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敦煌迷」組樂團傳播莫高窟壁畫古樂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圖為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天籟敦煌·淨土梵音」音樂會演出現場。 許麗麗 攝

中新社蘭州9月20日電 題:香港「敦煌迷」組樂團傳播莫高窟壁畫古樂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夜幕降臨,圓月懸空的敦煌莫高窟遊人漸散,一群身著「潮服」的香港年輕音樂家手持琵琶、笙、古箏等古樂器演奏出的一曲曲古樂,透過涼風習習的九層樓直撲香港「敦煌迷」紀文鳳。在時而行雲流水,時而萬馬奔騰的悠揚曲調中,她雙目微閉,顯得心滿意足。

9月15日至19日,組建剛過「百天」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受邀前往古絲路名城敦煌演出,並由此開啟內地首演。源自莫高窟壁畫中的古樂器演奏出來的曲子,第一次近在咫尺與敦煌壁畫實現「互動」,不僅引聆聽的敦煌民眾共鳴,更讓該樂團的發起人紀文鳳難掩動容。

長期在香港從事教育事業的紀文鳳自稱是「敦煌迷」。自2010年初識莫高窟,心嚮往之的敦煌至今已吸引她跑了十幾趟,尤其是洞窟裡那些被很多人忽視的「古樂場景」壁畫,經常會似幻覺般在她腦海裡「縈繞演奏」。後在香港募資推動「數字敦煌」項目的同時,把「敦煌仙樂帶回人間」亦成為牽念。

「敦煌和香港是不同時期的國際城市,敦煌最旺盛的時候,比現在香港更厲害。」紀文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2017年,在將組建「敦煌樂團」的想法與敦煌研究院多位專家、學者反覆交流後,得到了贊同支持的聲音,這為天籟敦煌樂團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紀文鳳說,去年10月,她組織香港十多位對中國古樂有極大興趣的青年音樂家到敦煌考察時,好像走進時光隧道,精美的莫高窟壁畫,尤其是「古樂演奏」的場景讓這些孩子們「感動到哭」。期間還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全力支持和指導,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得以成立。

「遠古的敦煌,見證了過去如夢似幻的繁榮絢爛。壁畫的音樂,記存在今日古譜入音的不染塵世。一場偶遇,成就了天籟敦煌樂團的誕生。因緣際會,俗世發願將敦煌仙樂帶回人間。」紀文鳳如是定位天籟敦煌樂團的使命:薪傳古韻、弘揚敦煌、培養人才、普及國樂。

敦煌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腹地,重要地理位置使之貫通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宗教、宮廷和民間的音樂和舞蹈。敦煌莫高窟現存的492個洞窟中與音樂題材有關的洞窟超過240個。

紀文鳳說,遺憾的是,古代只有文字記載,沒有錄音。聽得到的敦煌音樂已經失傳,幸好有敦煌壁畫及藏經洞內的文獻和曲譜,留下不少唐代樂器的原貌,如琵琶、笙、古箏等都是唐代音樂使用的樂器,對後世研究中國音樂史價值無窮。

一年多來,紀文鳳的團隊不僅對一些存留的敦煌古樂譜進行了整理研究,還組織人對莫高窟壁畫中失傳古樂器進行了探討研究,最終使其「復活」。如今已有《敦煌新語》《水月澄鳴》《天籟》等十餘首古樂面世。

「現在中國古樂在香港沒市場,鋼琴是必修課,街頭隨處可見背著大提琴的孩子,希望通過樂團推廣,讓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樂器也成為街頭潮流。」紀文鳳笑言,她不僅要求樂團的孩子必須看大量關於敦煌的書籍,而且讓他們穿上很潮流的服裝去演奏,這讓外界覺得「這件事很時髦」。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未來的舞臺並不僅是中國,而是要走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紀文鳳表示,敦煌融合了中西方的多種文化,而凝聚了西域音樂、中原音樂和佛經音樂內涵的敦煌古樂,將會實現沿線民心相通的「共振」。(完)

相關焦點

  • 篳篥等80餘件仿敦煌壁畫樂器亮相 展千年古樂(圖)
    篳篥等80餘件仿敦煌壁畫樂器亮相 展千年古樂(圖) 仿敦煌壁畫樂器雷公鼓。 (均為資料)  篳篥、花瓣二胡、鳳首阮、蓮花琴、瑟、葫蘆琴、雷公鼓、五弦琵琶……敦煌莫高窟樂器走出壁畫,走上申城舞臺。
  • 【樂舞敦煌】敦煌古樂分類介紹
    1、相關簡介由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演奏的根據唐五代敦煌曲譜原譜破譯的25首敦煌古樂,曲調古樸蒼涼,唐代氣韻十足,帶你進入仙樂飄飄的夢境之中。2、古樂資料有關敦煌古樂的資料和論著,當首推牛龍菲所著之《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該書對敦煌壁畫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史料,分類進行了詳細的錄載和研究。根據此書,敦煌壁畫總共出現樂器54種,除古琴、箏、蕭、笙、笛等之外,還有4種琵琶、3種箜篌、3種風首琴、17種鼓。
  • 香港「敦煌絲路迴響」音樂會在泉州大劇院演出
    香港「敦煌絲路迴響」音樂會在泉演出天籟之音 重現敦煌古樂觀敦煌壁畫,賞千年雅樂。昨晚,香港「敦煌絲路迴響」音樂會在泉州大劇院成功演出,為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一帶一路」藝術演出周畫上圓滿句號。這場音樂會由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獻演,整場演出在《大唐禮讚》樂音中拉開序幕,緊接著《長沙女引》《水鼓子》《供花手》《水月澄鳴》《悟》《陽關三疊》《天籟》等曲目輪番上演,共90分鐘,分上下兩場。
  • 讓莫高窟壁畫「活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馬成虎與團隊復原成功的敦煌壁畫上的古樂器。從英國謝菲爾德哈萊姆大學畢業回國後,馬成虎開啟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播之路。2018年,他與團隊共同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圖像轉化為實物,讓古老的敦煌藝術在科技和理性的結合下,通過空間轉化和虛實轉化在觀眾面前「復活」,給予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呈現角度。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化城喻品 盛唐唯獨遠在西北、處於荒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卻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81個盛唐石窟。若以每窟東、西、南、北、頂五個壁畫計算,大約保留了盛唐丹青近四百壁,約佔莫高窟壁畫總數的六分之一。暫且不談它燦爛多彩的內容,僅觀數量,如此龐大豐富的煌煌巨製,也會令人產生難以抑制的激動與驚訝。這些珍貴的壁畫藝術,雖經歷了一千二百八十多年風沙的磨蝕、陽光的曝曬、戰火的摧殘,至今尚金碧耀眼、粉墨逼人,一派盛唐氣象,動人心弦。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提及敦煌,人們就會自然想到神奇的飛天。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隨處可見漫天翩翩起舞的飛天。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豔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其中飛天的形象集中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製作手法和風格特徵。由於其中蘊含的宗教內容,使飛天構圖裝飾性的形式多樣,並出現了很多的突破。就形式風格而言,飛天的構圖形式主要有四種:即裝飾性構圖、動與靜的節奏性構圖,主觀透視構圖和滿而有序的構圖。
  • 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畫的文化延長
    一位古老的士兵在傳說中的莫高窟尋求救贖。建於公元366年,又稱「千佛洞」,這就是敦煌莫高窟。其中還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對於這個偏僻的聖所,我們一直認為的是一個神聖的奇蹟,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許多人都在朝聖,用自己的眼睛來表達敬意和見證它的輝煌。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談莫高窟保護與壁畫修復
    樊錦詩大半生待在大漠,她說,「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在敦煌期間,樊錦詩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由她具體主持編寫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成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 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來壁畫的變化
    1、變色的問題據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專家的調查分析,敦煌壁畫所用顏料中,紅色有:土紅、硃砂、鉛丹、密佗僧;綠色有:氯銅礦、石綠;白色主要為:滑石、硬石膏、石膏、白堊、高嶺石和雲母。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復原(段文杰復原臨摹)壁畫中的石青和石綠色、白色等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一、聊起敦煌說起敦煌,如果不談起莫高窟,總是很匪夷所思的。莫高窟之於敦煌,就如長安之於唐朝,雖不是全部,卻勝似全部。如果我們的目光流連於敦煌莫高窟的那些壁畫,難免會震撼於這些敦煌藝術的動人。可以說,它的藝術感染力並非是偶然天成,而是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與文化連結。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敦煌西南西千佛洞的十九個洞窟和安西萬佛峽的二十九個洞窟,都是莫高窟藝術的分支。
  • 敦煌莫高窟為什麼要限流?壁畫守護者:壁畫也要「休息」呀
    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敦煌開鑿了第一個洞窟至今,莫高窟已佇立了千百年。時間的流淌,帶去了無數的工匠、畫師的智慧和技藝,塑造了敦煌莫高窟的輝煌,也帶去了風沙的侵蝕和人為的「傷疤」。保護敦煌壁畫,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武發思和他的團隊就是這場賽跑中的一員,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行動,努力讓這份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歷久彌新。
  • 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有著怎樣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窟,莫高窟不僅是表面上的石窟,其實還是一個巨大的壁畫走廊。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 【莫高寶藏】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莫高寶藏】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2020-12-14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試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敦煌壁畫是佛教壁畫,其題材主要依據佛教經文繪製塑像、經變、故事畫等。敦煌壁畫山水的時代分期大致有三個階段:敦煌早期,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敦煌中期,包括隋、唐,是敦煌壁畫山水的高峰期;敦煌晚期,包括五代、北宋、西夏、元代。本文從三個時期各選一窟,從時代的變化闡述壁畫山水圖像的演變。
  • 3D版敦煌莫高窟動畫美國亮相 配數千張高清照片
    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數字敦煌」項目重要成果之一的3D版敦煌莫高窟壁畫日前在美國華盛頓亮相,讓國外觀眾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無窮魅力。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動畫是莫高窟第220窟中的壁畫與塑像,在前期的製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利用雷射掃描技術,將洞窟內的壁畫、泥塑全部錄入電腦中,同時配以數千張高清照片,在後期運用二維與三維結合的方式,將第220窟內的佛龕、壁畫和塑像以1:1的比例呈現在觀眾眼前。
  • 敦煌莫高窟,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簷5個,以及數千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2020-07-2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穿越千年演繹敦煌文化
    圖為動畫片《九色鹿》取材的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之「絕色敦煌之夜」活動,以九色鹿為靈感的海報於19日發布,承載童年滿滿回憶的九色鹿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幾天後,穿越千年歷史的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將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通過歌曲、服飾等載體演繹敦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