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8.24 23:2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河北卷 廣平篇
廣平篇 預告片
廣平境內自古以來就河流縱橫,還是中原兩大主幹水系漳河與古黃河的交匯地。
歷史上著名的廣平八景,有多處和水有關。
在廣平古八景中,最有名的是「鵝浦秋聲」。豐富的水資源,吸引天鵝在此落腳。人們便將廣平稱作「鵝城」。清代順治年間,時任廣平知縣高爽有詩吟詠廣平八景,其中「入耳秋聲非是雁,鵝城何日不聞秋」的詩句明確提到了鵝城。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金始置廣平縣。其後,廣平這一縣名一直沿用至今。據明嘉靖年間《廣平府志》記載:廣平意為「廣其仁惠、平其政刑」,這一地名寄託著人們對善政的希望。
漳南書院 引領風氣之先
康熙年間,廣平屯子堡村一座叫做漳南書院的義學,由於缺少名師,聲望一直不高。主辦者渴望邀請一位有分量的學者前來任教,三次派人到保定博野,聘請顏習齋主教義學。
顏元,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對當時人們空談理論的治學之道持反對態度,提倡「學而時習之」的實踐之風,並以實學著稱於世。
顏元來到廣平後,便全面改革書院規制和課程設置。透過書院規制,更能看到顏元的教育思想。他突破了傳統程朱理學的束縛,強調實學,本著「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的原則,把書院正庭設為「習講堂」,東面第一齋取名「文事齋」,用來講授禮、樂、書、數、天文、地理;西面第一齋取名「武備齋」,用來講授孫、吳兵法和攻、守、陣營、陸水戰法、射箭駕車、技擊等科目,對體育和軍事的強調與傳統書院迥異。
西面第二齋取名「藝能齋」,教授水學、火學、工學等類似現代科學的課目,其中包含了屬於流體力學和熱學方面的物理知識,他的弟子後來還把農政也列入其中。在此之前,這些科目從未在學校課程中佔一席之地,顏元突破傳統,引領風氣之先。他開創的分齋教學模式,更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專業分科的雛形。
1917年,年輕的毛澤東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叫《體育之研究》的文章,對顏元的體育教育思想大加讚賞,顏元重實行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毛澤東。
老民俗創新求變
郭東印,是廣平拉洋片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清光緒末年,郭東印的祖父郭仁堂從山西學藝歸來,帶著師傅送的20多張洋片和一個表演箱,回到了老家,開始獨立表演。
百年傳承,表演方式沒有變,但廣平拉洋片還是被深深地打上了本地的烙印,郭東印表演用的是純粹的廣平鄉音老調,即使唱老天津,也是廣平人口中的天津。
目睹廣平縣的新發展,郭東印製作了表現廣平新八景的洋片——《東湖公園》。
郭玉生,廣平木鏇技藝傳承人。郭玉生所在的廣平縣南小留村,被稱為「手藝村」,一直保留著這項一個旋床、一把長弓就能旋出各種木製品的手工技藝—木鏇工藝。如今村裡的很多人家,還保留著製作木質手工藝品的旋床。
如今,郭玉生創新木鏇工藝,用上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做出了一些比較複雜的禮品木件。
廣平拉洋片和南小留木鏇技藝先後入選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非遺政策的支持。
繒肘飄香 八寶薈萃
李順清是《廣平縣誌》的編輯,他和廣平名吃繒肘之間有著特殊的情緣,一百多年前,就是他的祖父李鳳祿發明了這道美食。
將豬前腿扒出骨頭和肉,將精瘦肉切成大塊,放入20多種藥料精心醃漬。剝出豬肘皮,接著用繒線縫製,製成豬皮筒,這樣才能使煮製的繒肘成形且容易入味。
關於這些藥料的配製,歷代繒肘傳承人不斷創新,都形成了自己的秘方,這也成就了後來繒肘的不同味道。
八寶雞和繒肘的做法一脈相承:將雛雞掏空,填入八種山珍海味,再下鍋蒸煮。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要在雞脖處開一小口,從小口處取出雞骨頭及內臟,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雞的原形。八種山珍海味醃製好的佐料,也要從雞脖小口處填入。這兩道工序也最能反映出廚師在這道菜上的真功夫。
經過縣政府的努力,廣平繒肘和八寶雞製作技藝已成為省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水陸長卷 描繪盛世中華
這幅名叫《盛世中華龍》的畫長9米,寬2米,中間熊熊燃燒的火球,如同紅日,象徵著充滿生機的中國;56條巨龍形態各異,穿梭其中,象徵56個民族。周圍祥雲飄蕩,整體氣氛活潑熱烈。這幅畫由廣平水陸畫第七代傳承人張貞美用一年時間精心繪製完成。
水陸畫源自古代舉行水陸法會時繪製的宗教畫。在畫法上,水陸畫的線條勾勒、渲染十分細膩,毫髮入微,工穩謹嚴;用色更是十分豐富,敷彩濃重,是對中國傳統繪畫中工筆重彩的補充和發展。
張貞美的父親,廣平水陸畫的第六代傳人張錫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廣平水陸畫的內容進行了創新,使其從水陸道場的宗教畫走向民間。
2013年,《盛世中華龍》創作完成,這幅畫將藝術所要表達的情感聚焦到家國和民族。
最近張貞美又完成了水陸畫作《二十四孝圖》,並成為廣平縣弘揚孝德文化的教材。
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千年鵝城歷久彌新
賀俊玲是土生土長的廣平縣北張固村人,自小受家鄉陶瓷藝術的薰陶。2019年,在廣平縣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賀俊玲回到家鄉,開辦自己的陶瓷藝術基地。
北張固村很早就有燒制陶瓷的傳統,據說明代就有彩繪琉璃釉陶瓷在北張固燒制。但最初北張固村陶瓷並不上釉,得益於特有的紅色泥土,不上釉的陶瓷也有色彩。再後來發展到琉璃釉,再到三彩釉,如今賀俊玲則在北方原有的琺華彩基礎上,發展出了琺華綜合彩陶瓷工藝。
2016年,她的陶瓷作品《琺華傳承》入選「以慈化瓷」2016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
2018年,廣平縣就引進了大型夢幻實景劇《夢回邯鄲三千年》,極致呈現邯鄲悠久的文化底蘊和廣平作為邯鄲重要組成部分的輝煌歷史。
2018年9月,趙王印象城盛大開園,人們可以置身其間,感受戰國、漢代、魏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趙地文化韻味。
2012年,廣平縣引進了24對景觀天鵝,落戶東湖公園,鵝聲再起,千年鵝城期待覆興。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廣平篇》
播出時間:8月24日 23:26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原標題:《中國影像方志| 廣平:漳南書院水陸長卷鑄就千年鵝城復興之魂 繒肘飄香八寶薈萃化成百姓家園中國之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