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2020-12-15 酒熟梅子青

一、聊起敦煌

說起敦煌,如果不談起莫高窟,總是很匪夷所思的。莫高窟之於敦煌,就如長安之於唐朝,雖不是全部,卻勝似全部。如果我們的目光流連於敦煌莫高窟的那些壁畫,難免會震撼於這些敦煌藝術的動人。可以說,它的藝術感染力並非是偶然天成,而是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與文化連結。如果我們細緻觀察莫高窟壁畫的特點,不難發現遠在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卻始終與華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開出了世人驚嘆的佛教之花。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莫高窟的壁畫及其背後所體現的華夏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敦煌壁畫

二、莫高窟的壁畫:將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融合

敦煌二字,似乎天然帶著幾分特殊意味,人們說起莫高窟,總會想到他的神秘色彩、異域風情等特點。然而,如果我們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來看,卻發現儘管敦煌原在千裡之外的河西走廊,卻處處體現了華夏文明。當然,這其中文化意味更濃的自然是莫高窟中那眾多的佛教畫像。不過,如果我們細細品味諸如《降魔成道圖》、《割肉救鴿圖》等壁畫時,會從其中發現作為東道主的華夏文明與作為外來客的佛教文化是如此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情感」二字的理解在佛教壁畫中的體現:情之所至歷史上,對於藝術中的「情感」二字的理解,往往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詩歌中的情感,這也體現了華夏文明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注重人的精神體驗,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表面狂狷冷酷,內在卻火熱熾烈。這種對情感與藝術的理解到了西晉時期時有人做了全面的總結,比如陸機就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認為詩歌是因情而發的,這種觀念也深刻的影響到了莫高窟中的壁畫。

可以說情感的至深、至切就是莫高窟壁畫的靈魂。這也是後來的我們在觀摩莫高窟的壁畫時總會隱約感覺到畫中的情感似乎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敦煌的壁畫中,尤其是在恰逢敦煌面臨柔然大肆侵略、吐谷渾虎視眈眈的公元460年到公元500年的動蕩時期的時期,我們能明顯感知到那種壁畫中的那種熾烈情感。以下圖壁畫《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為例:

《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壁畫完整圖

這幅壁畫的右下部分就是薩埵太子為了讓奄奄一息的老虎可以活命而跳崖犧牲自己後,薩埵太子的家人悲痛欲絕的情形。如果我們細緻的看,與壁畫的上中部分的人物整體的端莊形態相比,右下部分的人物甚至無法站立、哭天搶地,可謂悲痛之情濃烈之極。而且從薩埵太子甘願犧牲自己救虎,也體現了佛教那種悲天憫人的深切情感。

這種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與敦煌百姓保護家園視死如歸的精神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得壁畫中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

對力量呈現的表現手法:華夏文明下對「引而未發」之勢的認識熟悉中國古代藝術的,其實是很難繞過「勢」這個主題的。在華夏文明中,很早就認識到要「勢」這個事物對全局的影響,比如政治、軍事、風水等。

具體到繪畫,就是通過特定的安排方能表現出一種運動姿態,從而讓畫面活起來,達到引而未發之勢。

比如東晉的顧愷之就主張用特定的景物,比如利用連綿不絕的山脈走勢和特定的著色來凸顯畫面的張力,再通過描繪反映極靜或安逸之物,來表達氣勢上的收斂,從而形成一種圓融的姿態。

比如下面這幅壁畫《降魔成道圖》:

壁畫《降魔成道圖》

這幅壁畫從畫面上就表現了對「勢」的一種良好把握,整個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畫面的四側,是天魔波旬麾下的魔軍,他們一個個面目猙獰、氣勢洶洶,將各種武器投向佛祖,其中還有三個魔女妖媚萬千;而位於畫面中間的釋迦牟尼則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一手輕輕捻起衣襟,一手施觸地印。在這種對比下,無論是魔軍的攻擊之勢還是魔女的誘惑之姿,都被佛陀的不動姿態所消弭,這種畫面上的對比正是對「勢」的一種闡述。

而壁畫中釋迦摩尼先是不動如山,而後施加法印則體現了佛教中的既要有菩薩低眉,還要有金剛怒目,要能行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的理念,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可謂深刻之極。

三、華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為何會在敦煌結出一朵文化奇葩?

看到上面的介紹,想必不少人都會奇怪,為什麼敦煌遠在千裡之外的河西走廊,華夏文明竟然會影響到它呢?為什麼本應充滿西域文化的敦煌卻會大肆盛行佛教文化呢?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準確感知,但我們總能通過歷史的回溯去多少琢磨出一些脈絡:

敦煌雖然地處河西走廊,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之一敦煌能和華夏文明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繫,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從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開始,整個中原陷入了將近200年的動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當時久居中原的百姓為了存亡,不得已選擇離開故土,選擇新的聚居地。而當時的敦煌由於遠離中原、戰爭較少的原因,社會相對穩定。另外,敦煌的自然環境儘管較中原地區略有不足,但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光照使得這裡成為一個合適的農耕區域。

人口的遷徙,帶來的不僅是「鍋碗瓢盆」,還有人口背後的文明。當時能夠遷徙到敦煌的,除了少數流民外,主要是一些來自中原的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帶來了他們的文學追求與審美風格,換言之,帶來了華夏文明。

與這些遷徙者構成天作之合的是已經聚居敦煌200年有餘的敦煌人,他們從漢武帝開拓西域版圖時就逐漸被遷徙到這裡。儘管對當時而言,已經是晉朝的統治了,但從文明的角度看,他們依然有著相當程度的華夏文明,尤其是漢文化根基。這讓遷徙者與世家大族的融合顯得極為自然。

張芝的書法

另外,敦煌本身實在是有著相當高的漢文化水平,比如有著明顯敦煌色彩的書法家張芝,他草書行雲流水,可謂俯如虎臥、起如龍跳,草聖之名傳頌千古,甚至書聖王羲之也是用他的書法來評價自己。

華夏文明天然的包容性與佛教文化的弱攻擊性相得益彰如果我們通讀中國的歷史,總會驚嘆華夏文明真是有太強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儘管在一些歷史時期有異族佔據了中原,但這些異族政權卻還是習慣(或者說不得不)採取華夏文明的統治方式。

華夏文明天然的包容性既源於它的理論根基,也源於文化自信。由於長期領先於周圍的其他文明,所以對其他文化有一種天然的心理優勢,這使得它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極強,能夠允許其他文化的存在。

停駐敦煌的僧人樂尊

而佛教文化的核心是當世與來生的轉化,是對現實的隱忍與克制,使得佛教文化天然具有一種弱攻擊性。儘管佛教依然希望能讓更多人信仰佛家至理,但這種希望卻是通過當時的佛教僧人的苦心與善行來實現的,這使得敦煌當地的民眾對佛教文化並不牴觸。另外,由於敦煌恰處動亂時期,佛教中關於來世教義能夠撫慰當時飽受戰亂的敦煌百姓的內心,使得他們得到精神慰藉。

正是因為華夏文化的包容性與佛教文化的弱攻擊性,使得二者相得益彰,而這也促進了佛教藝術的繁榮。

北魏政權儘管是鮮卑政權,卻仰慕漢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敦煌修建莫高窟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時期。這個時期是敦煌最動蕩的年代(面臨著柔然的威脅),卻也是敦煌藝術產生質變的年代。

北魏孝文帝儘管是鮮卑政權的君主,卻偏偏對漢文化仰慕已久,他本來對儒家經典已經達到精通的境界,更是利用手中的君權大力推進北魏的漢化改革,推動了北魏的全面漢化。而敦煌當時作為北魏在西域地區的前哨和重要基地,自然也受到了全面漢化改革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另外,孝文帝等北魏統治者們還是佛教文化的仰慕者,他們中有的人甚至是堅定的佛教徒,這使得佛教在北魏境內的傳播並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

敦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晉、南朝與西域交往的必經之地由於南北朝雙方競爭激烈,在彼此均無法取得有效突破的情況下,將目光方向了西域。當時北魏與西域聯繫密切,南朝同樣也與西域有著密切的往來。

敦煌的位置

如果我們看地圖的話,當時敦煌剛好出於從中原至西域的入口,因此若想與西域聯繫,就必須經過敦煌,敦煌自然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來自中原的漢文化薰陶,尤其是來自東晉、南朝的漢文化。當時敦煌雖然屬於北魏疆土,但在文化上卻是以長江以南為文化中心。由於南方與吐谷渾因文化差異,交往實際上並不是很頻繁,因此,東晉、南朝等到西域的道路就唯有通過敦煌沿線實現。

兩晉時期的敦煌地圖

另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佛教徒的作用,當時南北朝的版圖上均興起了不同程度的佛教熱潮,不少敦煌的僧人遠遊到南朝修行感悟,並帶回了南朝的佛教文化,而南朝又始終帶著明顯的華夏文明印記,使得敦煌開出了與北方其他地區明顯不同的藝術之花。

四、結語與思考

敦煌的壁畫是人類藝術寶庫的瑰寶,它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它成為了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碰撞與融合,為本土文明與外來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種範式。當然,這種範式也並非是可以如刻舟求劍一樣直接可得的,而是它在中原動蕩、敦煌偏安一隅、世家大族漢文化成就高、佛教文化初起的一種融合,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敦煌的莫高窟仍然在矗立著,也許未來的某一天,還會出現新的文化融合,在莫高窟中留下新的印記。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一、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構圖 「裝飾」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泛指藝術修飾,稍後才出現了「裝飾藝術」, 「裝飾派藝術 」等詞彙。據英國百科全書介紹,裝飾是指各種能夠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即視覺上的音樂效果。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隨處可見漫天翩翩起舞的飛天。
  • 《國家寶藏》:走進敦煌莫高窟,感受華夏文明,不容錯過的魅力
    《國家寶藏》正在熱播中,依然保留前兩季的水準,採用全息投影來展現歷史文化,讓我們沉浸化地體驗到歷史精髓。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最新期《國家寶藏》,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敦煌莫高窟,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吧。談到敦煌莫高窟,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敦煌壁畫。
  • 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穿越千年演繹敦煌文化
    圖為動畫片《九色鹿》取材的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之「絕色敦煌之夜」活動,以九色鹿為靈感的海報於19日發布,承載童年滿滿回憶的九色鹿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幾天後,穿越千年歷史的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將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通過歌曲、服飾等載體演繹敦煌文化。
  • 【莫高寶藏】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莫高寶藏】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2020-12-14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敦煌西南西千佛洞的十九個洞窟和安西萬佛峽的二十九個洞窟,都是莫高窟藝術的分支。
  • 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畫的文化延長
    一位古老的士兵在傳說中的莫高窟尋求救贖。建於公元366年,又稱「千佛洞」,這就是敦煌莫高窟。其中還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對於這個偏僻的聖所,我們一直認為的是一個神聖的奇蹟,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許多人都在朝聖,用自己的眼睛來表達敬意和見證它的輝煌。
  •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2020-07-2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化城喻品 盛唐唯獨遠在西北、處於荒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卻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81個盛唐石窟。盛唐是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因此佛教與佛教藝術非但與此相關,而且關係十分密切。寺院與石窟的興建從未停止,而且是日興月替,繪塑超前,風格變易,不斷翻新。從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七十餘年間僅現存有年代可考的就有:神龍元年—三年(公元705—707年)敦煌州城內建龍興大寺。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 敦煌莫高窟:見證佛教的榮光與世界文化遺產
    有人認為敦煌莫高窟非凡的藝術就是大乘佛教所描繪的淨土世界的一部分。歷史上莫高窟所在的敦煌是文化、傳統與商品交流的城鎮,包括絲綢、金銀珠寶和語言的交流。受佛教教義的薰陶,該遺址成為了和平、和諧、容忍與敬仰的典範,莫高窟的中國佛教藝術極大地豐富了燦爛的佛教及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 敦煌壁畫「撞臉」馮鞏,把莫高窟放大看,簡直太逼真了!
    世界上最有藝術價值的壁畫應該就是敦煌莫高窟了,像敦煌這樣集繪畫、雕塑和建築為一體的高等藝術場所,是我國甚至是全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而最近的遊客突然發現,這壁畫上的人物好像撞臉了「馮鞏」,仔細一看,簡直太逼真了。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莫高窟立足多元融合 構建數位化敦煌文化
    沒想到帶回去第二天,它卻徒步20多公裡,兩天後才回到了莫高窟。這個暖心的故事讓無數網友為之側目,「原來你是這樣一隻汪!」講好敦煌故事莫高窟永遠在路上因為樂樂意外走紅,「樂粉」們對莫高窟的關注度也在提升。記者了解到,僅僅不到一周的時間,莫高窟官微出其不意的表達手法吸粉無數,粉絲數量突破15萬,達到歷史新高。事實上,樂樂走紅只是莫高窟多元融合表達的一個縮影。
  • 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有著怎樣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窟,莫高窟不僅是表面上的石窟,其實還是一個巨大的壁畫走廊。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 文化履遊紀:敦煌莫高窟 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很多人去過敦煌,也有更多的人沒有去過,很多知道敦煌莫高窟,是從小學課本上知道的。對於中國來說,敦煌是一種文化符號,敦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極為濃厚歷史韻味,每一塊的壁畫上,藏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有人說,敦煌美嗎?但凡見過莫高窟照片的人,一定都會脫口而出「震撼!」。
  • 馮驥才談敦煌文化搶救:張大千是保護莫高窟功臣
    隨後,伯希和還同他的考古隊員將莫高窟做了一次全面考察。將洞窟編了號碼,並以日記形式對洞窟的結構及內部裝飾做了描述,系統地記錄下壁畫上的題記。這便是考古史上著名的《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同時還繪製了平面圖,拍攝了照片。這是歷史上首次對莫高窟所做的學術性考察。伯希和在考察壁畫時,也有一些驚人的收穫。他在第464窟中發現了一桶回鶻文木活字。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活字,竟有數百枚。
  • 莫高窟:敦煌的茫茫戈壁上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代表!
    文/高登權坐落在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現存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文化。我們知道,敦煌的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山西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石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莫高窟,名字的含義為沙漠的高處,是僧侶修行和居住的場所。敦煌的悠久歷史,與莫高窟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莫高窟的1000多個人物畫像,為敦煌歷史的解讀提供了不少的依據。
  •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地卻有過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
    中華文明對待佛教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並藉此創造出古代精彩燦爛的佛教文化,比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古代佛教文化結合中華文化所產生的文化結晶,它是先人留給後人的寶貴的文化財產。只是遺憾的是,在發現這份文化遺產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太多讓中國人感到痛心與遺憾的事情。
  • 韓國佛教飛天藝術品亮相敦煌莫高窟
    作者: 南如卓瑪 由韓國美黃寺主持金剛大師珍藏多年的40餘幅飛天藝術品拓本珍品,10日集中亮相敦煌莫高窟。這些作品尺幅不一,內容各異,跨越統一新羅、高麗朝鮮等時代,將韓國飛天的特徵原汁原味地展示出來,讓更多人藉由拓本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一覽韓國飛天的自然風採。
  • 敦煌莫高窟,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