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永慶坊行記:哪個時期的「真實」才是城市真正的「真實」

2020-12-17 鄉愁裡的中國

文丨程小紅(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主編)

永慶坊所處的恩寧路與全國知名的廣州上下九僅隔了短短的一個第十甫路。在過去,雖然它們都是沒有綠化帶、消費味濃的騎樓商業街,但是,百年恩寧路上的騎樓街卻是全廣州市最完整和最悠長的,集合著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它不僅是老廣州的記憶所在,還是民國時期的繁華之所。

01.西關底蘊是永慶坊的文化之根

從一間間斑駁的騎樓走過,看著一家家做著「街坊生意」的小店,路上行人甚少,想像不出當年並行八頂大轎是一種怎樣的無限風光。綠枝從圍牆裡斜跨出牆,貪享正午陽光。思緒還在飄飛,萬沒料想要找尋的永慶坊就躲藏在騎樓與騎樓之間的小巷裡。

與相鄰的騎樓相比,習主席點讚過的永慶坊的牌坊略顯清秀,但是門口的兩隻石獅威嚴肅穆,青磚老牆也在昭顯著它該有的端莊。從鐵藝欄杆的門頭探頭往裡瞧去,懸在半空的油紙傘層層疊疊,色彩斑斕,搖晃著紙傘投影的巷道被長條石磚仔細鋪就,雖才建成兩年半多,兩側的青磚就已有了薄薄苔跡,潮溼中帶著江南水鄉的味道,道旁土豆師傅的店鋪招牌也在簡單中吐露著文藝。

隻身走向的這條道便是永慶大街,入口左是梅沙教育,提供著孩童四點半的學習樂園。入口右是攝影店、服裝店,中間夾著裁縫先生在細細密密扎著針腳。留著空氣劉海的姑娘舉著糖葫蘆坐在店口的竹藤椅上笑靨如花。古樸、幽靜,又不缺時尚的小巷,自當是拍照的好去處。

從學校向左拐去,是永慶一巷,裡面藏著理髮、修理、飲食。雅致的店面里舖陳著各色吃食,紅的綠的,生的熟的,待著遊客歡喜著挑揀。廣東自古就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所以地處西關(今為荔灣區)的永慶坊,也自不落後,按著西關飲食講究的「色、香、味、雅」,家家都陳設優雅、器皿精緻、環境幽美、窗明几淨。悠閒的老居民坐在自家門口看著我四處張望,眼神好奇地上下打量著,我微笑著以示回應,而他卻假裝不經意地瞟向了對面的醫館。

一巷從頭走到尾,不過百來米,而最顯人文歷史的當屬巷尾的李小龍祖居。祖居為三進深的一正兩偏,因長期租賃他人後又年久失修,祖居曾一度荒廢破落。如今成了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改造成展覽館,繼續發揮著它西關大屋的價值功能。

早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讓廣州成為「一口通商」的唯一口岸,造就了廣州城外的西關成為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商業地帶。其中,上西關建成了大片的紡織業工場,下西關修建了眾多富商豪紳以及社會名流的高檔住宅。在這堆滿金山銀山的西關片區內不僅出現了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十三行、集聚了歐洲各國風情建築高達150多座的沙面,還出現了富商豪宅西關大屋和追求時尚端莊優雅的西關小姐。

西關大屋作為彰顯身份和實力的象徵,其設計屋簷高,進深大,材料精細,工藝精美,石腳青磚石門洞、腳門趟攏大木門。清末年間至民國初年,是西關大屋建築規模和數量最為鼎盛時期,據史料記載,其總共多達 800餘座。而現如今最能體現西關曾有過輝煌建築歷史的就是中山七路的陳家祠,其雕梁畫棟,大氣恢弘,擁有著豐富的石刻石雕,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而仿照西關大屋所簡化而成的竹筒屋便是普通居民的居所。永慶坊最重要的商業建築——萬科雲,就是由兩排背靠背的竹筒屋打通中間內部牆體,使用玻璃結構間隔才形成如今寬敞明亮的辦公空間。

走走停停,不由感慨:短短一條永慶一巷,承載發揚的卻是幾百年的社會生活文化史。

02.在繼承上創新是永慶坊的微觀之度

從一巷返回永慶大街,往前幾步,左手邊便是萬科雲的入口。其建築本身是此片區中最為歷史悠久的清末建築,在清理恢復舊磚牆的質感之後,置入了全新的鋼結構體系,形成了現在的模樣,裡面承載著商業辦公、創客空間和創新作坊等功能。

隨著人群嬉笑聲繼續往前就來到了社區公共空間——大階梯。在大階梯,常年聚集有各種活動演出。據統計,僅2016年下半年就舉辦了近60多次各種主題的文化活動,平均每月6次,給老城注入了不少活力,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老城邊緣化的局面。

大階梯的左手邊是玻璃幕牆的網紅咖啡店,就是在這裡,習主席與它的咖啡師親切交流,噓寒問暖。興奮激動的人兒直言萬幸,感慨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的驚喜,自我激勵著一定會為心中的夢想奮發圖強,追求不止。

右手邊兩層紅磚建造的民國大屋,原本是民居,現已改成展覽場所,內容多為公益傳宣。其旁邊是利用廢舊瓦片砌成的瓦牆花園,地方不大,卻有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安放著居民與遊客的駐足小憩,任由感受社區曾經的過往。

坐在階梯細瞅對面萬科雲的側牆,石基灰磚,六個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窗欞被幾條電線有序的分成上下兩組,屋頂邊沿繪著嶺南特有的黑白紋路,磚牆最左處還鑲嵌著瓷製鯉魚,躍然牆上,活靈活現。停著小鳥的電線、手繪的裝飾、木框的窗欞,這大抵就是最本質的傳統歷史街區了吧。

對於永慶坊的改造提案,其實早在2006年就已開始,但在政府、房產商、居民的「拆遷拉鋸戰」和「文化保衛戰」中,來來回回曆經了十年之久,直到萬科中標永慶片區微改造修繕和活化利用項目之後,才正式在此地開始「政府主導、企業承辦、民眾參與」模式的實際落地,並遵循著「保留原有街坊肌理、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街區進行「修補」。

雖然也有人指出,由微改造而增設了具有展覽功能的凸窗,改變了傳統建築的外牆立面等,引發了地方真實性降低、生活空間商業化等問題。但客觀而言,永慶坊基本保持著原有風貌,屬於在繼承上微創新。另外,對於一向包容開放的廣州而言,城市發展經歷了如此多時代更迭,哪個時期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如今的真實站位幾何?也許只有一邊繼承一邊創新才是永慶坊這個廣州首個舊城改造試點項目最該有的樣子——既不大拆大建進行房地產開發,也不一味還原老建築,一廂情願地建成不符合當代人生活所需的懷舊故鄉。

如今,我國的城市建設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城市更新在局部地區已經進入「新常態」,從土地擴張走向土地價值深耕是對運營有限土地提出的新要求。永慶坊在整個修繕過程中,對於每棟建築都做了量身定製的修繕和更改方案,基本做到尊重歷史、傳承文脈、充分挖掘和保護了西關文化,所以永慶坊的微改造連同上海田子坊和愚園路一齊對我國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的微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和範本。

順著萬科雲往裡,就是永慶二巷。一如一巷一般古樸,清幽。店鋪前的盆栽植物,不論冬夏的該紅就紅,該綠就綠,鮮豔舒展。門口布滿青苔的老缸和裝扮著的青藤小花的門廊,都成了遊客拍照的流連之處。旁邊泊寓的斜對面是鑾興堂,其前身為八和會館德和堂,專供粵劇五軍虎和大武家住宿之用。自從1946年,成立於光緒十五年(1898)的粵劇藝人行會——八和會館搬遷至恩寧路,不少粵劇藝人便開始在恩寧路落腳,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作為「粵劇四大名醜」亦如此,使得恩寧路被稱為「粵劇之街」,其下粵劇藝人如今早已遍布全球各地,而恩寧路上的八和會館依舊是他們的根,是他們最神聖的殿堂。

不巧,在永慶大街的最末端,就坐落著粵劇藝術博物館,在這座仿古建築群內不僅有展覽、教育、研究,在剛到之時,鎏金的廊簷襯著四根大黑柱的水上戲臺,還正上演著情意綿綿的男歡女愛,引來粵劇愛好者跟著唱腔搖動著食指。

折身返回永慶大街,不免心生感慨,恩寧路永慶坊這一豎兩橫的小小天地裡,竟能如此開放、包容,創客、遊客和當地12戶居民這般和睦相處,共同描繪著廣州傳統街坊生活的場景,美好安詳。但這半舊半新的建築卻不時提醒著人們,過去的就真的過去了,新生的還會源源不斷繼續到來。

參考文獻:

[1]朱志遠,宋剛.「微改造」落地之時:恩寧路永慶片區改造設計回顧.城市更新,2017年11月.

[2]阮桂城.淺談西關文化.嶺南文史,2003年第2期.

[3]李燕.廣州西關地區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特色.文史博覽,2013年10月.

[4]譚俊傑,常江,謝滌湘.廣州市恩寧路永慶坊微改造探索.規劃師,2018年第8期.

相關焦點

  • 廣州拍照,網紅老街永慶坊
    永慶坊位於老廣州的核心地帶,恩寧路。傳統和現代碰撞、歷史與現實交織,是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 永慶坊距離廣州十三行舊址僅2.5公裡,這裡匯聚了西關風情、騎樓建築、嶺南曲藝,是最具嶺南文化風味的地方之一。
  • 拾憶--廣州永慶坊
    然而我愛上廣州,卻僅僅是因為一處特別的地方。廣州,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概是高樓聳立,喧鬧繁華,行人擁擠的地方,到處充斥著商業,無所謂文化,無所謂精神。然而真正的廣州,並不僅僅有你所了解的『塔耀新城』『珠水流光』的景色。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座城,一定要先了解它的過去。如果你想看到廣州城真正的樣子,一定要去到廣州老西關的恩寧路,去到那廣州最美的老字號一條街。
  • 廣州老西關永慶坊的日與夜
    西關老城區恩寧路,永慶坊位於百年歷史的恩寧路,這一帶原是西關老城區,文物古蹟遍布,後進行舊城改造,在保留了老廣州 西關韻味的同時,又注入現代商業藝術。改造後的永慶坊有許多手繪牆和特色文藝店鋪,已成為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非常適合拍照遊玩。
  • 「特寫」老房子中的商業區:廣州永慶坊的新舊城市改造實驗
    採用微改造的方式,很顯然,豎梁社想要最大可能地保留廣州老城的城市記憶。永慶坊所在的恩寧路處在廣州西關老城的核心地帶。西關,是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率先開埠的十三行就在這裡。這裡擁有廣州最完整的騎樓街,最早接受中西合璧教育的西關小姐,粵劇藝人的行會八和會館、牌坊、竹筒屋,還有隱藏在巷口,聞得香味和人聲的雞煲店。但隨著城市擴張,城市中心向新城轉移,西關裡富貴人家的大房在歲月下成為危房,恩寧路逐漸落敗。2007年,恩寧路納入舊城改造計劃。
  • 這裡是廣州最美老街永慶坊,簡直靚爆鏡!
    —這裡是永慶坊。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 攝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恩寧路「永慶大街」在微改造後變身「永慶坊」,這是一次不動聲色卻徹底的轉身。:「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共同締造委員會辦公室,可以讓居民在這裡很輕鬆地聊天喝茶,共同品讀舊時城市記憶,建設成一處本地居民可以駐足交流的場所,而不是呆板嚴肅地圍在一起開會,這樣很多想法、訴求才能真實表達。」
  • 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原標題: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來到廣州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
  • 廣州永慶坊:新與舊的包容共生
    「微改造」,大變身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享受悠閒時光:廣州永慶坊遊玩攻略
    談到廣州的歷史文化,西關則成為當中較為閃亮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食在廣州,味在西關」「西關小姐」「西關大屋」......這些以「西關」命名的事物,銘刻著老廣州的文化基因。 要領略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體驗一番西關風情,那地處廣州荔灣區恩寧路的永慶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下面,驛道君就帶大家一起領略永慶坊的西關風情!
  • 廣州永慶坊:老街區湧動新活力
    西關永慶坊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永慶坊建築一度年久失修。經過兩年改造修繕,永慶坊在「老城出新」上交出了一份新答卷。還原「老廣」記憶荔灣區委書記陳小華告訴記者:「我們更加注重文明傳承和文化延續,下『繡花』功夫,『微改造』精雕細琢老建築、老街區。」
  • 今天,一群藝術家走進永慶坊、十三行,感受「老城市,新活力」
    8日,廣州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特邀此次來穗參展的藝術家和本地藝術家組成採風團,前往廣州粵劇博物館、永慶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等文化地標參觀考察,感受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文化氣質。永慶坊感受「原味」西關風情永慶坊是採風團此行的首站。
  • 感受廣州新活力!全國美展參展藝術家走進永慶坊、十三行
    9月8日,展區承辦方組織前來廣州參加展覽開幕式的各地部分藝術家,走進位於廣州恩寧路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以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等地採風,感受「老城市新活力」的文化氣質。在永慶坊,採風團沿著底蘊深厚的麻石街,走進青磚民居和創客工作室等,實地感受廣府建築的古色古香、濃鬱的嶺南風情和城市變遷的歷史記憶。期間,採風團還參觀了位於永慶二巷的廣東鑾輿堂,近距離接觸趟櫳門、雕花彩塑,再次現場體驗粵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 ...微改造」讓城市層級更豐富更多元——廣州永慶坊:老街區湧動...
    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極具嶺南文化特色,吸引遊客慕名前來。西關永慶坊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永慶坊建築一度年久失修。經過兩年改造修繕,永慶坊在「老城出新」上交出了一份新答卷。還原「老廣」記憶荔灣區委書記陳小華告訴記者:「我們更加注重文明傳承和文化延續,下『繡花』功夫,『微改造』精雕細琢老建築、老街區。」
  • 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子:廣州永慶坊 今天更青春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南方特稿|永慶坊竟當街晾衣服,真實了解舊改快車道上的「繡花」功夫
    劉偉倫攝  也是在當年,廣州作為唯一的一線城市納入了全國的老舊小區試點,即將推進一百多個老舊小區的微改造。小劉說,知道這個消息後,胸口壓著的一塊石頭才下了地。  在廣州老城區,隨便登一座摩天大樓,推開窗戶往外看,除了可以將南國商都的美景盡收眼底,還有另一種特殊的「風景」讓人印象深刻:一片片藏汙納垢的城中村和老舊街區。
  • 動動手指,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LOGO由你定!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近期,廣州市荔灣區正在創建西關永慶坊旅遊區4A景區(包括荔枝灣湧,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為豐富景區內涵、擴大景區影響、增強景區吸引力,徵集了20個展現該景區人文風情的景區標識LOGO。
  • 廣州文創地標永慶坊和最美騎樓街恩寧路究竟有什麼好玩?
    文創地標永慶坊永慶坊是廣州文創精華的聚集地,各色有意思的小店齊聚,比如這些造型可愛又奇特的招財貓。永慶坊裡還有一個小小的展廳,介紹著西關與恩寧路的歷史與人文,西關五寶「三彩一雕一繡「的匠人之心,西關大屋獨有的麻石路、趟櫳門、滿洲窗、灰塑、硬山頂等五大建築特色,讓人更了解西關,也更理解廣州的過去與現在。
  • 重溫「老廣州」過年習俗! 新春來永慶坊「行花渡頭」
    金羊網訊 記者李煥坤、實習生張藝璇、通訊員荔宣報導:遊船河,逛花街,睇花燈,買年貨,賞歌舞……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祈願新年,花慶嶺南」新春系列活動最近正式啟動,1月1日—24日的周末及節假日,水上花市、濱河市集分別在永慶碼頭和吉祥廣場舉辦。
  • 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開市
    8月22日上午,永慶坊4A景區授牌暨非遺街區開市活動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南方日報訊 (記者/劉丹穎 鄭潔琳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廣州又一文旅重點融合示範項目落地永慶坊。8月22日上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開市、西關永慶坊國家4A級景區掛牌。進駐非遺街區的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開門迎客,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項目匯聚永慶坊。
  • 記者親測最新國家4A景區,永慶坊要打造「最廣州」城市名片
    &nbsp&nbsp&nbsp&nbsp南都訊 記者趙安然 實習生鄒美含 今年8月22日,廣州市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成功掛牌,成為國家4A級景區,廣州非遺文化街區同日開市。永慶坊是廣州首個代表「老城市新活力」的4A級景區,日前,記者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深入體驗了永慶坊非遺街區的魅力。
  • 周末的永慶坊遊人如織
    2020年11月15日,荔灣區永慶坊,不少市民、遊客趁著周末假期前來逛街遊玩,使這裡的人氣大增。這個曾經的西關老街區,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總體要求,秉承「修舊如舊,新舊融合」的微改造理念,被注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形態。如今的永慶坊已是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國新時期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