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①其如予何?」」的意思及翻譯

2020-12-09 95國學

「原文」: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上天賦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

「注」:①桓魋(tuí):宋國的司馬向魋,主管軍事行政事務,因為是宋桓公的後代,所以又稱為桓。他曾有謀害孔子的想法,學生們得知此事後,馬上告知孔子,並勸孔子暫時避開,但孔子並不在乎,遂發此感慨。

「解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說,孔子去往宋國的途中,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於是拔其樹。在孔子與弟子撤離時,弟子讓孔子快一點走,孔子回答說,「上天賦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

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第四4.10、4.11、4.12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注」:①適:可以。②莫:不可以。③義:適宜、妥當。④比:親近、相近、靠近。「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一定如此,沒有不可如此,只以正當、合理作為標準。」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注」:①喻:知曉,明白。「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解讀」: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輕利,行事穩重;小人重利輕義,多追求個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曉利,只是見利思義,從義而行。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善良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確實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那樣啊!」「解讀」:即使善良的人治理國家,刑罰的廢除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後仁。」
  • 「李保佳講論語8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李保佳講論語8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翻譯:不在對應的位置上,就不參與那個位置的事務。這句話也是論語中比較知名的一句話,但是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的意思理解錯了,便這句話當成了貶義詞,理解為:少管閒事。其實不是這樣的。儒家思想中一直要求君子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求君子要有主動承擔精神,怎麼會少管閒事呢。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45、14.46、14.47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4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注」:①敬:嚴肅恭敬。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總類。觀察他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是哪一類人了。」「解讀」:功者人所貪,過者人所避,所以從人所犯的過錯上,尤能顯見真情真性。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建立起自己,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順應天道因循之理;六十歲對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地容納,明辨其旨意真偽;七十歲順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規矩。」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注」:①雍,即冉雍,字仲弓。②南面:泛指做官治民。「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學而第一1.10、1.11、1.12原文及翻譯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注」: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的學生。②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生於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子貢善辯。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③邦:諸侯國。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③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注」:①公山弗擾: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②末之也已:末,無。之,往。末之,無處去。已,算了。③徒:徒然,空無所據。
  •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翻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有很重的責任和很長的路要走。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這個任務不是很重大嗎?死之後才停止,這個任務不是很漫長嗎?
  • 蔣公的「姓名奧秘」早已藏在《周易》之中,「繫辭」下篇第二講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噬嗑」卦的初九爻,爻辭說,腳上帶著刑具,被割掉了腳趾,但沒有大的災禍。孔子解釋說:接著剛才的論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孺悲①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注」: ①孺悲:魯國人,曾向孔子學禮。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等傳話的人剛走到門外,孔子便取出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