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天籟敦煌·淨土梵音」音樂會演出現場。 許麗麗 攝
中新社蘭州9月20日電 題:香港「敦煌迷」組樂團傳播莫高窟壁畫古樂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夜幕降臨,圓月懸空的敦煌莫高窟遊人漸散,一群身著「潮服」的香港年輕音樂家手持琵琶、笙、古箏等古樂器演奏出的一曲曲古樂,透過涼風習習的九層樓直撲香港「敦煌迷」紀文鳳。在時而行雲流水,時而萬馬奔騰的悠揚曲調中,她雙目微閉,顯得心滿意足。
9月15日至19日,組建剛過「百天」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受邀前往古絲路名城敦煌演出,並由此開啟內地首演。源自莫高窟壁畫中的古樂器演奏出來的曲子,第一次近在咫尺與敦煌壁畫實現「互動」,不僅引聆聽的敦煌民眾共鳴,更讓該樂團的發起人紀文鳳難掩動容。
長期在香港從事教育事業的紀文鳳自稱是「敦煌迷」。自2010年初識莫高窟,心嚮往之的敦煌至今已吸引她跑了十幾趟,尤其是洞窟裡那些被很多人忽視的「古樂場景」壁畫,經常會似幻覺般在她腦海裡「縈繞演奏」。後在香港募資推動「數字敦煌」項目的同時,把「敦煌仙樂帶回人間」亦成為牽念。
「敦煌和香港是不同時期的國際城市,敦煌最旺盛的時候,比現在香港更厲害。」紀文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2017年,在將組建「敦煌樂團」的想法與敦煌研究院多位專家、學者反覆交流後,得到了贊同支持的聲音,這為天籟敦煌樂團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紀文鳳說,去年10月,她組織香港十多位對中國古樂有極大興趣的青年音樂家到敦煌考察時,好像走進時光隧道,精美的莫高窟壁畫,尤其是「古樂演奏」的場景讓這些孩子們「感動到哭」。期間還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全力支持和指導,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得以成立。
「遠古的敦煌,見證了過去如夢似幻的繁榮絢爛。壁畫的音樂,記存在今日古譜入音的不染塵世。一場偶遇,成就了天籟敦煌樂團的誕生。因緣際會,俗世發願將敦煌仙樂帶回人間。」紀文鳳如是定位天籟敦煌樂團的使命:薪傳古韻、弘揚敦煌、培養人才、普及國樂。
敦煌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腹地,重要地理位置使之貫通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宗教、宮廷和民間的音樂和舞蹈。敦煌莫高窟現存的492個洞窟中與音樂題材有關的洞窟超過240個。
紀文鳳說,遺憾的是,古代只有文字記載,沒有錄音。聽得到的敦煌音樂已經失傳,幸好有敦煌壁畫及藏經洞內的文獻和曲譜,留下不少唐代樂器的原貌,如琵琶、笙、古箏等都是唐代音樂使用的樂器,對後世研究中國音樂史價值無窮。
一年多來,紀文鳳的團隊不僅對一些存留的敦煌古樂譜進行了整理研究,還組織人對莫高窟壁畫中失傳古樂器進行了探討研究,最終使其「復活」。如今已有《敦煌新語》《水月澄鳴》《天籟》等十餘首古樂面世。
「現在中國古樂在香港沒市場,鋼琴是必修課,街頭隨處可見背著大提琴的孩子,希望通過樂團推廣,讓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樂器也成為街頭潮流。」紀文鳳笑言,她不僅要求樂團的孩子必須看大量關於敦煌的書籍,而且讓他們穿上很潮流的服裝去演奏,這讓外界覺得「這件事很時髦」。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未來的舞臺並不僅是中國,而是要走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紀文鳳表示,敦煌融合了中西方的多種文化,而凝聚了西域音樂、中原音樂和佛經音樂內涵的敦煌古樂,將會實現沿線民心相通的「共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