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北京的胡同分個類,我想大概可以分成普通胡同、213胡同、文藝胡同和楊梅竹斜街四大類。
普通胡同是現在二環裡老百姓還在住著的地方,沒什麼能拿出手的景點,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百姓還住在大雜院裡,可能幾代人擠著一間半平房,上廁所洗澡都成問題,即使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聽了名都不知道它到底在哪兒。
213胡同真的就是名聲在外的胡同商業街,大概以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為代表吧。早沒有了胡同生活的煙火氣,充斥著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全球各國的風味小吃。
在這兒你能一邊喝著老北京酸奶一邊嚼著長沙大香腸,再配上西班牙油條"吉事果"和榴槤蛋糕。如果拋開你腳下踩的青磚和路邊的小平房,你可以暢想自己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小吃一條街。
套用網友的話叫"去今天的南鑼鼓巷找京味兒,堪比去民國的八大胡同找真愛。"
文藝胡同一派的掌門可能是五道營。作為南鑼鼓巷的分號,從整體開發開始就被吹成了文藝青年聚集地。
拋開文藝到底是什麼這個深沉的概念不說,光從字面理解至少要有文化有藝術吧。
論文化底蘊,五道營以前真就只是個兵營,沒什麼可說的。論藝術,這兒也已經被所謂的網紅咖啡館和某red書上來打卡拍照的小網紅佔領。文藝範兒真不是歲月靜好的一杯咖啡一張美照和一個個裝修精緻的門帘能解決的問題。
上周六我去號稱"北京最美胡同"的楊梅竹斜街逛了一圈,發現這兒簡直就是北京胡同界裡的一股清流。
其實特別煩這個最美,那個必去之類的定語,這種事兒真就是因人而異的純主觀評判,我只能說是股清流。
我始終認為,胡同如果沒有了煙火氣,就變成了商業街。但光有煙火氣沒有地兒讓我能坐下來歇會兒喝杯咖啡又少了點愜意,沒小店逛當然也不行,一直在別人家大門前溜達,伸頭張望,不用別人,我都會覺得自己有點圖謀不軌。
楊梅竹斜街這條僅僅500米長的小街,留下了老居民,留住了煙火氣,有初冬一杯溫暖的咖啡,有特色小店打發無聊,更有從民國沉澱到現在的文化底蘊,這個勁兒就拿的挺好,讓人舒服。
即使周末也沒多少人
相傳以前這兒住著一個姓楊的媒婆,由於業務能力特別強,說到必成,憑著一手保媒拉縴的絕活從這條街上一個人名兒混成了這條街的一個名人,強大到這條胡同都改名叫了"楊媒斜街"。
後來為了好聽改了個風雅的名字,成了"楊梅竹斜街",其實北京很多胡同以前的名字都不太好聽,現在的南北禮士路可不是什麼有禮貌人士出沒的地方,那以前叫驢市路,是給人租驢的。留學胡同不都是留學生,那兒以前叫牛血胡同。
比起五道營的牽強附會,楊梅竹斜街的文藝範兒可是從民國時候就開始了。魯迅在胡同口的泰豐樓擺過宴會,沈從文在這兒寫出了《邊城》,蔡鍔和小鳳仙在這兒相識,更厲害的是在民國時候這條街上匯聚了7家書局,這兒才是文藝青年們的朝聖之地。
別看這小樓現在破破爛爛,它可曾經是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足鼎立的世界書局
在這條街上你能看到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大爺,坐在棋牌室門口聊著家長裡短的大媽,身邊還擺設新買的冬儲大白菜,胡同裡的孩子在用隨便搭的鐵絲做成的籃球筐打球。
胡同畢竟是一種居住形式,留住了老居民的胡同才有生命力,才能讓胡同依然充滿原本該有的煙火氣。
沒有遍地人頭、擴音器撕心裂肺的叫賣和花裡胡哨的招牌,也沒有在全國各個特色小街上都買到的某寶貨。
北京大爺的雜貨店、老外開的畫店,設計師的小作坊,以前的青樓改成的旅館和老書局變身的現代書店倒是有那麼幾家。
你能在這兒找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家,能坐在曾經煙花之地的青雲閣對面慢慢喝上一杯咖啡,體會一下北京胡同那種慵懶、包容、市井的勁兒。
哦還有,甚至連漢庭酒店都因地制宜變得文藝起來了呢!
漢庭酒店外牆都裝上了象形文字的對比
那些值得你駐足的小店
小小的一間書店,卻包羅萬象。沒有俗爛的"成功學大作"也沒有做飯、育兒工具書,這裡的書從日本昭和時代的畫冊、浮世繪畫冊、自己出版的古籍、手裝書到老闆收藏的雕版,在這兒或許你能找到點不一樣的讀物。
據說是一位經常和首博合作的老藝術家經營的。用碎瓷片做成首飾、冰箱貼、眼鏡之類的各種玩意兒。更厲害的是這些都是真正的古董碎片拼成的,每一個瓷片都要經過政府認證才能在這裡銷售,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兔兒爺可是老北京正兒八經的傳統,每逢中秋一定要請上一對兒回家。要想買正統的老北京兔兒爺來這家準備沒錯,人家正兒八經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忠強開的。
老闆是一個在北京住了10多年的丹麥人,中文名叫"吳三桂"。這家小店都是老北京的地圖、照片和用這些做成的抱枕、圖章、明信片。店裡甚至連店員都沒有隻有一個收款二維碼。老闆的理念是希望這兒成為一個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博物館。
曾經我也是個寶麗來愛好者,當然也喜歡各種LOMO相機,但後來寶麗來膠片太貴了,LOMO老得去洗照片實在太麻煩了,最終還是投入了數碼的懷抱,去的時候這家店沒開門。
這家咖啡的位置不要太好,一樓落地窗對面就是整條街上大名鼎鼎的青雲閣後門。咖啡味道純正,吃食也很到位,我點了一份雞肉帕尼尼,外脆裡嫩醬料充足,一掃而光。
上到二樓露臺你可以隨便調個靠邊的座位,從高處俯瞰著這條文藝了百年的老街。在傳統中帶著點現代,整潔乾淨,生活便捷,但絲毫不少北京胡同的煙火氣,這大概就是新北京胡同生活該有的樣子吧。
青雲閣現在看上去破破爛爛的,在民國的時候可是北京四大商場之首,撞球在北京首次亮相就是在這兒。魯迅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這兒尋歡作樂。
說真的,別一提老北京胡同文化就是喝豆汁兒吃爆肚兒,提籠架鳥,大瓦盆裡養金魚。
楊梅竹斜街就是在新北京裡讓你能看到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同時給你一杯咖啡,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讓你眼前一亮,或者陷入沉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明說明話哦
看完記得評個論或者給個贊噢,讓我知道你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