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等石窟群共有五百多個洞窟,其中有樂伎圖像的洞窟達二百六十多個,幾乎佔整個洞窟的一半。在有樂伎形象的洞窟中,繪有樂器圖像的六千餘件,不同樂器四十種以上,打擊、吹奏、彈撥、拉弦樂器種類俱全。是上自十六國下至元代的音樂史縮影。它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尤其是佛教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敦煌在古代融合了東西方歌舞藝術,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敦煌樂舞。敦煌賓館飛天歌舞團經過挖掘、整理,編排了部分節目,整臺節目從音樂、服飾、道具到內容都蘊含著濃厚的敦煌文化氣息,觀賞後猶如重溫了敦煌盛唐時期"華戎之交"的歷史。其代表節目有《伎樂飛天迎賓到》、《吉祥天女》、《腰刀舞》、小舞劇《相會在敦煌》等。
敦煌畫樂伎,主要包括體裁、演奏、排列、樂器組合、樂器種類、樂隊規模等六個方面:
一、體裁形式,展示了天樂類有天宮樂伎、飛天樂伎、化生樂伎、護法樂伎、菩薩樂伎和自嗚樂等;俗樂類有官府樂伎和民間樂伎等。
二、演奏形式,分為演奏類型、演奏姿態、演奏樂器數量三種。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三、排列形式,有零散式、平列式、組合式、複合式四種,自由靈 活,變化有序。
四、樂器組合形式,有種合、類合、混合三種,品種繁多,色彩斑讕。
五、樂器各類,有打擊、吹奏、彈撥、拉弦四大類樂器各類俱全,各展其長。
六、樂隊規模,有大、中、小三種樂隊形式,編制合理、宏偉壯觀。
敦煌壁畫樂伎,主要通過樂工、舞工以及樂舞相互結合等藝術手段和各種各樣的宏偉壯觀場面體現出來,它已自成體系、自成一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藝術品種,雖表現的是佛教內容,但實質上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音樂文化藝術的一些風貌。
敦煌壁畫樂伎的歷史淵源,我們認為:敦煌地區固有的音樂文化是樂伎形成的第一個因素;中原音樂的輸入是其形成的第二個因素;西域音樂的傳入則是形成的第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長期交流,不斷融匯,相互學習、借鑑和吸收,最後形成了新穎獨特的敦煌壁畫樂伎。
敦煌壁畫樂伎圖像是我國一千多年來的音樂縮影,對研究古代音樂史和佛教音樂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因此,我們不僅應該珍視它、認識它、研究它,還應該繼承它、應用它、發揚它,更應該介紹它、宣傳它、推廣它。
1、相關簡介
由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演奏的根據唐五代敦煌曲譜原譜破譯的25首敦煌古樂,曲調古樸蒼涼,唐代氣韻十足,帶你進入仙樂飄飄的夢境之中。
2、古樂資料
有關敦煌古樂的資料和論著,當首推牛龍菲所著之《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該書對敦煌壁畫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史料,分類進行了詳細的錄載和研究。根據此書,敦煌壁畫總共出現樂器54種,除古琴、箏、蕭、笙、笛等之外,還有4種琵琶、3種箜篌、3種風首琴、17種鼓。據該書不完全統計,這些樂器在壁畫中共使用4095件次,繪有741把琵琶、293把笙、347支蓽篥、410支橫笛。出現100件以上樂器的洞窟6個。如五代第61窟,繪有經變畫10種,有樂舞造型67組,出現樂器21種,182件次。其中繪有古琴8張,各式琵琶24把,排蕭10把,笙11把,篳篥27支,橫笛21支,拍板38串。實在是充實光輝,洋洋大觀。
3、樂舞壁畫
壁畫簡介
在護法神"天龍八部"裡,"樂神"和"歌神"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他如"藥叉"之類也都擅長音樂。這就難怪敦煌的400多個洞窟中,除了很小的幾個之外,幾乎都有大量的天神們奏樂舞蹈的壁畫,正是這些樂舞壁畫,使敦煌莫高窟成為一個"美音繚繞"的世界。
莫高窟樂舞壁畫足有千幅以上,繪畫的時間跨度從十六國的北涼一直到清代,凡1500多年。其中唐代壁畫最多,最為壯觀。那裡還藏有1000多年以前唐五代的手抄樂譜和舞譜。著名的"飛天"和"反彈琵琶"是樂舞壁畫中的代表作,早已飛出敦煌,走向世界。但是,那更多、更精彩的輝煌壯麗的樂舞場面,形制獨特的幾十種樂器圖像和其他神聖而美好的音樂壁畫卻鮮為人知。
壁畫詳情
敦煌壁畫上的樂舞形式有好多種,按佛教理論繪於不同的位置,十分講究。
最高一層,是懸在虛空的一群繫著五彩飄帶的樂器,有琵琶。箜篌、笙、笛、腰鼓等,它們都沒有人演奏。這便是所謂"不鼓自鳴"的"天樂"。其實,這是中國古代畫工發明的"畫音樂"的辦法。佛教理論說,修煉達到所謂"三十三天"之上的"唱樂天"時,其境光明遍徹,永為白晝,樂聲自作。"自鳴天樂"即表示這種境界。
往下,依次為"天宮伎樂"、"飛天伎樂"、"禮佛樂舞"、"羽人伎樂"、"藥又伎樂"等。
"天宮伎樂",是繞窟一周的仙女,她們披著長巾,裸露半身,或彈奏樂器,或徒手而舞。
"飛天伎樂",是飛出樓閣的天宮伎樂,她們在天空中形成浩浩蕩蕩的樂舞隊列,飄帶嫋嫋,舞姿輕盈,如行雲流水。
"禮佛樂舞",是經變畫中樂神舞神禮佛、娛佛的場面。它繪置於窟壁中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畫面巨大,數量繁多。如初唐220窟《東方藥師經變》中,有一個分成兩組的26人的樂隊,兩個人伴唱,四個女舞神橫列一排在小圓氈上起舞。其中兩個上身著錦,下穿長褲,外罩紗裙,頭戴寶石冠,手飾王鐲,肩披五彩飄帶,輕歌曼舞。另外兩個上身裸露,身披纓絡,雙手執五彩飄帶大幅度平轉,氣氛十分熱烈。中唐112窟《觀無量壽經變》,即著名的反彈琵琶舞,伴奏者多達11人。慈眉善目的女舞神重心放在右腳,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於身後反彈。
"羽人伎樂"和"藥叉伎樂"皆為護法天神。前者人面鳥身,後者是威武的力士,往往於經變畫中持奏樂器或作舞蹈狀。
這些天神的樂舞場面佔整個樂舞壁畫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那些凌空飄行的飛天伎樂之外,其他樂舞場面似與人間樂舞場面沒有什麼差別。有些樂器直至現在還在使用。各種舞姿亦被現代專家融會貫通,編創了擬古的"敦煌舞",其代表作便是享譽中外的《絲路花雨》。
4、敦煌樂譜的發現
1900年,敦煌發現的"藏經洞"以其豐富的史料文獻轟動了整個世界。其中有公元9世紀唐、五代時期的手抄樂譜。這正是發掘有聲"敦煌古樂"之彌足珍貴的資料。人們把這些古譜稱作"敦煌卷子譜"、"敦煌曲譜"、"敦煌樂譜"、"唐、五代敦煌琵琶譜"等等。原件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5、敦煌樂譜詳情
敦煌樂譜是唐代世俗歌舞音樂的琵琶伴奏譜。共有25首樂曲,其曲名分別為:《品弄》、《傾杯樂》、《急曲子》、《長沙女引》、《撒金砂》、《伊州》、《水鼓子》等。記譜使用的符號是所謂"宴樂減字譜",形似日文的假名。如:一、人、工、只、七、兒、作、、十、上,等等;譜字旁邊,還有幾個可能是表示時值或句斷的符號。這批樂譜的背面抄著經文,專家們根據筆跡和原卷的情況,判定這是為了抄寫經文,把三張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抄寫的譜子隨意粘連在一起了。
從本世紀30年代起,最早致力於敦煌古譜解讀研究的,是日本人林謙三,接著是中國人任二北、楊蔭瀏、饒宗頤、張世彬等。他們通過艱苦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解決了譜字的音高問題。
80年代初,葉棟發表《敦煌曲譜研究》一文,並將25首樂曲根據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譯付諸演奏錄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後一批國內研究者異軍突起,有陳應時、何昌林、關也維、席臻貫等,學術空氣空前活躍。陳應時的新譯譜 1988年曾由"上海古樂團"演奏。席臻貫的新譯譜,於1992年錄製音帶在國內外發行。各人的譯譜均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
席譯配有唐代詩詞的錄音,更直接地告訴我們:唐代歌曲典雅古樸,風格多樣,音調獨特。如第六首《急曲子》和第九首《急曲子》,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武曲;第十二首《傾杯樂》又情意綿綿,樸素真切。第十五曲《慢曲子心事子》委婉深情。第十六曲《又慢曲子伊州》悽切悠長。被編為女聲合唱的第十八曲《水鼓子》,莊重肅穆,雍容華貴。第二十二曲《撒金砂》似有禪意。(來源:超星慕課)
「敦煌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眾號每周一、三、五定時更新,敬請關注!
原標題:《【樂舞敦煌】敦煌古樂分類介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