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其實除去三個大面積的州,其實面積還真不大,它的行政區域劃分有個特點就是地級市劃得太小,各種資源太分散,導致除成都超過17000億之外,GDP總量最高的綿陽市也才2800億,剛剛擠進全國前100名,排第93名,省會與其他地級市差距令人心驚!
強省會戰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點,在這種戰略下,把成都培養成主幹,培育一部分高附加值企業,同時把配套企業分布到其他城市,同時各個地級市再複製一遍。這個主幹-分支的模式穿至下面縣城,這就是一幹多支。
這些年來成都承擔了「一省獨大」的名號之外,也確實回吸了部分外流人才,也算是與湖北武漢、安徽合肥相提並論的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有一定的貢獻,但是成都一個城市的經濟輻射也不可能覆蓋全川。
尤其是在內循環時代,由之前的市與市的競爭逐步轉變為省域競爭,四川人口眾多,外流比較大,這時候就需要培育川內2-3個GDP5000億體量的城市,帶動周邊差距,共同富裕,這步棋就非常有必要。世界一天一個變化,如果還是停留在80年代那時候的地級市拆分思維,一不留神就落後其他各省許多。
把視野拉回四川省內各市,德陽和綿陽本來就是一個地區分出來的,現在統合也正合適,同理,樂山和眉山、資陽和內江、內江和自貢、自貢和宜賓、攀枝花和涼山州、廣安和達州、巴中和達州、遂寧和廣安、廣元和南充都非常適宜統合發展。
拿南充來說,廣安和遂寧都是從原南充分出,具有統合的民間基礎,本身廣安、遂寧兩者就非常合適聯合發展,南充應該主動圖之,否則錯失良機,尤其是在廣安有意融入重慶的現實情況下更應該主動出擊。
德陽和綿陽也很適宜統合,但是由於德陽太靠近成都,在保證省會行政利益方面有主觀顧慮因素,比南充統合廣安遂寧有難度,如果南充能夠統合成功,一座5000億體量的新城會出現在成都與重慶,乃至成都與西安之間的川北大地上。
配以優化行政資源,統合產業資源,致力發展新的科技產業等各方面措施,之後還可以拉動北邊的廣元、巴中、達州三地經濟,福及數千萬川北人民!
其好處還有四點:一來可以響應現在四川合併精簡統合鄉鎮的行動,二來可以做大再圖做強,三來也可以打開成都「一城獨大」的四川迷局,四來可以精簡行政成本,破除壁壘。在有最上層行政機構支持,下層地級市有所需求之下,又何樂而不為呢?智者築橋,愚者築牆,恐怕阻礙還是來自於大多數行政層不捨得那點權力利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