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蘇東坡「與客泛舟」先後多次「遊於赤壁之下」,寫下了「筆參造化」「緣情體物」的千古絕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憑藉著與赤壁有關聯的兩篇「賦」和一首「詞」,讓蘇東坡在當年文壇一舉封神,成就了一段文壇上的傳奇。
元豐五年
蘇軾經歷了思想和審美心理上的升華
元豐五年是蘇東坡在文壇上一騎絕塵的一年,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應該特別記載的年度。這一年,躬耕東坡的蘇軾已是「日炙風吹面如墨」「力耕不受眾目憐」;經「深自審察」,而「覺從前皆非今是」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行壺觴自醉」。
元豐五年的蘇東坡,從審美心境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已是「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間,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於是蘇東坡就有了「曲肱醉臥」「扣舷而歌」「故國神遊」,「放乎中流」。
元豐五年的七月、八月和十月,蘇東坡終於被曹孟德「橫槊賦詩」的滾滾長江,驚淘拍岸的「周郎赤壁」之誘因所觸發,聯想到「赤壁之戰」,因「赤壁之戰」而緬懷起一勝一敗的周公瑾和曹孟德。於是,被喻為千古絕唱的「赤壁三詠」——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應運而作,橫空出世。
元豐五年的蘇東坡「志思蓄憤」「吟詠情性」,獲得詩詞文賦書畫作品井噴式全面豐收的藝術「嘉年華」。這一年,成就了蘇東坡在文壇上的神話,「赤壁三詠」是蘇東坡在文學藝術領域上的巔峰之作,這源於他心理的變化和審美的升華。
信念重鑄
「赤壁三詠」終於成就蘇軾的傳世經典
人都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發生審美感興,有了審美感興就吟詠出情志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蘇東坡一向強調為文要有興會靈感,他非常強調客觀事物對作者審美創造的觸發作用。
內心有感而產生傾吐的意願。這種「吐納」充滿著情感,這種情感是隨著「物」之變化而變化,而文學作品所使用的文辭是審美主體情感的真實流露。當蘇軾心中主觀的「情」與長江赤壁客觀的「物」產生激烈地碰撞,才有了「感物生情」,才有了「赤壁三詠」,才成就了千古絕唱。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遂應運而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詞中以「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讚美儒將英雄周瑜,來襯託自己「謫居窮陋」「百事墜廢」「早生華髮」的失意和壯志難酬的惆悵;以「橫槊賦詩」,不可一世,緬懷被周郎所困的曹操,從赤壁之戰失敗者的身上,引發出「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哀吾生之須臾」和「人生如夢」的感慨。
「態狀千萬」的大江和「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周郎赤壁,構成了蘇東坡審美的「刺激場」,讓他有了「神思方運,萬塗競萌,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驀然領悟,從而把內心鬱結的情節情投射到現實世界,化為外在可供欣賞的審美對象,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名篇,也成就了自己元豐五年一騎絕塵的文壇傳奇。
結語
滄海之言
因為「赤壁三詠」, 元豐五年的大宋文壇只是屬於大文豪蘇東坡。最後,引用王水照、崔銘所著《蘇軾傳》中的原文,結束這篇文章的寫作,同時表達對東坡居士的敬仰和尊重。
「蘇軾度過了貶謫生涯的最初兩年,完成了他的信念重組,從最艱難的境地裡走了出來,從最可怕的精神危機中走了出來。他沒有變得猥瑣、頹唐,巨大的挫折促成了他思想的成熟,深邃細密的人生思考又豐富了他性格內涵。從而使他在人生境遇的最低谷迎來了思想藝術的第一個高峰,給中國文學史掀開了輝煌的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