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州有座古城,如果熟悉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的人來到這裡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樣緩慢而悠閒,仿佛外面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這就是巍山。古城歷史悠久,或許就是這悠久的歷史賦予了巍山人神情氣定的生活性格。
巍山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上段,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氣候溫和,民風淳樸,是一座非常適合居住的小城。
巍山古城又名蒙化城,為古代南詔國的發詳地,現存的古城池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城如方印,忠武、南薰、威遠、拱辰四譙樓分列東南西北,星拱樓居中為印柄。城內25條街,18條巷,呈棋盤式格局,明清風貌宛然。
北門拱宸樓是古城的標誌物,它建於8米多高的城郭上,原為三重簷城樓,後改為二層。現樓為歇山頂,高16米,登樓可俯視全城風光。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閣樓南北桅下分別懸有「雄魁詔萬裡瞻天」的匾額,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有力,南詔王統一六詔的雄風依稀可見。
古城以星拱樓為中心,街道小巷呈井字狀分布開來,古民居分布小巷兩旁。民居多為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土木結構,至今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格局。巍山人喜歡養花,尤其是蘭花,家家戶戶的庭院都呈現出花卉爭奇鬥豔的場景。同時,美麗的蘭花也體現了古城人古樸清新的居住環境,和諧自然的生活氣氛以及高雅的審美情趣。
古城之外,壠圩圖遺址、大小寺、巍寶山建築群、圓覺寺、南詔蒙舍城遺址、太陽宮、白塔、三鶴洞摩崖題刻、文昌宮、文華書院、樂嶽廟等數不清的名勝古蹟訴說著巍山那千百年的風霜雨雪都抹不盡的輝煌歷史。
圓覺寺掩映在參天古柏林中,背山面城風景秀麗。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等建築。整個寺廟結構嚴謹,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絕。
城南巍寶山是南詔發祥地,南詔始祖細努邏曾在此耕牧。相傳山前的土主廟即為其L°古城街道家廟,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山上峰巒疊翠,高峻挺拔,風景秀麗。因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點化細奴邏,所以出現了老君打坐石、仙人洞、洗心澗、七星井等幽勝。而且自唐至清,地方政府和道教信徒在山上建起玉皇宮、文昌宮、龍潭殿、老君殿等多座宮觀殿宇,瞻仰朝拜者不斷。
南詔在巍山經營∞0多年的時間裡,建造了屹岍圖城、蒙舍城、梅子箐城三個都城。1300多年過去了,三個古城的建築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只留下了珍貴的遺址。在巍山古城北約20千米的好圖城山上,有一面積約300平方米的緩坡,傳說這就是南詔國的第一代都城—圖城的遺址。遺址上躺著成堆的舍殿石柱礎,蓮花大方磚,以及數百件唐代佛雕石刻造像和新石器時代的各類工具以及各類工藝品。這些歷代遺蹟,不僅記錄著邊陲古國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濃厚淵源。
古城區有一處名叫「火燒松明樓」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遺址。相傳原南詔主細努邏的六個兒子分管南詔的六詔,小兒子皮邏閣野心甚大,試圖一統南詔,於是在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二十四日,用易燃的松樹明子建了一幢「松明樓」,邀請五詔主來祭祖。鄧賧詔主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感到南詔王居心叵測,打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臂上,正當五詔主在松明樓作樂時,皮邏閣放火燒松明樓,五詔主均被燒死。五詔其他妻子無法辨認燒焦的屍體,只有白潔夫人認出丈夫手臂上有鐵鐲。後白潔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後人為紀念白潔夫人,每到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就在各村點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裡村外遍地火把。據說,這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由來悽美的傳說令人感動。其實,彝族「火把節」就是傳統的彝族節日「打歌」,是巍山彝族自娛性集體舞蹈。日落時分,在歌場的中央燒一堆篝火,備下米酒,人們在蘆笙、笛子的引導下,以篝火為圓心圍成一圈,人多時圍成數圈,踏地為節邊唱邊跳,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