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2020-12-12 文藝百科網

蘇軾《前赤壁賦》 卷 紙本 行楷書 23.9×2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曾經賈似道、文徵明、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過,後入清內府。此賦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採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賦「是坡公之《蘭亭》也」。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內容與之相近。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與羲之亦有相似之處。王羲之將他風神蕭散、不滯於物的襟懷在行書《蘭亭序》中表現出來,而蘇軾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心神也在此賦中顯現。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董氏還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

附《前赤壁賦》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相關焦點

  • 且看全網最高清蘇軾行楷作品——《前赤壁賦》放大版
    蘇軾行楷書法《前赤壁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因而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
  • 有料│朗誦蘇軾《前赤壁賦》,為什麼不能豪放灑脫?
    後人為區別,稱第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全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以風與月為主景,山與水為輔,緊扣風與月展開描寫與議論,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最終,以「物各有主」得到解脫,表現了作者樂觀曠達的胸襟。全文文辭華美,行文跌宕起伏,具有一種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前赤壁賦》武元直《赤壁圖》首先是金代繪畫家武元直,他出生於12世紀(具體不詳),相關經歷皆不詳,但是他的《赤壁圖》則是傳世作品。他晚於蘇軾1個世紀,但卻仍以蘇軾《赤壁賦》的意境作畫。趙孟《前赤壁賦》接著談他的書法,趙孟擅長篆、隸、行、草、楷,尤其擅長行、楷。
  • 公益直播:專家帶你看懂故宮「600年」與「蘇軾」2大特展
    無論是「蘇軾展」還是「紫禁城600年」特展,從展品重量級和知識內涵來看,都是「年度必賞」。但這倆可都不是輕鬆簡單的展覽——想要深入了解,必要做充足準備。」「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
  • 公益直播·今晚開講:專家帶你看懂故宮「600年」與「蘇軾」2大特展
    無論是「蘇軾展」還是「紫禁城600年」特展,從展品重量級和知識內涵來看,都是「年度必賞」。但這倆可都不是輕鬆簡單的展覽——想要深入了解,必要做充足準備。」「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
  • 讀《前赤壁賦》|看蘇軾如何在黃州超脫?
    這個時期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前、後《赤壁賦》,有《記承天寺夜遊》等。其中《前赤壁賦》最能展現蘇軾在黃州期間內心從矛盾到超脫的過程。清代的方苞曾經評價《前赤壁賦》:「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 雷子:那高山流水之情懷——讀蘇軾《前後赤壁賦》有感
    不由想起上學年末我在老年大學重讀蘇軾前後《赤壁賦》,用散文寫的讀後感。 ——題記 因了老年大學古典文學班課程安排,我重溫了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儘管很久很久以前讀過,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或許那時候太年輕了,注意力在《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上,抑或並沒有讀懂。
  •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文徵明與《赤壁賦》
    筆者在整理文徵明相關「赤壁賦」題材作品時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無論是存世作品還是《年譜》中提及的作品,創作年代都在文徵明六十歲之後,即為其短暫的赴京任職之後的作品。謝曉婷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被貶黃州,分別於秋、冬二季泛舟夜遊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 新中國首任文化部長茅盾,行楷書法剛柔相濟、文脈深厚,好字也
    茅盾(沈雁冰)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書法與文學之間自古便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而留存至今的許多傳世經典書法作品,大多都與文學(詩詞歌賦)相關。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李白的《上陽臺帖》、杜牧的《張好好詩帖》、蘇軾的《赤壁賦》、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等。對於中國的傳統文人來講,書法與文學是他們表達思想感情和表現審美意趣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文學似乎可以離開書法,作為一門獨立之純粹藝術,而書法本身卻很難作為一門單獨純粹的藝術。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赤壁賦宋代:蘇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金筆御書」《後赤壁賦》出自他之手
    況東坡《赤壁賦》,公平生自以為得意之作,復得宸翰一書,增重百倍,可謂二妙合作,不易得也,今藏莫氏文房,其永寶之,包山俞貞木敬題。」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俞貞木畢竟是一代著名收藏家,他看到這幅作品也有困惑。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徽宗的書法作品大多遒勁有力,這個手卷的字體特別秀麗圓潤,大概不是他平時隨便寫寫的樣子。
  • 書法家趙孟頫行書《前赤壁賦》秀麗妍美,極盡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家趙孟頫行書《前赤壁賦》,結字秀麗妍美,極盡書法藝術之美。我比較喜歡趙孟頫和文徵明的行書《前赤壁賦》,也許非常適合我的風格,看了多遍愛不釋手,閒暇之時也會臨摹,確實是不錯的學習法帖。
  • 國慶去北京旅遊,蘇軾個人故宮書畫展覽《千古風流人物》不容錯過
    此次展覽共展出蘇軾78件書法、繪畫、瓷器等文物等作品。蘇軾《新歲展慶帖 人來得書帖》第一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通過選取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他的交友圈以及所處的時代氛圍第二單元「蘇子作詩如見畫」展出蘇軾本人的詩歌墨跡,及後人根據其詩文創作的書畫作品,展現其文學造詣和影響,呈現作為文學家的蘇軾形象
  • 《赤壁賦》表現出蘇軾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答: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經胞弟蘇轍及一些大臣的營救,方才得免死罪。獲釋後被貶謫到黃州,為團練副使,生活艱難,行動也受到監視。在如此重大的打擊面前,蘇軾感到沉重的苦悶,想從山水之樂及佛老思想中尋求精神解脫。
  • 蘇軾書法:自我精神的遨遊
    蘇軾的書法確實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遨遊,信手遣興,顯其天真爛漫。 黃庭堅書法(題跋) 宋人尚意趣,有蘇軾振響於前,又有黃庭堅反「俗氣」、米芾講「真趣」繼響於後。
  • 蘇軾《前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
    《前赤壁賦》原文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 )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蘇東坡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很喜歡思考,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滲透著哲學觀點。理性的光輝,讓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精彩。蘇東坡寫過兩篇《赤壁賦》,為了區分,人們把第一篇稱為《前赤壁賦》。經歷「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
  • 《赤壁賦》公開課學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這時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尚未實現,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泛舟遊覽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 赤壁三詠:蘇軾在黃州成就了經典的傳奇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蘇東坡「與客泛舟」先後多次「遊於赤壁之下」,寫下了「筆參造化」「緣情體物」的千古絕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憑藉著與赤壁有關聯的兩篇「賦」和一首「詞」,讓蘇東坡在當年文壇一舉封神,成就了一段文壇上的傳奇。
  • 南宋中興之君趙昚尤喜東坡《後赤壁賦》,以金字草書作之傳世
    學文的人都知道《後赤壁賦》,此賦乃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大作。)時創作,是《赤壁賦》的姊妹篇。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欣賞,一卷傳為是帝王的金字草書佳作《後赤壁賦》。這卷傳世佳作如今在遼寧省博物館珍藏,以泥金寫在磁青絹上,縱24.5釐米,橫101.4釐米。由於該卷末尾沒有書法作者的款識,因此對於書寫之人是誰?書法評論家們一直還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