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的這首《春望》寫出了戰火紛繁造成離亂,身處戰爭中百姓的苦楚。
他們有家不能回,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只能像浮萍一般在四處遊蕩。如今我們的國家安定祥和,不過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人承受著戰亂的痛苦。
一、為求安定離家園,擾亂他鄉難以安
這份和平來之不易,是那些先輩們用青春與熱血為後人鋪就的。我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享受著這用生命建設而成的"伊甸園"。
然而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沒有這般幸運,他們的祖國或者因為獨裁或者因為專政,又或者是有外國勢力的幹涉,因此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枯萎在了原本鱗次櫛比卻淪為一片廢墟,斷壁殘垣的高樓大廈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缺衣少食,停水停電,根本無法滿足的基本的生存條件。每個夜裡炮火聲都會響起還時刻伴隨著死亡的危機。俗話說槍彈無言,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的房子就會變成一堆殘存的瓦礫,熟悉熱絡的家人朋友隨時都可能變成一具冷冰冰的屍體。
那麼這個時候離開熟悉的土地,九死一生的前往他國避難,就成了無可奈何的選擇。而如今難民輸出最多的國家,莫過於敘利亞。
這裡是美俄兩國的博弈地,也是政府武裝與反政府武裝的角鬥場,同時還交雜著庫德地方武裝以及土耳其和恐怖組織等多股勢力,若不選擇離開,等待敘利亞百姓的就只剩下死亡。
"如果地球上存在著天堂,那大馬士革一定是其中之一",這座曾經的人間天堂現在毫不誇張的說,就是充滿罪惡與恐怖的修羅地獄。大批的敘利亞平民自九年前開始,就不得不踏上前途未卜的逃難之旅,這一路上九死一生,但既然選擇了離開就只能選擇風雨兼程。
七年前那張小男孩死在沙灘上的照片在網絡上引發轟動,也激起了西方國家的憐憫之心,讓他們原本嚴苛的移民政策也開始變得愈發鬆弛。這個小男孩本來要隨著家人一同前往加拿大,投奔在那裡定居的親戚,奈何當局選擇了拒絕他們的籤證。
於是這一家人只能偷渡到歐洲,原本只能乘坐七個人的小船卻硬生生的擠進了十七人。它飄曳在大西洋的浪花中,被無情的拍打著。最終,全船只有五人倖免於難。而這個三歲紅衣男孩的哥哥與母親,和他一同前往了天國。只剩下了他孤苦無依的父親,苟活於人世之間。
像歐洲的法國、英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還有北美的加拿大,都開始不斷的接收難民。即使有人是偷渡過去的,政府也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然,他們選擇接納難民之時,也必須承受這份痛苦。
像希臘還有義大利,這是難民的始發站,它們早就已經不堪重負。而法國也因為接收了幾十萬難民,而無法好生安頓他們,導致其成了犯罪率居高不下的源泉。如今的香榭麗舍大街不復往日的雍容華貴,映入眼帘的是髒亂差,撲鼻而來的是陣陣腥臊。
而德國接納的難民人數最多為六十萬,每天他們都需要吃喝,這給近年來本就不景氣的德國經濟以迎頭痛擊。同時素以富庶著稱的北歐瑞典以及丹麥等國,也爆發了難民衝突。
二、前車之鑑,屢次涉險
不論是希臘、義大利,或者是法國、德國、丹麥以及瑞典,它們的經濟都算得上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是土地面積都十分的狹小,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難民。那麼,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為何中國不收留難民呢?是因為沒有同情心嗎?
並不是的,中國人講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著這種胸懷寬廣的博愛之心。然而不接納難民,並不是冷血,而是因為曾經的歷史教訓太慘痛,有過許多的慘痛教訓。當年霍去病萬裡覓封侯,封狼居胥,將匈奴打的四分五裂,四散奔逃。
南匈奴還生活在與漠南地區,不過已大傷元氣,遲遲沒有恢復過來。而東漢末年,為了引進廉價勞動力,讓這些在草原上無以為繼的匈奴人進入中原謀生。他們在漢朝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漸漸的枝繁葉茂。除了匈奴人以外,還有東胡的許多部落都在此時湧入中原,而這就是著名的"胡人內遷"。
這一遷,遷出了漢人前所未有的危機。本來這些胡人在天寒地凍的家鄉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好不容易有了個容身之地,但他們總想著反客為主。這才有了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才有了衣冠南渡。
司馬家的人倒是跑到了南方避難,可中原的百姓則進入了"五胡亂華"的煉獄。在這之後,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與南方政權長期對立的南北朝。一時之間,漢人差點亡了族。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這首《長恨歌》寫的就是安史之亂中發生的故事。而安史之亂的主導者安祿山,就是突厥人。
當年唐朝打敗了突厥,在北方為其設置了收容所,不過有許多突厥人跑了出來,而安祿山的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又糾集了一眾胡人,開始了對大唐王朝的屠戮。安祿山此人非常殘暴,不論是對平民百姓還是對自己的家人,都毫無情面可言。
像杜甫的《三吏》、《三別》,都是在安史之亂中所作,從中可以透出當年安史之亂對中原百姓的影響。
第三次則發生在明朝,彼時通古斯部落生活在黑龍江流域。而那裡天寒地凍當時並不是特別適合生存,因此明朝就允許部分人從黑龍江遷到遼東來。來到這裡的人稱之為"熟女真",而留在故土的則成了"生女真"。不論"生熟",他們都有著極強的戰鬥力。
而熟女真中有一個部落名作建州女真,這裡出現了一位改變了民族命運的人物他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憑藉十三副遺甲起兵先是統一了女真各部,又建立了後金,還打的朝鮮毫無招架之力。
最終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帶著順治皇帝揮師入京,開始了對中國幾百年的統治。可見每次中國大規模的招收難民,都會對自己形成"反噬",很可能帶來亡國滅種的危機。
三、有心無力,難以接濟
除了歷史經驗帶來的教訓以外,中國還有什麼原因不接收難民呢?
首先,可以說是距離所致。中國與中東相距甚遠,如果中國派出艦船或者飛機前去接納他們,費時費力而且當地特別混亂,容易造成各種衝突。
若是讓他們自行前往中國,這一路上要跨越重重大海的阻隔,難民們沒有錢也沒有護照,其他國家會不會允許其過境,或者能不能順利的抵達中國很是難說。
而且,這麼一來很容易偷雞不成蝕把米。倘若難民們死在了到中國的途中,那麼國際社會肯定會指責中國不作為如何如何。倒不如乾脆不接收,一勞永逸。
其次,就是經濟結構問題。中國現在是製造業大國,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因此,只能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來吸引外資。本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就低,如果再讓難民前來,那麼就會擠佔中國人自己的市場。
這些難民自幼接受的理念不一樣,不和中國人一般踏實肯幹。他們定不會願意到工廠做工,幹著比歐洲累的工作,拿著比歐洲微薄的薪資。
若是讓中國學著歐洲給難民們每月發300歐元的補助,這有些不合實際。歐洲都是些發達國家,這些錢雖然很多但對它們而言九牛一毛。可中國不一樣,還有十幾億人口要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實現徹底的脫貧致富。如果國家把這些錢都拿來救濟難民,那國民必定會怨聲載道。
再者,傳統文化不同。雖然歐洲與中東的文化也不一樣,但歐洲相對包容開放一些,同時大多數難民都會英語。若是他們來到中國,就單說漢語漢字都夠他們學很長時間的。
既然連最基本的交流都成問題,那麼相處中難民會出現磕磕碰碰。而且,難民們大都有些心理問題,而且也沒有公民身份,所以有不少藐視法律為所欲為之人。這會對中國好不容易維持的治安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與其說中國歷史的教訓讓我們不敢接收難民,倒不如說歐洲現在正在經歷的就是最好的證明。難民們雖然可憐,但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劣根性。他們在自己的國家曾經長期遭受壓迫與戰火的洗禮,到了友好的國度自然會放飛自我。你認為我國該接收難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