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由武漢順江而下,行船一百八十裡,便到了古老而美麗的湖北省黃岡縣的黃州城。出黃州城古漢川門向西北走去,不遠就到了著名的「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原名赤鼻,也稱赤壁、赤鼻磯。它斷巖臨江,石色赭赤,形如懸鼻,因而得名。赤壁以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而聞名於世。東坡赤壁曾被訛傳為「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我們知道,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冬。當時,曹操率領五十萬軍隊,號稱水陸八十萬大軍,攻打弱小的孫權、劉備。孫權部將周瑜在赤壁一帶採用火攻,以五萬人的孫、劉聯軍把曹軍打得大敗。從此,赤壁之戰的戰場,成為人們遊覽、憑弔的名勝古蹟。而湖北現有長江南岸的蒲圻赤壁、黃州城外的赤壁等六處。
究竟哪一處是赤壁之戰的赤壁?歷史上有不少名人認為黃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戰的赤壁。如《齊安拾遺》中說黃州赤壁就是周郎赤壁;晚唐詩人杜牧在黃州寫的《赤壁》詩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他又在《齊安郡晚秋》詩中寫道:「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衰翁坐釣魚。」可見杜牧也把黃州赤壁當作赤壁之戰之地,後來,經學者考證,認定赤壁之戰的地點並不在黃州黃州赤壁不是赤壁之戰的赤壁是證實了,但黃州赤壁的名聲並未因此而減退。這主要歸功於蘇東坡。
蘇東坡,宋朝人。名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縣人。蘇軾的家庭是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文學世家。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博通經史,縱論古今,文如泉湧。年方二十一歲,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中了進士,開始做官。嘉祐六年(1061)任鳳翔籤判,熙寧四年到元豐二年(1071-1079)任杭州通判、徐州知府和湖州知府等職。元豐二年,變法派中的投機者李定、舒亶等人製造了「烏臺詩案」,他們摘錄蘇軾的詩文,以此指控蘇軾反對新法,怨恨皇帝,謗訕朝廷。蘇軾因此被捕入獄。經殘酷折磨之後,被貶為團練副使來到黃州。
當時,宋神宗明確規定他「不得籤書公事」,只能「思過而自新」。此時他的處境僅僅比充軍稍好一些。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打擊,滿懷憤懣,又不甘心於這樣的處境,嚮往有朝一日重展宏圖。他在謫居黃州期間,常遊赤壁,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不朽名作。通過緬懷古代英雄,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苦悶和身世蒼涼之感。蘇軾可能也知道把黃州赤壁作為周郎赤壁是一種訛傳。《赤壁懷古》中有一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蘇軾在「三國周郎赤壁」前加上「人道是」三字;在《前赤壁賦》中又寫下「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這樣一個疑問句。這正是他不大相信黃州赤壁為周瑜赤壁的例證。對於蘇東坡來說,黃州赤壁是否周郎赤壁並不怎麼重要,他只是借「周郎赤壁」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罷了。這樣,蘇東坡就同黃州赤壁結下了不解之緣,黃州赤壁也由於蘇東坡的赤壁二賦等佳作馳名中外,而且遠比赤壁之戰所在的蒲圻赤壁更加出名。宋代王炎詩中道:「東坡居士妙言語,賦到此翁無古人。」
明代詩人王世貞詩中說:賦(指前後赤壁賦)是雙珠可明查。」明代茅瑞徵說無蘇軾「則無黃州赤壁」。清康熙年間,畫家郭朝祚做黃州知府,為了將黃州赤壁區別於赤壁之戰的赤壁,自書黃州赤壁門額--「東坡赤壁」。從此,黃州赤壁就與蘇東坡的名字直接聯繫起來。人們稱它為「東坡赤壁」或文赤壁,稱蒲圻赤壁為「周郎赤壁」或武赤壁。現在的東坡赤壁,其建築物為1922年所改建,解放後又經修繕整理,已煥然一新。櫛比鱗次的樓閣掩映在綠樹紅牆之間,很富有詩情畫意。走進東坡赤壁大門,可見左邊有萬竿修竹,四季常綠;排排翠杉,招人喜愛。
那杉林旁邊有一座三層樓閣,上有茅盾先生親筆寫的「棲霞樓」三個大字。在棲霞樓對面,有一圓形大門,門首有「別有洞天」四個草書題字,站在圓門口,只見竹林與苗圃之間,一汪流水,環境十分幽靜,真是「別有天地在人間」呵!到此所見,乃是最近新闢的一景。折身回頭,走上三十來步,便可以看到清代畫家郭朝祚所寫的額書「東坡赤壁」四個大字。這裡才是真正的東坡赤壁哩。這裡題有蘇東坡《後赤壁賦》中的名句:「赤壁之遊樂乎!」內有赤壁八景:二賦堂、玩月臺、睡仙亭、剪刀峰、放龜亭、白蓮池、酹江亭、坡仙亭。
穿過一個題有「江山如畫」的月門,是個四合院,左側便是雕簷畫閣,精巧美觀的二賦堂。二賦堂是「赤壁八景」的第一景,因紀念赤壁二賦而得名。它面對長江,背倚綠樹。堂正中,上下頂立一巨大木壁,木壁正面是清人程子禎模仿索司空章草體寫的《前赤壁賦》,木壁背面是李開侁寫的《後赤壁賦》。堂之後壁有徐世昌署名「水竹邨人」,採用蘇體寫的略有「晉唐筆意」的二賦石刻;側壁有蘇體聯語石刻:「古今往事千帆去,風月秋懷一篷(笛)知。」
此聯也是徐世昌寫的。二賦堂的前半部兩側還有相傳民族英雄嶽飛寫的諸葛亮《出師表》全文,為竹質腐蝕版,陽文,共八塊條匾。這篇手書是取法於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的筆法,運筆疏宕多變而秀逸。從二賦堂左側走出,便是留仙閣。閣內有泛舟赤壁圖、東坡笠展圖,畫得「鬚眉活現,工筆絕倫」。這裡還有蘇軾乳母的墓碑。出留仙閣後門,過剪刀峰,便是問鶴亭。問鶴亭在東坡赤壁的最高處。
向南望去,長江如帶,遠山似黛,景色宜人。從問鶴亭下石梯,進入挹爽樓。樓分上、下兩層,上層陳列書法、繪畫;下層是碑閣,閣內四壁嵌有珍貴的蘇東坡手書石刻。出二賦堂正門,往右穿過題有「迎素月」的側門,左邊是酹江亭。亭內正面是康熙皇帝臨摹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手書的《前赤壁賦》,其餘兩面都是清代人的詩文。站在亭中,可遠眺江南的名勝鄂城西山,近瞰滔滔的長江流水。出酹江亭,往右走,是屹立於赤壁磯頭的坡仙亭。亭窗半含江,輪船往來如梭。
亭內三面都是石刻,多為蘇東坡珍貴的詩詞、繪畫手跡。坡仙亭的右下邊是睡仙亭,內有石床,石枕各一,傳說蘇東坡遊赤壁酒醉後便躺在這裡休息。坡仙亭的左下方是放龜亭,相傳東晉大將毛寶的僕人曾在這裡放龜。這裡是東坡赤壁的最低處。站在這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奇景展現在眼前。東坡赤壁因蘇東坡而知名,人們又因遊覽東坡赤壁而懷念蘇東坡。在這裡,人們仿佛可以看到、感受到蘇軾當年的生活情景。蘇東坡在黃州居住了四年零三個月。這正是他政治上的失意時期。他並沒有一蹶不振。他的心胸開朗、豁達。他一到黃州就說:「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他還面對長江,很風趣地說:「半是峨嵋雪水,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兩年後,他「幅巾芒履,與田父野老相從溪谷之間,築室於東坡。」據說新居落成於雪天。他在房子四壁畫上雪,取名為「雪堂」,並寫了一篇《雪堂記》。他和黃州人民廣泛結交,足跡遍布黃州四周。當地人民也與蘇東坡相處非常好。元豐七年,蘇東坡奉命離開黃州,他們都勸他長住東坡,蘇東坡也很有留戀之情。臨別時,蘇東坡寫了《滿庭芳·歸去來兮》。
詞中有「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的話。足見黃州人民與蘇軾的關係是多麼親密,甚至希望他終老於東坡,不要離開黃州。蘇東坡在此詞中回答黃州父老:「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並囑咐:「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此時,他還在為黃州人民的勞動生產操心哩!蘇東坡走後,黃州人民時常懷念他。當地留下了許多「蘇學士」的故事和傳說,連許多食品也帶上蘇東坡的姓名。
如「蘇果」、「蘇糖」、「東坡餅」、「東坡肉」等。蘇東坡在黃州的四年間,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他寫了大量詩詞、散文,除上述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外,還有《南堂五首》、《東坡八首》、《西江月·黃州中秋》等等,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民間疾苦,有的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寂寞和壓抑的心情,有的反映了作者不滿於貶謫受難的處境、希望得到解脫的心理:而更多的則是反映了作者不計得失、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開朗胸懷和樂觀精神。
這一時期的作品日臻完美,是他藝術創作上的高峰;特別是他的詩詞,打破了以往內容和形式上的束縛,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全詞撫今懷古,慷慨激昂,氣勢磅礴,一瀉千裡,被譽為「千古絕唱」。蘇軾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結束了黃州貶居生活以後,於元祐元年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此時,他又受司馬光等舊黨人的排擠。紹聖元年,新黨再度上臺,又被新黨貶到惠州等地,最後被貶到海南儋州。建中靖國元年受大赦,自儋州越海度嶺北歸,途中因病卒於常州。蘇軾一生有志於改革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但終因受新舊兩黨的夾擊,仕途道路一直坎坷不平,政治理想自然難以實現。蘇東坡去世已近千年。而東坡赤壁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卻永遠不失其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