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參與過中越戰爭的越南老兵裴德慶在接受採訪時講到,他曾經對中國人恨之入骨,但如今已不再關心政治,也不再憎恨中國人,因為戰爭是由兩國領導人和當時的國家制度決定的。裴德慶的看法代表了很多越南百姓的觀點,自1986年施行革新政策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越南的基本國策。發家致富成為越南人全新的生活目標,於是中國在越南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漸從政治敵人和戰略對手,轉變為改革開放的榜樣和重要的貿易夥伴。
鳳凰衛視2010年10月2日《記者再報告》節目播出「對越自衛反擊戰:逐漸忘卻的歷史」,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1979年2月,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和越南,爆發邊界衝突。中國人把這場戰爭定性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而越南政府則稱之為,邊界戰爭。歷時一個月的衝突,造成了至少七萬人傷亡,也使中越關係降至冰點。
裴德慶(越南老兵):我不知道你們是否聽說過,據很多對戰爭比較了解的人說,在中越邊界衝突的時候,有一個晚上在邊界某個地方,越南軍隊一下子,死了3000到4000人,可是越南黨和政府都隱瞞了這件事。那個地方的越南邊防軍在一個晚上之內幾乎全軍覆滅,就只是一個晚上,很讓人吃驚,全軍覆沒。
解說:當過十年兵的裴德慶,並沒有參加那場戰爭,但卻從軍方內部聽到過不少未經證實的傳聞,對中國人曾經恨之入骨。如今他是峴港一家酒店的主管,平時還做點房地產生意,腰纏萬貫,他說他已經不再關心政治,戰爭的仇恨也早已煙消雲散。
裴德慶:就像你是中國人,我也不會憎恨你,因為沒有什麼值得我憎恨的。比如中國和越南的邊界戰爭,是由兩國的領導人和當時的國家制度決定的,這些原因,才使當時的越南人憎恨中國。
解說:裴德慶的看法代表了很多越南老百姓的觀點,自1986年施行革新政策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越南的基本國策。發家致富成為越南人全新的生活目標,於是中國在越南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漸從政治敵人和戰略對手,轉變為改革開放的榜樣和重要的貿易夥伴。
黃先生(胡志明市民):(中國人)很可愛、很親切,和越南人差不多。
陳女士(胡志明市民):中國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越南人已經不那麼在意了。
阮先生(胡志明市民):歷史和我沒什麼關係,我不關心那些政治問題,生活中我只關心,中國人和越南人的交往。
解說:也許並不是所有越南人都能夠釋懷,但時間的力量和中越關係的迅速發展,的確讓很多人逐漸忘卻了31年前的一場戰爭。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對於現實的南海主權問題,人們同樣表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漠然與平和。
黃先生:我不關心那些政治問題,我只關注經濟。
陳先生(胡志明市民):對於敏感的政治問題,我們也會有討論,但不是所有人都關心。
陳女士:我的願望是和平,現在中國人來越南投資也比較多,要是發生什麼事情的話,那些投資會受到影響,很多越南人會失業,所以我希望兩國關係能好起來。
李偉賢(越南《西貢解放日報》記者):以我個人的觀察和感受,我們越南的老百姓比較關心的是民生問題,生活過得怎麼樣,涉及到比較廣泛,高層次的問題,一般老百姓的注意力沒有那麼強烈,不會有那種民族的情緒、極端的情緒。可能偶爾會有一點點,但是不能代表大多數。
延伸閱讀:
邱震海:中國應考慮在南海教訓一下某些國家
南海主權危機 中國漁民屢被扣押成越南搖錢樹
越南在南沙建機場 明目張胆侵佔南海島礁
學者指中國宣示南海核心利益是烏龍事件
大陸據稱試探與臺聯防南海可能性
中方重估鄧小平釣島政策:實際控制是硬道理
邱震海:中國能否在南北同時承受兩條戰線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