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保健蔬菜冰菜冬季關鍵種植技術
倪石建
冰菜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inn.),學名冰葉日中花,又稱為水晶冰菜、冰草,是番杏科日中花屬植物。冰菜幼嫩莖葉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羥基化合物(以松醇、芒柄醇和肌醇為主)、抗酸化物質(以天然葉酸和泛酸為主)、黃酮類化合物(以視黃醇為主)以及鈉、鉀、鈣等礦物質和胺基酸 ,具有輔助治療和調節作用,對鈉敏感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機體免疫機能障礙和腫瘤等疾病和併發症等有明確的療效 [2] ,被作為一種新興的保健蔬菜開始在中國進行商業化種植。冰菜的主要食用部分是鮮嫩多汁的嫩莖葉(泡狀細胞中帶微鹹味),口感清脆,風味獨特,可生食或炒食,目前在德宏地區最受歡迎的食用方式是蘸撒苤。目前已在山東省、陝西省、浙江省及雲南省部分地區規模訂單種植,市場售價 15~50元/kg,種植效益可觀,市場前景廣闊。
結合市場需求,本課題組於 2017 年冬季分別在露天、簡易小拱棚及溫室大棚內開展了冰菜栽培試驗,初步總結出德宏地區冬季栽培冰菜仍需多注意避雨及保溫措施。因此在德宏地區冬季種植時為保證冰菜產品的品質,宜採用簡易小拱棚或溫室大棚栽培,文章以簡易小拱棚栽培為例,以期為熱區冬季種植冰菜提供參考。
1 冰菜形態特徵及生長習性
1.1 形態特徵
冰菜屬於 1、2 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半蔓生,生長初期直立型,後期匍匐生長。冰菜的根為鬚根系,莖為圓柱形,葉片為互生扁平卵形(或長匙形)的肉質葉,基部幾乎呈心形,緊抱莖,邊緣波狀,莖葉有發亮冰晶狀顆粒。植株的分枝力強,從葉腋發生側枝,新枝再次形成多級側枝 。
1.2 生長習性
冰菜原產於南非、納米比亞等乾旱地區,屬於非常耐旱又耐鹽鹼的鹽生植物。冰菜具有長勢強健,喜日光、耐旱忌澇怕雨等特性,適宜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冰菜生長溫度 5~30 ℃,最適溫度為 15~25 ℃,低於 0 ℃會出現葉片萎縮、植株枯萎等低溫危害現象,可耐-5 ℃嚴寒;超 30 ℃常呈現簇生生長,葉片瘦小老化快,莖葉冰晶狀顆粒減少,品質下降。
2 冰菜種植技術
2.1 種植時間
德宏地區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日光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由於冰菜耐寒怕熱,生長周期為 3~6 個月,德宏地區每年僅 10 月至次年 4 月氣候適合冰菜生長,因此宜在 9 月下旬穴盤播種育苗,10 月移栽定植。
2.2 地塊選擇與準備
選擇土質疏鬆排灌良好的沙質土壤地塊,深耕 30cm,施有機肥 12 t/hm 2 、複合肥 300 kg/hm 2 作基肥,翻耕後築畦寬 1.2 m、畦高 30 cm。每畦上鋪 2 條滴灌帶,冰菜移栽後再用長 1.8 m 竹片及地膜搭建簡易小拱棚避雨栽培。
2.3 播種育苗
選用蔬菜育苗基質,將基質含水量調至 60%~70%時裝盤,每穴播種子 2~3 粒,蓋 1 cm 薄基質,水澆透後在育苗棚內遮光保溼。播種後一般 7~9 d 出苗,出苗期光照以弱光為宜,後期可給予充足光照。由於冰菜種子極小,建議育苗期間澆水採用噴霧式澆水,水分控制原則為「見幹才澆,澆則澆透」。播種 25 d後及時間苗,選留長勢較好的植株。
2.4 移栽定植
穴盤育苗在播種後 40 d 左右,植株長出第 4~6片真葉時,按株行距 30 cm × 40 cm 挖穴進行移栽定植。移栽前 1 d 提前將畦滴透水,移栽後澆定根水,4~7 d 植株正常生長。從穴盤取苗時可選用竹籤協助,防止傷到冰菜根系。
2.5 田間管理
冰菜移栽 14 d 後,結合植株長勢情況追施複合肥(15 ∶ 15 ∶ 15)2~3 次,每次用量 150 kg/hm 2 ,追肥後應及時澆水。栽培後期不需要補充肥料,僅依靠底肥就能滿足生長需要。栽培中注意適度控制水分,保持土壤表面乾燥,有利於冰菜莖葉冰晶形成。冰菜栽培期間,簡易小拱棚要保持兩端敞開通風,既防止高溫,也有助於空氣流通和水分散失。
2.6 病蟲害防治
冰菜在德宏地區栽培中病蟲害發生較少,日常管理簡單。病害主要是苗期的猝倒病,可用惡黴靈800 倍液灌根防治;零星發現有少量蚜蟲和金龜子危害,可採用防蟲網及黃板誘蚜來控制蟲害的發生;通過合理控制密度,保持通風透光,降低真菌及細菌性病害發生。
2.7 產品採收
冰菜移栽成活生長 30 d 後,植株生長進入旺盛期,即可對其生長良好的側枝進行採收。採收從基部側枝開始,選取密集生長,枝條長度在 20 cm 以上的嫩枝部分,留下腋芽,讓出空間利於冰菜繼續生長;採收時注意保護植株,避免損傷植株或破壞採收枝條的結晶狀顆粒;採收後植株正常管理,如發現冰菜鹽味較淡,則需用 1%食鹽水灌根數次。收穫時要在溫度較低的早上進行,採收後馬上避光低溫貯藏,及時上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