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就是以佛陀釋尊為其開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約於公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並逐漸在歐美地區流行。據1980年《大英百科的鑑》統計,佛教現在擁有2.55億信徒。佛教的基本教義有:三科、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等,下面逐一介紹。
◆三科
佛教把具有質的規定性,並為人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稱為「法」。
一切諸法可分為蘊、處、界三類,稱為「三科」,並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說。
◆十二緣起
「緣起」即「依緣而起」,是指借著各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皆因具備種種因(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事物生滅的輔助條件)才得生起或壞滅,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並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人為萬物之一,也是因緣和合的表現。整個人生可以分為12個彼此互為條件或因果聯繫的環節,即「十二緣起」,它們構成三世二重因果業報輪迴。
無明
無明即無知,對佛教的根本思想的世界觀及人生觀的無知,表現為愚迷暗昧,不明佛理。
行
行即因無明而產生的身、語、意三業(三行),包括善惡行為。
識
識指認識作用或主觀認識,如三科中五蘊、十八界中的識,即「六識」。
名色
名色指「識」所緣的六境,聲、香、味、觸、法合稱為「名」,再加「色」稱之為「名色」。
六處
六處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覺和知覺能力。
觸
觸即由六根、六境、六識而有感覺。
受
受即「五蘊」中的受,是對苦樂等的感受。
愛
愛即貪等欲望。如對苦的憎避,對樂的愛求,是心中產生激烈的愛憎之念。
取
取即追求取著,是對愛念產生取捨的實際行動。
有
有即各種生存環境和條件,意指一切的存在。
生
生指日常生活中有某種經驗產生。
老死
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惱。
這十二因緣依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的法則,流轉不息。人生之苦皆源於無明所引起的造業受果,只有消除無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脫,斷絕輪迴,達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緣起學說,說明了人的緣起關係,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關係之上的。個人既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個人的生存還表現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這些都與社會廣泛而必然地聯繫在一起,佛教「眾生恩」就是指唯有依靠周圍社會的庇蔭,我們的生活才可得以延續。
緣起學說,把人類生命與健康放在周圍環境之中加以考慮說明,只有依靠環境、適應社會才能健康成長。
◆四聖諦
「諦」,是實在或真理的意思,它在佛教哲學裡,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四聖諦」則是早期佛教理論的基本要點,也是佛學的基礎,這四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其核心是宜揚整個世界和全部人生皆為無邊之苦海。
苦諦
這是對自然環境和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與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苦合稱為「八苦」。這些「苦」都包括於「三苦」之中,即寒熱饑渴引起的「苦苦」,榮華富貴不能持久之「壞苦」,人世言行、生活環境變幻無常之「行苦」。
集諦
這是要人們認識造成諸苦的原因,是一切眾生長期以來,由於貪嗔愚痴的行為,造成的善惡行為,導致生死輪迴的產生。
滅諦
這是要人們相信造成世俗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斷滅,從而了脫生死,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槃」寂滅的佛教最高境界。
道諦
這是達到「涅槃」寂滅境界的修行方法。它因分為八部分而成為神聖的八正道。佛教認為依道諦修行,就可超脫生死輪迴而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
確實,佛教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片面誇大了人類生理上的痛苦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煩惱。尤其在當時醫學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佛教把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生理現象也看做是人生不斷產生痛苦的過程。同時,它又要求人們不為痛苦所羈絆,以寧靜的心靈去追求「涅槃」境界,這樣才可擺脫各種挫折和磨難。
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對待挫折,敢於面對現實所充滿的磨難和苦惱,然後去戰勝它們,這是我們身心健康所需要的。
◆八正道
「八正道」是道諦的發揮,具體指出了八種解脫諸苦、超脫生死輪迴、達到「涅槃」境界的途徑和方法。這8種方法分別闡述如下。
正見
正見是具有四諦佛理的正確見解,相當於在日常生活中幹任何事情之前所做的通盤透徹的計劃。
正思維
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和分辨,出家人就要以出家人的柔和、慈悲、清淨的心來思考問題。而我們一般的人則要正確地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
正語
說話不要違背佛理,不要說妄語、綺語、惡語等,要說真實而且與人融洽有益的語言。
正業
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理;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要愛惜生命,樂於布施與行善,信守道德。
正命
符合佛理戒律的正當生活,即生活要有規律,如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休息等等都要依規律進行,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這是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有效方法。
正精進
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涅槃」的境界。精進是指努力趨向理想和除去邪惡,是一切宗教、倫理、政治、經濟、身體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正念
念念不忘四諦真理,日常生活不可散漫隨意。
正定
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靜的境界。於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而言也應心靈安靜,精神集中,心如明鏡止水,無念無忘,這也是生命健康之法。
佛教認為,若能依此八正道,則可令「苦」、「集」永盡,達到「涅槃」境界。也可由「凡」人「聖」,從迷界通向悟界。因此,八正道是每個欲求解脫的佛教徒必須首先做到的。據說,釋迦牟尼對他的五個初傳弟子講法時,也講「八正道」,再宜「四聖諦」,而「四聖諦」又是釋迦牟尼受古印度治病四訣(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知治病)的啟發而作。所以,「四聖諦」、「八正道」可以認為是釋迦牟尼為解釋生命現象而提出的最基本理論,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中他對人類生命與健康的思考,對於後人來說仍不乏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