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友人遊赤壁,曾醉臥雲夢澤,睡仙亭由此而來

2020-12-24 老羊歷史說
蘇軾

二賦堂、放龜亭、睡仙亭和坡仙亭,重建於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睡仙亭始建於北宋,原名睡足堂;公元八四二年,唐代詩人杜牧左遷(降調)黃州刺史。睡足兩字出自杜牧的詩〈憶齊安郡〉:平生睡足處,雲夢澤南州。這兩句的意思:我一生睡眠最充足的地方,就是雲夢澤南部的黃州。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齊安(郡),即黃州。亭內淡紅色的大石頭,形似一張三人座的沙發,人可躺在上面。相傳蘇軾與友人遊赤壁,醉後曾躺臥於此,故後人改睡足堂為睡仙亭;亭外牆上,有清人所刻小小的赤壁二字。

蘇軾

酹江亭,因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而得名;問鶴亭原名玩月臺,因位置高顯,為賞月佳處。民國十一年擴建赤壁時,為彰顯〈後赤壁賦〉中,孤鶴化為道士於夢中與蘇軾問答的韻事,始將玩月臺更名為問鶴亭。

重建向南的棲霞樓──東坡赤壁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原樓背山面江,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染紅江面映照在樓身上,故名棲霞樓。當天我站在棲霞樓上向西遠眺,霧霾來襲,一片白茫茫,已看不到江邊。計算機衛星照片顯示:赤壁磯到長江堤岸約四、五百公尺,至長江水道約一公裡。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蘇轍認為江面遼闊如海,完全合乎事實。

蘇軾與友人遊赤壁

滄海桑田,赤壁磯以西,古代長江的水道,目前是赤壁中學和一般住宅區。

蘇軾初到黃州,先住在定惠院,因廟太小,舉家遷至三面臨江的江驛──臨皋亭;所謂臨皋,就是臨江的高地。他住在臨皋亭期間,完成〈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黃州寒食詩卷〉,這些都是千古名作。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卷〉,又稱為〈黃州寒食帖〉或〈寒食帖〉,內容是〈寒食雨〉兩首五言古詩,現存國立臺北故宮。

蘇軾與友人遊赤壁

〈寒食雨〉第二首: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春天上漲的江水快要淹入臨皋亭門內,大雨仍然下個不停。我住的小屋,宛如水面上的小漁船,籠罩在一片迷濛的煙雨之中。因為赤鼻磯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物換江移,今日臨皋亭舊址在黃岡市區南邊,不管是啟黃中學(民國時期黃岡中學舊校區)或是文峰寶邸小區(小區),周圍一帶都是人口稠密的陸地,長江水道遠在一公裡外。

離開東坡赤壁,走至黃州大道,再搭公交車到黃岡西站。武岡(武漢至黃岡)城際鐵路,長六十五公裡;從黃岡西站搭和諧號動車至武漢火車站,有五十四公裡,與桃園機捷差不多,中間只有四個車站,快速又方便,不到半小時。遊客若到武漢登黃鶴樓,不妨到黃岡赤壁公園走一走。

〈後赤壁賦〉羽衣蹁躚的道士曰:赤壁之遊,樂乎?這趟東坡赤壁之旅,現在回想起來,仍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覺!

相關焦點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
  • 中國古代史:淺析蘇東坡與黃州赤壁的關聯
    出黃州城古漢川門向西北走去,不遠就到了著名的「東坡赤壁」。東坡赤壁原名赤鼻,也稱赤壁、赤鼻磯。它斷巖臨江,石色赭赤,形如懸鼻,因而得名。赤壁以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而聞名於世。東坡赤壁曾被訛傳為「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我們知道,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冬。當時,曹操率領五十萬軍隊,號稱水陸八十萬大軍,攻打弱小的孫權、劉備。
  •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比如說範仲淹、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我們自然也是熟悉,因為在上學面對他們的詩詞時,老師常常要求我們背誦全文。現如今文創產品日益興旺,明星帶貨亦是如荼如火,但要說起古代帶貨大佬則首推蘇軾,要知道無論是文創產品亦或是明星帶貨都是需要文案和臺詞的,但詞人蘇軾卻只憑一首《赤壁賦》便帶火了無數名家著作。
  • 且看全網最高清蘇軾行楷作品——《前赤壁賦》放大版
    蘇軾行楷書法《前赤壁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因而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
  • 蘇軾的赤壁印象:千古風流豪傑夢,敢愛不敢恨的現實困境
    文丨南閣水哥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貶謫黃州。這一年,對於他個人來說很難,與其說是貶官,不如說是圈禁。可是對於赤壁來說,那真的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春天。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流傳千古的前後赤壁賦即將誕生,這一次蘇軾留給了一個屬於他的赤壁印象。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赤壁賦宋代:蘇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赤壁三詠:蘇軾在黃州成就了經典的傳奇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蘇東坡「與客泛舟」先後多次「遊於赤壁之下」,寫下了「筆參造化」「緣情體物」的千古絕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憑藉著與赤壁有關聯的兩篇「賦」和一首「詞」,讓蘇東坡在當年文壇一舉封神,成就了一段文壇上的傳奇。
  • 蘇軾的《赤壁懷古》,其實曹操周瑜打仗在蒲圻赤壁,蘇軾跑錯了?
    蘇東坡寫《念奴嬌·赤壁懷古》把生活體驗錯了,曹操和周瑜打仗本來是在蒲圻的赤壁,他卻跑到黃岡的赤壁去體驗,並且寫出這麼一首詞來。當代有人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就前僕後繼地坐車到蒲圻的赤壁去,心想這蘇大學士看假赤壁都能寫得這麼生動,俺們去看真赤壁豈不能寫得更加活潑則個?
  • 故宮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與蘇軾來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入京參加貢舉,主考官歐陽修對他的策論十分欣賞,但因猜測可能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而將其定為第二名。儘管蘇軾與狀元擦肩而過,但二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歐陽修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對蘇軾大為激賞,直言「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灼艾帖》是歐陽修傳世書法中的代表作,內容主要是對友人的病況表示關切。
  • 讀《前赤壁賦》|看蘇軾如何在黃州超脫?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蔣勳曾說:「這段時間是蘇軾最難過、最辛苦、最悲慘的時候,同時也是他生命最領悟、最超越、最升華的時候。」政治上的失意確實成為蘇軾內心的陰影,但他卻沒有選擇消沉。而是以樂觀曠達的態度迎接苦難,窮而後工,在文學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 有料│朗誦蘇軾《前赤壁賦》,為什麼不能豪放灑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ɡ)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友人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故意刁難問個問題,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他也是豪放派的典型人物,蘇軾的詩詞跟他的為人一樣,處處透露著豁達的人生態度。儘管蘇軾的一生被貶無數次,但是他卻沒有對生活失去過信心,依然能夠用微笑的態度面對生活,縱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對生活依然充滿了希望。
  • 王陽明一朵花,蘇軾兩赤壁;陶淵明三條魚,吳承恩四座山,經典
    2.蘇軾的兩個赤壁蘇軾的一生豁達樂觀,但這並不代表他一帆風順地度過一生。相反,他一生充滿曲折,在黃州時期,他曾多次遊覽赤壁,心態發生巨大轉變。抒發了詩人渴望像英雄豪傑般建功立業的決心,這首千古絕唱的佳作,也充滿蘇軾壯志難酬的不平之氣。一遊赤壁,蘇軾在仕途上被摧殘的心靈也得到治癒,內心得到解脫,心中壯志難酬的床上予以撫平,他能以樂觀的態度直面人生。懷才不遇、事業不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挫折、磨難。
  •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文徵明與《赤壁賦》
    文徵明極為喜愛《赤壁賦》,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筆法多次書寫,據戴立強《明文徵明行書前赤壁賦冊記》中統計,僅傳世之作就有16件,而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年譜》中記載,更不止此數。文徵明的「赤壁賦」眾所周知,文徵明極為喜愛《赤壁賦》,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筆法多次書寫,據戴立強《明文徵明行書前赤壁賦冊記》中統計,僅傳世之作就有16件,而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中記載,更不止此數。文徵明不僅愛書《赤壁賦》,還多次以此為題材創作《赤壁圖》,並為友人如祝允明、仇英等《赤壁賦》書、畫題跋。
  • 雷子:那高山流水之情懷——讀蘇軾《前後赤壁賦》有感
    那高山流水之情懷 ——讀蘇軾《前後赤壁賦》有感 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不由想起上學年末我在老年大學重讀蘇軾前後《赤壁賦》,用散文寫的讀後感。 ——題記 因了老年大學古典文學班課程安排,我重溫了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儘管很久很久以前讀過,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或許那時候太年輕了,注意力在《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上,抑或並沒有讀懂。
  •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圍觀「旅遊達人」蘇軾的「遊記攻略」
    赤壁之行如果說《石鐘山記》展現了蘇軾被貶途中仍不忘探查的強烈求知慾和曠達心胸,那麼前後赤壁賦大概是更加完整的體現了他疏闊的人生態度。《赤壁賦》作於元豐五年,亦是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這段時期之一。蘇軾興之所至,本是愉悅的高歌一曲,而洞簫相和的友人卻將音律引向哀怨的節奏。而友人的一番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引出了蘇軾對人生變與不變的辯證之談:「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無需自擾,自得其樂,亦是東坡居士瀟灑的人生態度。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⑳|蘇軾代表作與他的朋友圈
    二人在進士及第時曾相約日後一同在蔣之奇的家鄉陽羨(今江蘇宜興)卜居。只可惜時殊事異,年少時的約定最終沒能實現。《北客帖》是蔣之奇寄與友人的一封問候信札,蔣之奇在信中關照來到南方的北地友人要保重身體。董其昌在題跋中推測此札的收信人是蔡肇(字天啟),他曾先後師從王安石和蘇軾,也是米芾的好友,米芾的墓志銘便是由其撰寫的。
  • 蘇軾《前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
    《前赤壁賦》原文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 )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讀黃庭堅的《次韻文潛》,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尋漫浪
    蘇軾元豐三年(1080)至六年在黃州,所到之處甚多,詩中選了兩處來寫:武昌(即今湖北鄂城縣,與黃州隔江相望)赤壁、西山寒溪。「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尋漫浪」,這兩句應同三四兩句合看,它不是僅僅在想像中對蘇軾往昔生活的回憶,而是說作者和張來去到蘇軾當年經常遊覽的武昌赤壁和西山寒溪,想起他當年在這裡憑弔周郎、緬懷元結的情景。
  •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文瀾珊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是三國時期的周瑜曾激戰的赤壁。亂石矗立在江中,江水波浪滔天,拍打著岸邊,捲起了很多浪花,像是千層雪一般。江山美如畫卷,一時間有多少英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