的朋友,實際上是我的老師」。
  • 網友一句話戳中國人痛處
    網友一句話戳中國人痛處最近幾年中國的發展經濟非常快速,特別是物質生活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滿足。即使是一些外國高檔餐廳,國人也是能夠去品嘗一下的。其實中國在吃這一方面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能夠做到我們這樣。但是有些人卻喜歡吃外國食物,認為外國人的食物就是高檔。
  • 洪秀柱發出靈魂拷問,一番話戳到蔡英文痛處
    洪秀柱這番話可謂對蔡英文發出了靈魂拷問,戳到了其痛處。什麼是「芒果乾」?為何要打上引號?在10月份,島內盛傳一個熱詞「芒果乾」,是在用諧音指代所謂的「亡國感」。
  •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