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12.30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江西卷 南豐篇
南豐篇 預告片
也許是一方水土的慷慨饋贈,南豐物產之盛,使得這裡的地名,自古就與「豐」字相連。
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南豐縣始建。當時,吳王劉濞劃出南城縣南部置縣時,就以豐字作為縣名,當時徐州境內已經有一個豐縣,為避免重名,冠一南字以示區別,名之為南豐縣,並一直沿用至今。
白舍瓷器瑩潤如玉
2007年12月28日,舉世矚目的宋代商船「南海一號」 以整體打撈的方式正式出水,超過14萬件的宋代文物得以重見天日,其中宋代瓷器數量巨大。然而,少量青白瓷的產地讓陶瓷專家們困惑不已:它們品質極高,器型、胎質卻與傳統大量燒制青白瓷的景德鎮和福建窯口存在差別。
白舍窯,江西五大名窯之一,位於南豐縣白舍鎮西側,是宋代以燒青白瓷為主的重要民間窯場。這裡出產的瓷器釉色晶瑩,胎薄而白,質密而堅,被譽為「瓷中之玉」。
2013年,白舍窯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白舍窯遺址為核心的「白舍特色小鎮」也被列入南豐重點項目,白舍窯的窯火不僅照亮了歷史,也正映照著南豐的當下與未來。
千古名家曾鞏:耕讀傳家 創辦書院
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世人尊其為「南豐先生」。他一生輾轉多地為官,政聲卓著。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主張「文以明道」,其作品大多收入《曾南豐先生文集》,被後人奉為典範。
在南豐知縣的資助下,曾鞏建起幾間茅草屋作為曾家棲身之所,名之曰南軒。為了秉持耕讀傳家的祖訓,曾鞏和族中子弟每天帶經而耕,墾土種樹,過著以讀書為業的生活,曾鞏曾不無自毫地說:「家世為儒,故不業他。」
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曾鞏創辦興魯書院,以繼周公、孔子之學,曾鞏制定校規,親自執教,歐陽修、王安石等當朝大儒也常蒞臨講學,讓南豐尚學崇文蔚然成風,至今綿延不絕。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近半百的曾鞏和五位同輩族人進京趕考,六人全部錄取為同科進士,一時轟動朝野,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等六位曾氏子弟亦成為當代名流,和曾鞏一起被世人合稱「南豐七曾」,南豐曾氏由此成為世人敬重的江南望族。
千年古城儺舞古樸粗獷
儺舞原為古人舉行儺祭時跳的巫舞,數千年光陰流轉,最初驅鬼逐疫的儀式舞逐漸演變為娛神娛人的面具舞。
南豐儺舞,俗稱「南豐跳儺」,延續了「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古老傳統,與其他地區規範不嚴格的「雜儺」迥異,因其保留了複雜的儀式性步驟和祭祀相關的內容,完整再現了秦漢時期驅邪祈福的風貌,在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藝術學、戲劇學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豐縣現存儺班139個,藝人2000多名,其中以石郵村的跳儺最具代表性。
每年正月,石郵村都會舉行為期半個月的"跳儺"活動。初一叫「起儺」,儺班開始沿著鄉間小路上戶跳儺,直到正月十六「搜儺」為止。
「搜儺」日石郵全體村民都會參與,成千上萬的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觀儺,場面蔚為壯觀,石郵因此被譽為「中華儺舞第一村」。
2006年,石郵儺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豐儺舞多次應邀赴日本、韓國、法國等地演出,讓南豐儺舞蜚聲海內外。
南豐蜜橘 蜚聲海內外
南豐蜜橘的栽培歷史超過1300 年,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南豐蜜橘的品質提供了重要保障,含鉀量極高的土壤,極少霜凍的氣候,使得南豐蜜橘格外香甜,從唐代以來一直都是皇家貢橘。
歷經千年發展演變,南豐蜜橘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栽培系統,通過多品種多品系混種,林下間作套種,橘基魚塘等方式,培育出紅橘、火橘、廣橘、乳橘等各具特色的品種群,具有色澤金黃、皮薄核少、肉嫩無渣、香氣馥鬱、營養豐富等特點,為南豐蜜橘的深度開發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南豐著力打造百億蜜橘產業,全面啟動南豐蜜橘品質提升工程,優質蜜橘種植面積已達70多萬畝,實現了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達到了綠色食品A級產品的標準,並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憑藉優勢品種和優良品質,南豐蜜橘贏得了大量來自歐洲的訂單,南豐成為全國首批「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範區」之一。
2017年11月12日,第十三屆江西南豐蜜橘文化旅遊節在橘都文化廣場開幕,以「五個千年文化」為主題的踩街活動是開幕式的華章。深厚的歷史積澱,孕育出南豐獨有的五大千年文化:千歲貢品南豐蜜橘,千載非遺南豐儺舞、千古才子曾鞏、千秋古窯白舍窯、千年古邑南豐古城。這是南豐文化的精髓,也是南豐人民的寶貴財富。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南豐篇》
播出時間:12月30日 15:38
來源:央視科教
原標題:《中國影像方志| 南豐:白舍窯瑩潤如玉千古名家文脈傳承 儺舞古樸粗獷蜜橘香甜情牽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