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子:廣州永慶坊 今天更青春

2020-12-17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如今,以永慶坊為標誌的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細琢中,傳承文明、延續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

「請問鍾書閣怎麼走?」頂著羊城夏日午後的驕陽,年輕的媽媽牽著背書包的女兒,邊向一位保安問路,邊用紙巾擦著額頭的汗珠。

「喏,在跟前啦,轉過這棟樓,右邊就是。」星期五下午三四時,永慶坊的人氣開始旺起來。

「你看是不是變化很大?」循著那對母女的身影來到鍾書閣前,承接永慶坊微改造項目的萬科公司工作人員點開手機裡的照片,一棟外牆斑駁、門窗不整的舊樓呈現眼前,仿佛隔著屏幕都能嗅到年久失修的氣息。

再一抬頭,矗立眼前的三層建築脫胎換骨一般,在保持原有主體結構的同時,正面以嶺南近代建築常用的紅磚為牆,覆蓋表面的玻璃外板上,不同國家的文字符號和建築圖案透出時尚氣息。

鍾書閣,一家源自上海的網紅書店。它在華南地區開的第一間分店,沒有選址都市商圈,而是落腳廣州西關老街區永慶坊一棟上百年歷史的舊樓房裡。

走進店內,廣州人熟悉的菱形拼花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左右兩側,飽含嶺南建築風味的鑊耳狀裝飾隔出一個個書閣。「來到這裡即便不買書,欣賞一下這房子的美,也是值得的。」一位戴著眼鏡的老先生感慨。

作為永慶坊二期改造項目的一部分,鍾書閣5月18日對外試營業。「我們重視與當地傳統歷史文化相契合,打造時尚閱讀空間。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永慶坊作為老廣州西關文化的地標,再合適不過了。」店長張文說。

正在更新中的永慶坊裡,這樣的老城新景隨處可見。

「未識廣州,先聞西關」。以永慶坊為中心向外擴展,約12萬平方米的恩寧路片區,是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騎樓建築群。歷史上,粵劇曲藝、武術醫藥、印章雕刻、西關打銅、廣繡等傳統文化和民間手工藝曾在此集聚發展並發揚光大。

時過境遷,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建築年久失修,地面路石破碎,空中線纜交織,排汙管網老化。由於街區面貌衰敗、居住環境變差,昔日興旺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手工藝也乏人問津,年輕人紛紛外流。

永慶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2016年,廣州市施行城市更新辦法及配套文件,提出「微改造」理念。因拆遷問題困擾了10年之久的恩寧路改造被重新提上議程。隨後,一場「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更新改造在永慶坊展開。

微改造力求保留老建築的空間肌理、外部輪廓,只對必要處進行更新和修復;而在建築內部,則採用現代建築元素,調整空間結構,適應現代活動需求。

永慶坊第一期改造於2016年10月完成。走訪這個約8000平方米的四方地,路面重新鋪設了平整的麻石,房簷下交織的線纜已全部埋入地下,建築間還見縫插針地設計了很多綠地和公共空間……不僅一棟棟歷史建築舊貌換新顏,社區衛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配套設施也大為改善。

永慶大街20號,李玉瓊和哥哥兩家已在父母留下的樓房裡住了60年。過去走出家門,路不平,行不暢,一下雨門口就積水,打起雷來,看著屋簷下的電線心裡都發怵。微改造後,街區迎來了一撥撥遊客,李玉瓊不僅打消了搬出去的打算,還在門口支起小攤賣蘿蔔牛雜、豬腳姜等傳統西關小吃,有時候一天就能掙幾百元。

保留歷史底色人文本色

在李玉瓊家斜對面,原本破敗的舊民居,如今成了一家時尚咖啡廳。「改造這樣的房子,比推倒重建都難。」萬科公司團隊人員告訴記者,牆上的青磚是定製的,要跟原建築比對,超過一定色差就沒法用;連屋簷下灰塑的鯉魚形排水口,也按原樣修復和還原。「雖然現在已經不需要它的排水功能了,但這是嶺南建築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

微改造,「刪」掉的是破敗,留下的是記憶,下的是「繡花」功夫。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永慶坊改造杜絕大拆大建,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力求「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從永慶坊一期到2018年12月啟動的二期,「繡花」功夫體現在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點點細節中。

為保留麻石路的初始面貌,同時兼顧下水道排汙,施工人員把麻石整塊挖開,重新鋪設管道後再恢復原貌。騎樓修繕過程中,木框琉璃窗都儘量原汁原味保留,重新刷上油漆;舊門窗缺失的,按照外立面風格新裝門窗;牌樓上的雕花彩塑均為原來保留,微改造時重新上色……

永慶坊周邊的恩寧路、寶源路、叢桂路、龍津西路、多寶路、蓬萊路等道路沿線,也重新鋪設了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崗石、盲道及路緣石,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嶺南特色風貌。「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間環境基本保留下來了,比起大拆大建不知好了多少倍。」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調研員江偉輝介紹。

在建築裡面,傳統的人文記憶也延續未斷。永慶一巷13號,武術家、影星李小龍祖居,上世紀40年代由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所建。如今,這裡還原了建築肌理,修繕一新,還附設了醫武館。參觀者不僅可觀賞李小龍祖居風貌、觀看李小龍電影片段,還可體驗中醫骨科治療。

連接一期、二期的粵劇博物館邊,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地正在建設中,已有廣彩、廣繡、醒獅等10位非遺傳承人籤訂合同並全部進場裝修,今年8月將向遊客開放。

廣繡非遺傳承人黃敏健和譚展鵬夫婦告訴記者:「老城在保留歷史底色、人文本色中獲得新生,滿足了老廣州人和熱愛廣府文化的新廣州人的共同願望。」

更新業態激發創業活力

李小龍祖居旁邊,有一間活字印刷主題小店。遊客走進這裡,可以體驗古代活字印刷過程。花上二三十元錢,買兩三個鉛鑄小字,組成自己的名字……小店一開,引得好奇的青年男女紛紛駐足。

「讓傳統『潮』起來。」小店創始人賴朝陽也是一位年輕人,從事印刷出版行業已有20年。痴迷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他開了這間活字印刷館,「選址永慶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自己『讓傳統在現代活起來』的理念高度吻合。」

「一個城區如果缺少年輕人,難免失去活力。」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說。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舊城之所以會舊,是因為業態和居住條件已經不適應現代發展需求。如果只是翻新老建築,沒有業態更新,年輕人依舊不回來。

永慶坊改造伊始,就考慮街區對新業態的承載功能,通過導入新業態,注入產業造血功能,讓老城區逐漸煥發新活力。

改造後的永慶坊,為青年創客們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土壤。已開業運營的永慶坊一期吸引了近60家文化創意、精品民宿、創意輕食、文化傳媒等商戶和企業,成為青年創客的聚集之地。

現已成為廣州市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的永慶坊,協助園區近10家青年創業商戶申請到相應政策扶持。

24年前,湖南人蔣曉暉第一次來到廣州,就被這裡的城市歷史和人文風物所吸引。此後她在荔灣區生活了20餘年,最打動她的,是獨具廣府文化特色的西關人文風情。

永慶坊一期改造完工時,保留歷史建築和特色景觀的「創客小鎮」也整體開放。蔣曉暉和在西關土生土長的搭檔何偉賢一起,在永慶坊承租舊房打造民宿。她倆的「歸覓」民宿,附近街坊無不知曉,有人家裡來了客,特地帶來住一住「有特色的房子」。

如今,永慶坊一期已成為廣州網紅打卡地,咖啡店、文創店、民宿等吸引不少年輕遊客。去年最高峰時,工作日平均吸引遊客約3000人次,周末達5000人次。隨著年輕人的到來,老西關又透出了青春氣息……

【今日談】傳承文化 留住鄉愁

彭飛

在舊城改造中,如何既提升居住品質,又留住歷史記憶和文化根脈?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用「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值得借鑑。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老城區改造提升必須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永慶坊微改造成功的秘訣正在於此。「修舊如舊,建新如故」,一邊進行原樣修復,一邊進行改造提升,既保留了嶺南建築的整體風貌和空間肌理,也更新了配套設施、改善了人居環境。這充分說明,保護古蹟與建設城市並不矛盾,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完全可以融為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老街坊」變為「新地標」,永慶坊的啟示還在於,以業態更新激活歷史文化因子。人們在永慶坊,不僅能看到青紅磚牆、灰雕彩塑,還能在活字印刷主題小店裡了解漢字魅力、去醫武館體驗中醫骨科治療、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感受粵劇風採。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不僅要有歷史風貌,還應有文化生活。而這,同樣是微改造的應有之義。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廣州永慶坊:老街區湧動新活力
    鄭 楊攝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採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模式,讓西關永慶坊旅遊區煥發新活力。「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不僅推動了非遺在永慶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帶動了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永慶坊正探索通過「跨界」發展,營造全新的街區型藝術體驗,打造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品牌。
  • ...微改造」讓城市層級更豐富更多元——廣州永慶坊:老街區湧動...
    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極具嶺南文化特色,吸引遊客慕名前來。鄭 楊攝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採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模式,讓西關永慶坊旅遊區煥發新活力。「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不僅推動了非遺在永慶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帶動了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永慶坊正探索通過「跨界」發展,營造全新的街區型藝術體驗,打造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品牌。
  • 廣州永慶坊:新與舊的包容共生
    「修舊比建新更花錢。永慶坊的改造成本是每平方米1萬元,而新房建造成本只有一半。項目去年就做到收支平衡,預計回收周期為12.5年。」萬科公司副總經理喻敏鋒認為:「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看似有些矛盾,但只要路子對了,城市既能更有特色也能更有活力。」  市場化運作,注入新活力  永慶坊第一期改造於2016年10月完成。
  • 解密永慶坊「繡花式」舊城改造
    為加快該地段改造的進度,2015年12月,荔灣區將永慶大街地塊選作恩寧路項目的改造試點地段,力圖通過一些體制機制的創新以及改造方法的嘗試,先行先試,探索出一套舊城更新的新路徑。改造「繡花功夫」成就舊城微改造新標杆近年來,隨著社會關注度日益提升,永慶坊成為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更新標杆項目之一,其改造模式和成果在媒體密集報導下浮出水面。據了解,永慶坊探索的是一條「黨委統領、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社會參與」的舊城微改造模式,用「繡花功夫」活化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生。
  • 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開市
    8月22日上午,永慶坊4A景區授牌暨非遺街區開市活動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南方日報訊 (記者/劉丹穎 鄭潔琳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廣州又一文旅重點融合示範項目落地永慶坊。8月22日上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開市、西關永慶坊國家4A級景區掛牌。進駐非遺街區的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開門迎客,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項目匯聚永慶坊。
  • 「特寫」老房子中的商業區:廣州永慶坊的新舊城市改造實驗
    這個叫做永慶坊的四方形街區內,還有許多新興商業與原著居民生活的碰撞。它是廣州探索全新城市更新辦法的首個實驗,民居與商業共存是特色。在這個不到8000平米的四方形街區呆上一小時,能見到被遊客擠滿的街道旁,居民穿著拖鞋不慌不忙地晾衣服。大叔坐在家門口板凳上,和隔壁嘻哈風的手工藝店老闆大聲問候。
  • 永慶坊為什麼這麼火?非遺加文創,廣州把舊城改造玩出了新花樣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城市布局一直在發展中進行著新老更替,從明清兩代的荔灣,到民國及建國初期的越秀,再到三十多年來的天河,城市中軸線也逐漸東移。當年因外貿而繁盛的西關已成為最老的城區,而時尚的的珠江新城則成為喜歡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流連忘返的城市區域。
  • 廣州永慶坊行記:哪個時期的「真實」才是城市真正的「真實」
    但客觀而言,永慶坊基本保持著原有風貌,屬於在繼承上微創新。另外,對於一向包容開放的廣州而言,城市發展經歷了如此多時代更迭,哪個時期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如今的真實站位幾何?也許只有一邊繼承一邊創新才是永慶坊這個廣州首個舊城改造試點項目最該有的樣子——既不大拆大建進行房地產開發,也不一味還原老建築,一廂情願地建成不符合當代人生活所需的懷舊故鄉。
  • 廣州記憶丨永慶坊的華麗變身,恩寧路百年騎樓街下溢出的青春氣息
    永慶坊廣州,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史城區面積20.39平方公裡,列入保護規劃範圍的騎樓街有60條。在恩寧路上有一片街區最近特別「紅」,這裡是傳統與創新的融合,這裡是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
  • 今天,一群藝術家走進永慶坊、十三行,感受「老城市,新活力」
    8日,廣州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特邀此次來穗參展的藝術家和本地藝術家組成採風團,前往廣州粵劇博物館、永慶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等文化地標參觀考察,感受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文化氣質。永慶坊感受「原味」西關風情永慶坊是採風團此行的首站。
  • 廣州永慶坊4A景區開張,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迎客
    廣州又一文旅重點融合示範項目落地永慶坊。8月22日上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開市、西關永慶坊國家4A級景區掛牌。進駐非遺街區的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開門迎客,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項目匯聚永慶坊。
  • 廣州老西關永慶坊的日與夜
    西關老城區恩寧路,永慶坊位於百年歷史的恩寧路,這一帶原是西關老城區,文物古蹟遍布,後進行舊城改造,在保留了老廣州 西關韻味的同時,又注入現代商業藝術。改造後的永慶坊有許多手繪牆和特色文藝店鋪,已成為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非常適合拍照遊玩。
  • 這裡是廣州最美老街永慶坊,簡直靚爆鏡!
    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報告提出,要建設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城鄉環境,加強城中村綜合治理,加大「三舊」改造力度。公眾齊參與,老城換新姿。被稱為「廣州最美騎樓街」的恩寧路改造項目成立廣州舊城更新首個公眾參與平臺,將有限的空間改造與促進產業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傳承歷史文化相結合,探索實現從推動「城市增長」向「城市成長」的跨越式轉變。
  • 豐臺區編制發布停車精細化管理指引——探索老舊小區停車管理新路子
    為加強住宅小區機動車停放精細化管理,規範機動車停放秩序,指導業主、物業及相關單位參照落實,近日,豐臺區發布《豐臺區住宅小區機動車停放精細化管理與安全工作指引》,並將前泥窪社區作為老舊小區停車治理試點,通過頂層法規宣貫落地、典型案例經驗引路,著眼機制模式創新,聚焦停車秩序治理,破解小區內停車難、停車亂問題。
  • 不僅僅有永慶坊!廣州形成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四大模式
    10月25日,一場主題為「聚合力•煥新生」的廣州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沙龍在廣州東山新河浦鳴·稀奇藝術館順利舉行。廣州市國規委介紹,除了永慶坊的成片保護利用模式之外,經過多年探索,廣州逐漸形成了歷史建築共建共享的四種活化利用模式。
  • 永慶坊二期、沙面、西堤改得怎麼樣了?「新面孔」將在本月底與市民...
    今年,永慶坊二期在借鑑永慶坊歷史街區首期微改造的經驗基礎上,以國家歷史建築利用示範區的建設標準進行精心打造;沙面島、西堤等片區成片整治提升改造正在進行。記者了解到,永慶坊二期騎樓段示範段整治,沙面、西堤、上下九的整治提升都將在9月30日完成,以新面貌同市民見面。
  • Vlog視頻丨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今晨開市,帶你搶鮮打卡永慶坊4A景區
    Vlog視頻丨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今晨開市,帶你搶鮮打卡永慶坊4A景區金羊網  作者:劉星彤 穗文廣旅宣  2020-08-22 由今天起,在廣州舊街巷中體驗地道的嶺南非遺文化,又多了個一站式的「新窗口」。
  • 永慶坊升級,非遺文化有新體驗!老廣州的你也未必知道
    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未來廣州文旅部門將進一步提升永慶坊旅遊景區品牌影響力,促進廣州城市旅遊線路產品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並打造以永慶坊旅遊區為焦點的精品旅遊線路,推動文化和旅遊消費升級。而由於這個旅遊區的配套設施成熟,對於遊客來說,探索的最佳方式是步行。全媒體記者在實地踩線中了解到,永慶坊旅遊區內的重點景觀包括了泮塘嶺南水鄉古村、西關大屋、騎樓老街、美食老字號、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以及傳統民俗節慶等各種文化元素。其中,景區遊徑串聯起5處歷史文化街區,包括逢源大街-荔灣湖、昌華大街、恩寧路、多寶路、寶源路,核心區域涵蓋了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荔枝灣。
  • 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原標題: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來到廣州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
  • 拾憶--廣州永慶坊
    然而我愛上廣州,卻僅僅是因為一處特別的地方。廣州,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概是高樓聳立,喧鬧繁華,行人擁擠的地方,到處充斥著商業,無所謂文化,無所謂精神。然而真正的廣州,並不僅僅有你所了解的『塔耀新城』『珠水流光』的景色。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座城,一定要先了解它的過去。如果你想看到廣州城真正的樣子,一定要去到廣州老西關的恩寧路,去到那廣州最美的老字號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