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程小紅(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主編)
永慶坊所處的恩寧路與全國知名的廣州上下九僅隔了短短的一個第十甫路。在過去,雖然它們都是沒有綠化帶、消費味濃的騎樓商業街,但是,百年恩寧路上的騎樓街卻是全廣州市最完整和最悠長的,集合著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它不僅是老廣州的記憶所在,還是民國時期的繁華之所。
01.西關底蘊是永慶坊的文化之根
從一間間斑駁的騎樓走過,看著一家家做著「街坊生意」的小店,路上行人甚少,想像不出當年並行八頂大轎是一種怎樣的無限風光。綠枝從圍牆裡斜跨出牆,貪享正午陽光。思緒還在飄飛,萬沒料想要找尋的永慶坊就躲藏在騎樓與騎樓之間的小巷裡。
與相鄰的騎樓相比,習主席點讚過的永慶坊的牌坊略顯清秀,但是門口的兩隻石獅威嚴肅穆,青磚老牆也在昭顯著它該有的端莊。從鐵藝欄杆的門頭探頭往裡瞧去,懸在半空的油紙傘層層疊疊,色彩斑斕,搖晃著紙傘投影的巷道被長條石磚仔細鋪就,雖才建成兩年半多,兩側的青磚就已有了薄薄苔跡,潮溼中帶著江南水鄉的味道,道旁土豆師傅的店鋪招牌也在簡單中吐露著文藝。
隻身走向的這條道便是永慶大街,入口左是梅沙教育,提供著孩童四點半的學習樂園。入口右是攝影店、服裝店,中間夾著裁縫先生在細細密密扎著針腳。留著空氣劉海的姑娘舉著糖葫蘆坐在店口的竹藤椅上笑靨如花。古樸、幽靜,又不缺時尚的小巷,自當是拍照的好去處。
從學校向左拐去,是永慶一巷,裡面藏著理髮、修理、飲食。雅致的店面里舖陳著各色吃食,紅的綠的,生的熟的,待著遊客歡喜著挑揀。廣東自古就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所以地處西關(今為荔灣區)的永慶坊,也自不落後,按著西關飲食講究的「色、香、味、雅」,家家都陳設優雅、器皿精緻、環境幽美、窗明几淨。悠閒的老居民坐在自家門口看著我四處張望,眼神好奇地上下打量著,我微笑著以示回應,而他卻假裝不經意地瞟向了對面的醫館。
一巷從頭走到尾,不過百來米,而最顯人文歷史的當屬巷尾的李小龍祖居。祖居為三進深的一正兩偏,因長期租賃他人後又年久失修,祖居曾一度荒廢破落。如今成了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改造成展覽館,繼續發揮著它西關大屋的價值功能。
早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讓廣州成為「一口通商」的唯一口岸,造就了廣州城外的西關成為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商業地帶。其中,上西關建成了大片的紡織業工場,下西關修建了眾多富商豪紳以及社會名流的高檔住宅。在這堆滿金山銀山的西關片區內不僅出現了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十三行、集聚了歐洲各國風情建築高達150多座的沙面,還出現了富商豪宅西關大屋和追求時尚端莊優雅的西關小姐。
西關大屋作為彰顯身份和實力的象徵,其設計屋簷高,進深大,材料精細,工藝精美,石腳青磚石門洞、腳門趟攏大木門。清末年間至民國初年,是西關大屋建築規模和數量最為鼎盛時期,據史料記載,其總共多達 800餘座。而現如今最能體現西關曾有過輝煌建築歷史的就是中山七路的陳家祠,其雕梁畫棟,大氣恢弘,擁有著豐富的石刻石雕,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而仿照西關大屋所簡化而成的竹筒屋便是普通居民的居所。永慶坊最重要的商業建築——萬科雲,就是由兩排背靠背的竹筒屋打通中間內部牆體,使用玻璃結構間隔才形成如今寬敞明亮的辦公空間。
走走停停,不由感慨:短短一條永慶一巷,承載發揚的卻是幾百年的社會生活文化史。
02.在繼承上創新是永慶坊的微觀之度
從一巷返回永慶大街,往前幾步,左手邊便是萬科雲的入口。其建築本身是此片區中最為歷史悠久的清末建築,在清理恢復舊磚牆的質感之後,置入了全新的鋼結構體系,形成了現在的模樣,裡面承載著商業辦公、創客空間和創新作坊等功能。
隨著人群嬉笑聲繼續往前就來到了社區公共空間——大階梯。在大階梯,常年聚集有各種活動演出。據統計,僅2016年下半年就舉辦了近60多次各種主題的文化活動,平均每月6次,給老城注入了不少活力,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老城邊緣化的局面。
大階梯的左手邊是玻璃幕牆的網紅咖啡店,就是在這裡,習主席與它的咖啡師親切交流,噓寒問暖。興奮激動的人兒直言萬幸,感慨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的驚喜,自我激勵著一定會為心中的夢想奮發圖強,追求不止。
右手邊兩層紅磚建造的民國大屋,原本是民居,現已改成展覽場所,內容多為公益傳宣。其旁邊是利用廢舊瓦片砌成的瓦牆花園,地方不大,卻有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安放著居民與遊客的駐足小憩,任由感受社區曾經的過往。
坐在階梯細瞅對面萬科雲的側牆,石基灰磚,六個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窗欞被幾條電線有序的分成上下兩組,屋頂邊沿繪著嶺南特有的黑白紋路,磚牆最左處還鑲嵌著瓷製鯉魚,躍然牆上,活靈活現。停著小鳥的電線、手繪的裝飾、木框的窗欞,這大抵就是最本質的傳統歷史街區了吧。
對於永慶坊的改造提案,其實早在2006年就已開始,但在政府、房產商、居民的「拆遷拉鋸戰」和「文化保衛戰」中,來來回回曆經了十年之久,直到萬科中標永慶片區微改造修繕和活化利用項目之後,才正式在此地開始「政府主導、企業承辦、民眾參與」模式的實際落地,並遵循著「保留原有街坊肌理、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街區進行「修補」。
雖然也有人指出,由微改造而增設了具有展覽功能的凸窗,改變了傳統建築的外牆立面等,引發了地方真實性降低、生活空間商業化等問題。但客觀而言,永慶坊基本保持著原有風貌,屬於在繼承上微創新。另外,對於一向包容開放的廣州而言,城市發展經歷了如此多時代更迭,哪個時期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如今的真實站位幾何?也許只有一邊繼承一邊創新才是永慶坊這個廣州首個舊城改造試點項目最該有的樣子——既不大拆大建進行房地產開發,也不一味還原老建築,一廂情願地建成不符合當代人生活所需的懷舊故鄉。
如今,我國的城市建設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城市更新在局部地區已經進入「新常態」,從土地擴張走向土地價值深耕是對運營有限土地提出的新要求。永慶坊在整個修繕過程中,對於每棟建築都做了量身定製的修繕和更改方案,基本做到尊重歷史、傳承文脈、充分挖掘和保護了西關文化,所以永慶坊的微改造連同上海田子坊和愚園路一齊對我國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的微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和範本。
順著萬科雲往裡,就是永慶二巷。一如一巷一般古樸,清幽。店鋪前的盆栽植物,不論冬夏的該紅就紅,該綠就綠,鮮豔舒展。門口布滿青苔的老缸和裝扮著的青藤小花的門廊,都成了遊客拍照的流連之處。旁邊泊寓的斜對面是鑾興堂,其前身為八和會館德和堂,專供粵劇五軍虎和大武家住宿之用。自從1946年,成立於光緒十五年(1898)的粵劇藝人行會——八和會館搬遷至恩寧路,不少粵劇藝人便開始在恩寧路落腳,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作為「粵劇四大名醜」亦如此,使得恩寧路被稱為「粵劇之街」,其下粵劇藝人如今早已遍布全球各地,而恩寧路上的八和會館依舊是他們的根,是他們最神聖的殿堂。
不巧,在永慶大街的最末端,就坐落著粵劇藝術博物館,在這座仿古建築群內不僅有展覽、教育、研究,在剛到之時,鎏金的廊簷襯著四根大黑柱的水上戲臺,還正上演著情意綿綿的男歡女愛,引來粵劇愛好者跟著唱腔搖動著食指。
折身返回永慶大街,不免心生感慨,恩寧路永慶坊這一豎兩橫的小小天地裡,竟能如此開放、包容,創客、遊客和當地12戶居民這般和睦相處,共同描繪著廣州傳統街坊生活的場景,美好安詳。但這半舊半新的建築卻不時提醒著人們,過去的就真的過去了,新生的還會源源不斷繼續到來。
參考文獻:
[1]朱志遠,宋剛.「微改造」落地之時:恩寧路永慶片區改造設計回顧.城市更新,2017年11月.
[2]阮桂城.淺談西關文化.嶺南文史,2003年第2期.
[3]李燕.廣州西關地區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特色.文史博覽,2013年10月.
[4]譚俊傑,常江,謝滌湘.廣州市恩寧路永慶坊微改造探索.規劃師,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