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人

2021-01-09 佛法正能量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就是以佛陀釋尊為其開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約於公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並逐漸在歐美地區流行。據1980年《大英百科的鑑》統計,佛教現在擁有2.55億信徒。佛教的基本教義有:三科、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等,下面逐一介紹。

◆三科

佛教把具有質的規定性,並為人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稱為「法」。

一切諸法可分為蘊、處、界三類,稱為「三科」,並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說。

◆十二緣起

「緣起」即「依緣而起」,是指借著各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皆因具備種種因(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事物生滅的輔助條件)才得生起或壞滅,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並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人為萬物之一,也是因緣和合的表現。整個人生可以分為12個彼此互為條件或因果聯繫的環節,即「十二緣起」,它們構成三世二重因果業報輪迴。

無明

無明即無知,對佛教的根本思想的世界觀及人生觀的無知,表現為愚迷暗昧,不明佛理。

行即因無明而產生的身、語、意三業(三行),包括善惡行為。

識指認識作用或主觀認識,如三科中五蘊、十八界中的識,即「六識」。

名色

名色指「識」所緣的六境,聲、香、味、觸、法合稱為「名」,再加「色」稱之為「名色」。

六處

六處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覺和知覺能力。

觸即由六根、六境、六識而有感覺。

受即「五蘊」中的受,是對苦樂等的感受。

愛即貪等欲望。如對苦的憎避,對樂的愛求,是心中產生激烈的愛憎之念。

取即追求取著,是對愛念產生取捨的實際行動。

有即各種生存環境和條件,意指一切的存在。

生指日常生活中有某種經驗產生。

老死

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惱。

這十二因緣依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的法則,流轉不息。人生之苦皆源於無明所引起的造業受果,只有消除無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脫,斷絕輪迴,達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緣起學說,說明了人的緣起關係,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關係之上的。個人既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個人的生存還表現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這些都與社會廣泛而必然地聯繫在一起,佛教「眾生恩」就是指唯有依靠周圍社會的庇蔭,我們的生活才可得以延續。

緣起學說,把人類生命與健康放在周圍環境之中加以考慮說明,只有依靠環境、適應社會才能健康成長。

◆四聖諦

「諦」,是實在或真理的意思,它在佛教哲學裡,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四聖諦」則是早期佛教理論的基本要點,也是佛學的基礎,這四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其核心是宜揚整個世界和全部人生皆為無邊之苦海。

苦諦

這是對自然環境和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與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苦合稱為「八苦」。這些「苦」都包括於「三苦」之中,即寒熱饑渴引起的「苦苦」,榮華富貴不能持久之「壞苦」,人世言行、生活環境變幻無常之「行苦」。

集諦

這是要人們認識造成諸苦的原因,是一切眾生長期以來,由於貪嗔愚痴的行為,造成的善惡行為,導致生死輪迴的產生。

滅諦

這是要人們相信造成世俗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斷滅,從而了脫生死,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槃」寂滅的佛教最高境界。

道諦

這是達到「涅槃」寂滅境界的修行方法。它因分為八部分而成為神聖的八正道。佛教認為依道諦修行,就可超脫生死輪迴而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

確實,佛教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片面誇大了人類生理上的痛苦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煩惱。尤其在當時醫學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佛教把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生理現象也看做是人生不斷產生痛苦的過程。同時,它又要求人們不為痛苦所羈絆,以寧靜的心靈去追求「涅槃」境界,這樣才可擺脫各種挫折和磨難。

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對待挫折,敢於面對現實所充滿的磨難和苦惱,然後去戰勝它們,這是我們身心健康所需要的。

◆八正道

「八正道」是道諦的發揮,具體指出了八種解脫諸苦、超脫生死輪迴、達到「涅槃」境界的途徑和方法。這8種方法分別闡述如下。

正見

正見是具有四諦佛理的正確見解,相當於在日常生活中幹任何事情之前所做的通盤透徹的計劃。

正思維

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和分辨,出家人就要以出家人的柔和、慈悲、清淨的心來思考問題。而我們一般的人則要正確地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

正語

說話不要違背佛理,不要說妄語、綺語、惡語等,要說真實而且與人融洽有益的語言。

正業

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理;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要愛惜生命,樂於布施與行善,信守道德。

正命

符合佛理戒律的正當生活,即生活要有規律,如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休息等等都要依規律進行,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這是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有效方法。

正精進

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涅槃」的境界。精進是指努力趨向理想和除去邪惡,是一切宗教、倫理、政治、經濟、身體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正念

念念不忘四諦真理,日常生活不可散漫隨意。

正定

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靜的境界。於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而言也應心靈安靜,精神集中,心如明鏡止水,無念無忘,這也是生命健康之法。

佛教認為,若能依此八正道,則可令「苦」、「集」永盡,達到「涅槃」境界。也可由「凡」人「聖」,從迷界通向悟界。因此,八正道是每個欲求解脫的佛教徒必須首先做到的。據說,釋迦牟尼對他的五個初傳弟子講法時,也講「八正道」,再宜「四聖諦」,而「四聖諦」又是釋迦牟尼受古印度治病四訣(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知治病)的啟發而作。所以,「四聖諦」、「八正道」可以認為是釋迦牟尼為解釋生命現象而提出的最基本理論,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中他對人類生命與健康的思考,對於後人來說仍不乏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佛法本無邊,只渡有緣人。何為有緣?何為無緣?你真的懂嗎?
    在佛道之中講究的是要普度眾生,把天下所有人當作一樣的人去對待,沒有偏心的意思,沒有因為金錢或者物質或者是說天生的缺陷而去偏袒誰。但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佛法本無邊,只渡有緣人。緣分這種東西是上天註定的,就算你後天再努力終究是無法修改結果的,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真的就說明佛法對於某些人太過偏袒,而對於其他的人就忽略呢?若是真的如此,佛道之中的普渡眾生也只是一個噱頭,只是吸引人的幌子罷了。但是其實事實並非非是這樣的。那麼在佛道之中什麼是有緣?什麼是無緣?難道真的只是世俗意義上說的那種有緣和無緣分嗎?
  • 佛教: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呢?
    佛教: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森羅萬象,有緣相遇皆因一個「緣」字。佛經有云:「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人生在世,有些事情不必刻意強求。殊不知,一切都是緣在作用。你以為的主動,結果最後卻變成了自己的被動。
  • 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人——佛教基本知識(三)
    你當學習以理解「人法無我」、無明、妄想、分別、執著。人無我,你要思考,自身真正的「我」到底是否存在。是大腦麼?還是你的意識。其實都不是。沒有你的存在,只不過是各種因緣的聚合罷了。我只是一個名罷了。「法無我」,比如我們說 「房屋」 到底什麼是房屋呢?是蓋房屋的磚頭麼?還是房頂上的瓦片 又或者是蓋房前的圖紙呢?也都不是。 房屋只不過是各種事物聚合一起的產物。房屋只是一個名而已。
  • 佛說可普渡眾生,但是又說只渡有緣人,到底哪句話是正確的?
    佛說可普渡眾生,但是又說只渡有緣人,到底哪句話是正確的?只要看過電視或者看過一些小說書籍之類的,都知道這句話,那些修佛之人常常勸解世人行善,渡眾生入佛門,古時候很多平常老百姓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這時候佛門弟子站出來行走世間,普度眾生。
  •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佛陀告訴你答案
    這樣的說法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佛不是講究慈悲,普度眾生的嗎?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實際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02眾生的選擇不同佛菩薩度人並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只想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度,但是為什麼只度有緣之人呢?
  • 佛法無邊,渡人還需先渡己
    但是,許多人求佛求多了,心中逐漸開始產生了依賴,忘記了佛法無邊,卻不渡無緣之人,眾生皆苦,唯有自渡。其實,學佛不是為了別的,正是增長自身的佛性,不斷修正自己的心。大家在燒香拜佛時,拜的是佛菩薩,亦拜的是自己,觀的亦是自己的內心,有些佛門中的講究,也是正如此意。所以還請大家切記:燒香拜佛時,為何要做這兩件事?
  • 佛教裡說的「有緣人」是指什麼類型的人?
    佛教中常說佛度有緣人。那麼什麼才是有緣人?佛教中常說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但是佛又說不渡有緣人,何為有緣人何為無緣人?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萬物眾生都是有緣人。無論是人或是動物,一切眾生皆是有緣人。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相。其實說的意思就是每個眾生都是具有佛性的。
  • 佛法中的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佛法、思佛法、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佛有三不能,第一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不能渡不信之人。故古德常言:「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渡無緣之人。
  • 佛法無邊,石貫道靈
    >作品人:周治春聯繫電話:13970609980《佛法無邊》佛法無邊的意思,佛法:修行方法、法門、道路。無邊:形容極多。修道成佛的法門、途徑很多,難以計量。綜上所述,本作品為,典型傳統水衝禪石,其若隱若現的無邊境界,充分體現了佛法無邊的禪意,故值得入選《中國好石頭》天韻奇石藝術品!
  • 佛,只渡有緣人
    有些人,走進我們的生命裡,帶給我們快樂和光亮,他們就是愛我們的人;有些人,走進我們的生命裡,帶給我們傷痛和煎熬,他們就是來傷害我們的人。那些傷害你的人,其實都是來渡你的。人生,苦難並不都是壞事,不管有怎樣的因緣際遇,都會讓我們成長,都是一場歷煉,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堅強,讓我們奮進前行,俗話說,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 面對疫情嚴峻困境,我佛只渡有緣人
    但對於中國的幫助,一些國家卻說三道四,甚至有國家的人還揚言要對中國進行「清算」。而也有一些國家,自己一點也不努力自救,專門等著別國的幫助。因此,目前的問題不是幫與不幫的問題,而是幫誰的問題。值得幫的幫,不值得幫的未必一定要幫。正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回頭之人,永遠無法脫離苦海。佛心向善,佛心廣大,佛法無邊,佛渡眾生,但我佛只渡有緣之人。
  • 何為有緣人?「佛渡有緣人」有什麼含義呢?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是種客觀現象,並不玄乎。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嚮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
  • 薩滿圓慧之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之人
    佛家還講究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只渡有緣人。有些人,有些事。何必去陣陣計較。如果你相信我,我說一句便可。如果你不信我,我說一百句,一萬句,你還是會有猜疑的心態。隨緣而行。說說今天的案例吧。緣主擔心自己身體有疾病,特意讓我給看看,說實話我很理解緣主這種心情。就怕自己有什麼不好的疾病。所以讓我先給看下,仙家給的感應是沒啥太大問題的。隔了一天,緣主去醫院做的檢查和我說的一樣。
  • 佛教: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7個特徵,看看你有嗎,關係到今生得渡
    佛教: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7個特徵,看看你有嗎,關係到今生得渡世間有人信佛,說明他或她的善根福德深厚。不信佛的人,往往善根淺,福德淺薄。有「佛渡有緣人」和「佛不渡無緣之人」。怎麼會有這兩種情況,就是信與不信的問題。
  • 佛度「有緣人」,究竟什麼是「緣」,為何無緣不得度?
    曾經聽聞南師講經,其中有一句非常發人深省的話,「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釋迦示現古印度,講法四十九年,度盡有緣眾生,隨即入滅。後世弟子通過數次結集,佛家的經典越來越龐雜,但佛陀最初的說教卻被漸漸隱沒,乃至被發展成玄之又玄的存在,「緣」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哪種人算是佛門的有緣人呢?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佛門中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陀曾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
  • 佛說,這三種人無法渡,看看是否有你!
    佛說,有三種人無法渡,看看這三種人中是否有你。 佛是普度眾生的,不僅從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可看出。據《梵網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實際成佛已經無量劫,已經來娑婆世界八千次了,2500年前,他再次來人間示現成佛,度化眾生。可以看出佛陀不辭辛苦的度眾生,依然還有無量的眾生要度。
  • 修仙也需有緣人,一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叫「仙緣」
    都知道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宗教文化結合厚重的中國歷史,總給人一種神秘感,許多小夥伴也會偶爾幻想自己是點石成金的活神仙,甚至歷史上想要修仙升天的也是大有人在,那這些人最終成功了嗎?這個我們無從考證,但我們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說,佛渡有緣人
    >下面這張圖是幾百年前日本高僧所畫,:勾招圖:說心裡話,我看到這張圖時心裡為眾生真挺難過的,感恩,我佛慈悲,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眾生難渡眾生難渡,此圖中阿彌陀佛正在用繩索拉引眾生往生西天淨土,觀世音菩薩在旁邊手指眾生正在大聲呵斥,大勢至菩薩正在把蓮花寶座送到眾生的屁股下面,用棍正在撬推他,可是,看眾生雙腳用力登在地上,就是不動,他與佛無緣,
  •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有許多的人尚處在一個粗知大概的階段,也有許多剛剛入門學修佛法的人一知半解,為了能更好的深入理解,今天試著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歡迎大家指正。網圖按佛教的說法,人生在這個娑婆世間,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的欲望滿足而不停地索取,並最終的因果輪迴之中不停來回的,苦不堪言,只知自求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痛苦,所以修行佛法之人,就必須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