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北京最美胡同的楊梅竹斜街,到底美在哪?

2020-11-22 明說明話

如果要把北京的胡同分個類,我想大概可以分成普通胡同、213胡同、文藝胡同和楊梅竹斜街四大類。

普通胡同是現在二環裡老百姓還在住著的地方,沒什麼能拿出手的景點,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百姓還住在大雜院裡,可能幾代人擠著一間半平房,上廁所洗澡都成問題,即使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聽了名都不知道它到底在哪兒。

213胡同真的就是名聲在外的胡同商業街,大概以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為代表吧。早沒有了胡同生活的煙火氣,充斥著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全球各國的風味小吃。

在這兒你能一邊喝著老北京酸奶一邊嚼著長沙大香腸,再配上西班牙油條"吉事果"和榴槤蛋糕。如果拋開你腳下踩的青磚和路邊的小平房,你可以暢想自己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小吃一條街。

套用網友的話叫"去今天的南鑼鼓巷找京味兒,堪比去民國的八大胡同找真愛。"


文藝胡同一派的掌門可能是五道營。作為南鑼鼓巷的分號,從整體開發開始就被吹成了文藝青年聚集地。

拋開文藝到底是什麼這個深沉的概念不說,光從字面理解至少要有文化有藝術吧。

論文化底蘊,五道營以前真就只是個兵營,沒什麼可說的。論藝術,這兒也已經被所謂的網紅咖啡館和某red書上來打卡拍照的小網紅佔領。文藝範兒真不是歲月靜好的一杯咖啡一張美照和一個個裝修精緻的門帘能解決的問題。

上周六我去號稱"北京最美胡同"的楊梅竹斜街逛了一圈,發現這兒簡直就是北京胡同界裡的一股清流。

其實特別煩這個最美,那個必去之類的定語,這種事兒真就是因人而異的純主觀評判,我只能說是股清流。

我始終認為,胡同如果沒有了煙火氣,就變成了商業街。但光有煙火氣沒有地兒讓我能坐下來歇會兒喝杯咖啡又少了點愜意,沒小店逛當然也不行,一直在別人家大門前溜達,伸頭張望,不用別人,我都會覺得自己有點圖謀不軌。

楊梅竹斜街這條僅僅500米長的小街,留下了老居民,留住了煙火氣,有初冬一杯溫暖的咖啡,有特色小店打發無聊,更有從民國沉澱到現在的文化底蘊,這個勁兒就拿的挺好,讓人舒服。

即使周末也沒多少人

相傳以前這兒住著一個姓楊的媒婆,由於業務能力特別強,說到必成,憑著一手保媒拉縴的絕活從這條街上一個人名兒混成了這條街的一個名人,強大到這條胡同都改名叫了"楊媒斜街"。

後來為了好聽改了個風雅的名字,成了"楊梅竹斜街",其實北京很多胡同以前的名字都不太好聽,現在的南北禮士路可不是什麼有禮貌人士出沒的地方,那以前叫驢市路,是給人租驢的。留學胡同不都是留學生,那兒以前叫牛血胡同。

比起五道營的牽強附會,楊梅竹斜街的文藝範兒可是從民國時候就開始了。魯迅在胡同口的泰豐樓擺過宴會,沈從文在這兒寫出了《邊城》,蔡鍔和小鳳仙在這兒相識,更厲害的是在民國時候這條街上匯聚了7家書局,這兒才是文藝青年們的朝聖之地。


別看這小樓現在破破爛爛,它可曾經是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足鼎立的世界書局

在這條街上你能看到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大爺,坐在棋牌室門口聊著家長裡短的大媽,身邊還擺設新買的冬儲大白菜,胡同裡的孩子在用隨便搭的鐵絲做成的籃球筐打球。

胡同畢竟是一種居住形式,留住了老居民的胡同才有生命力,才能讓胡同依然充滿原本該有的煙火氣。

沒有遍地人頭、擴音器撕心裂肺的叫賣和花裡胡哨的招牌,也沒有在全國各個特色小街上都買到的某寶貨。

北京大爺的雜貨店、老外開的畫店,設計師的小作坊,以前的青樓改成的旅館和老書局變身的現代書店倒是有那麼幾家。

你能在這兒找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家,能坐在曾經煙花之地的青雲閣對面慢慢喝上一杯咖啡,體會一下北京胡同那種慵懶、包容、市井的勁兒。

哦還有,甚至連漢庭酒店都因地制宜變得文藝起來了呢!

漢庭酒店外牆都裝上了象形文字的對比

那些值得你駐足的小店

模範書局

小小的一間書店,卻包羅萬象。沒有俗爛的"成功學大作"也沒有做飯、育兒工具書,這裡的書從日本昭和時代的畫冊、浮世繪畫冊、自己出版的古籍、手裝書到老闆收藏的雕版,在這兒或許你能找到點不一樣的讀物。

彩瓷坊

據說是一位經常和首博合作的老藝術家經營的。用碎瓷片做成首飾、冰箱貼、眼鏡之類的各種玩意兒。更厲害的是這些都是真正的古董碎片拼成的,每一個瓷片都要經過政府認證才能在這裡銷售,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老北京兔兒爺

兔兒爺可是老北京正兒八經的傳統,每逢中秋一定要請上一對兒回家。要想買正統的老北京兔兒爺來這家準備沒錯,人家正兒八經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忠強開的。

BEIJING POSTCARDS

老闆是一個在北京住了10多年的丹麥人,中文名叫"吳三桂"。這家小店都是老北京的地圖、照片和用這些做成的抱枕、圖章、明信片。店裡甚至連店員都沒有隻有一個收款二維碼。老闆的理念是希望這兒成為一個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博物館。

Polaroid

曾經我也是個寶麗來愛好者,當然也喜歡各種LOMO相機,但後來寶麗來膠片太貴了,LOMO老得去洗照片實在太麻煩了,最終還是投入了數碼的懷抱,去的時候這家店沒開門。

Soloist Coffee

這家咖啡的位置不要太好,一樓落地窗對面就是整條街上大名鼎鼎的青雲閣後門。咖啡味道純正,吃食也很到位,我點了一份雞肉帕尼尼,外脆裡嫩醬料充足,一掃而光。

上到二樓露臺你可以隨便調個靠邊的座位,從高處俯瞰著這條文藝了百年的老街。在傳統中帶著點現代,整潔乾淨,生活便捷,但絲毫不少北京胡同的煙火氣,這大概就是新北京胡同生活該有的樣子吧。

青雲閣現在看上去破破爛爛的,在民國的時候可是北京四大商場之首,撞球在北京首次亮相就是在這兒。魯迅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這兒尋歡作樂。

說真的,別一提老北京胡同文化就是喝豆汁兒吃爆肚兒,提籠架鳥,大瓦盆裡養金魚。

楊梅竹斜街就是在新北京裡讓你能看到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同時給你一杯咖啡,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讓你眼前一亮,或者陷入沉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明說明話哦

看完記得評個論或者給個贊噢,讓我知道你來了。

相關焦點

  • 這條號稱北京最美的胡同,到底美在哪?
    如果要把北京的胡同分個類,我想大概可以分成普通胡同、213胡同、文藝胡同和楊梅竹斜街四大類。普通胡同是現在二環裡老百姓還在住著的地方,沒什麼能拿出手的景點,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文藝胡同上周六我去號稱「北京最美胡同」的楊梅竹斜街逛了一圈,發現這兒簡直就是北京胡同界裡的一股清流。
  • 【去哪逛街·攻略】楊梅竹斜街:北京胡同深處的文藝秘境
    偏偏到了前門大柵欄這一片出了幾條斜街,其中尤以楊梅竹斜街為甚,近一裡地長的小街,斜得風姿綽約不說,名字更是美得雅致,叫人浮想聯翩。斜街自有其斜的道理。前門這一帶的斜街形成於元代。元朝定都北京後,營建大都,但當時的大都城尚不繁榮,百姓還得時常走去金中都老城,到虎坊橋至菜市口一帶的繁華集市血拼。那時人走路隨意得很,生生就走出了這麼幾條斜街。
  • 楊梅竹斜街:文藝新坐標
    偏偏到了前門大柵欄這一片出了幾條斜街,其中尤以楊梅竹斜街為甚,近一裡地長的小街,斜得風姿綽約不說,名字更是美得雅致,叫人浮想聯翩。楊梅竹斜街在今天的前門大柵欄西側,全長約500米,西南起琉璃廠東街,東北至煤市街。建議乘坐地鐵,在 2 號線的前門站或 7 號線的珠市口站下車。 雖說這條街名字文氣十足,但論起典故卻很是掃興。
  • 慢品京城之鬧市中的最美街巷——楊梅竹斜街
    胡同不僅是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所,更像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胡同是北京特有的文化載體,越來越多的中外旅行者沉迷其中,他們走入古老的街巷,在胡同的每一個角落裡、在四合院的一磚一瓦裡,尋找著老北京的生活氣息。楊梅竹斜街東接大柵欄,西連琉璃廠,是一條長度不足500米、卻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胡同。
  • 2017大柵欄設計社區 | 胡同花草堂@大柵欄楊梅竹斜街
    」發布會在楊梅竹斜街66號西側成功舉辦現場發布了花草堂月曆、介紹了胡同植物產品並進行了活潑不失隆重播種儀式👇2015年,繼楊梅竹斜街環境改造工程完成之後,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團隊和廣安控股大柵欄跨界中心共同發起大柵欄領航員項目「更生相續--楊梅竹斜街66-76號院夾道公共空間營造」,工作重點從為居民設計轉向引導居民自發營造。
  • 北京胡同裡文藝小店!楊梅竹斜街的時尚地標,年輕人必去的地兒
    但說起北京,大家都會覺得這裡是一個滿是紅色氣息和政治氛圍的大城市,可各位小夥伴們知道嗎?北京也有一片屬於文藝青年的小天地。在北京,有一條著名的胡同,叫做楊梅竹斜街。在這條小胡同裡,有很多充滿文藝氣息的餐廳,咖啡店,花店,書店等等。
  • 北京秘境:楊梅竹斜街,只這五個字就醉了
    楊梅竹斜街是連接大柵欄和琉璃廠東街的一條胡同。清末和民國時期,這裡風雅和風騷兼具,既匯集了多家書局書店,也是著名的高級娛樂場所,「魯迅、梁實秋等名人曾多次來此飲酒作樂。蔡鍔也是在此結識小鳳仙。」 ——這話信不信由你。楊梅竹斜街屬於舊時北京「八大胡同」核心區的緩衝地帶。
  • 尋找老北京最文藝的街區——楊梅竹斜街
    這裡不同於南鑼鼓巷,這裡有著難得的安靜和慵懶;相比於五道營,這裡的文藝氣息更加正宗;那這是哪了? 那就是楊梅竹斜街楊梅竹斜街是連接大柵欄和琉璃廠東街的一條胡同,肩挑老北京最繁華之地!比起南鑼鼓巷熙熙攘攘的商業氣息,楊梅竹斜街更多一些老北京的味道,因為這條胡同改造後,絕大部分原來的居民都留了下來。曾經的楊梅竹斜街,是著名的高級娛樂場所,雲集著文士、官員、商賈的青雲閣,青磚、朱門、石匾額,都成了歷史最好的見證。
  • 楊梅竹斜街——文藝青年的打卡必去地帶
    今天,跟隨小編的步伐,去逛逛北京胡同中最具藝術氣息的楊梅竹斜街,感受老北京的古都風物,細數舊城區裡的歲月變遷。       楊梅竹斜街長496米,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明代稱「斜街」,因為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故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這裡稱為「楊媒斜街」。據說因為清朝前期這條斜街居住著一位善於說媒的楊媒婆。
  • 暴走胡同 | 和南鑼鼓巷比起來更喜歡——楊梅竹斜街
    後來金被元滅了,都城改遷,但大家的購物習慣沒改,幾條斜街就被千萬隻腳走出來了,正應了那句話: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楊梅竹斜街。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全長不到500米,斜向的楊梅竹斜街在明代時僅是被稱作「斜街」,後來因為街上住了個能說會道的姓楊的媒婆,便在清代《京城全圖》中被叫做了「楊媒斜街」,再後來官府把這接地氣的名字包裝了一把才成了今天文雅的【楊梅竹斜街】了。
  • 視頻| 老北京 新面貌——楊梅竹斜街有機更新
    「以民心為底板,繪製老舊小區宜居新畫卷」,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所屬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開始了楊梅竹斜街環境改造以及後續社區營造的工作。從雜亂無章到井然有序,從半零不落到別有洞天,這裡不僅連續7年成為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分會場,還被被評為北京十條「最美街巷」之一。 楊梅竹斜街環境更新分為3個階段進行。
  • 徒步北京|遊走在歷史和現代的間隙 楊梅竹斜街鈴木食堂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迷戀著一段「北京不眠夜」的片花兒,楊晨的,不僅是他的嗓音和墊樂,懂我的髮小兒自然知道其中所描述的情境,字字拓印著那些如白駒過隙的日子:我是聽著北京站的鐘聲長大的站在鐘樓上 望密密如麻的胡同忙碌上班的老居民 間或迎著朝霞的一群鴿哨胡同的房頂起伏著我的人生胡同的牆壁斑駁著我的童年胡同的野藤攀爬著我的思念
  • 楊梅竹斜街,文藝了一百多年的街道!最有老北京味道的街道!
    這次來北京,特別想去看看北京的老街和胡同。早飯後,直接打車來到楊梅竹斜街。楊梅竹斜街,很清新雅致的名字。明代叫「斜街」,清朝乾隆年間被稱為「楊媒斜街」,據說因胡同裡有位楊姓媒婆,說媒很有一套。再後來光緒年間,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 西城區將打造第二條「楊梅竹斜街」,位於大柵欄觀音寺片區
    西城區計劃通過文物活化利用,將觀音寺、五道廟、譚鑫培故居、梅蘭芳祖居、梨園公會、東南園胡同49號、大安瀾營胡同13號七個文物節點串聯呈現,以點帶線形成涵蓋梨園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故居文化、京味兒民俗文化等特色探訪線路,打造第二條「楊梅竹斜街」。觀音寺片區更新力爭2024年整體亮相。通過疏解整治、改造提升,楊梅竹斜街早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更是首都核心區街區更新的代表。
  • 遊北京胡同!去北京人心目中這10個最美街巷!
    10條「北京最美街巷」包括:東城區西總布胡同、東四四條、史家胡同,西城區達智橋胡同、楊梅竹斜街,朝陽區三裡屯西街,海澱區雙榆樹三街,豐臺區鎮國寺北街,石景山區時代廬峰南側街巷,通州區熊家胡同。不停車的西總布胡同、百年老巷飄書香的楊梅竹斜街、「髒街」變靚街的三裡屯西街……這些「最美街巷」各有各的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網紅打卡地,琳琅滿目物件帶你勾起回憶
    圖為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成列的物件。圖為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成列的物件。圖為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成列的物件。圖為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成列的物件。圖為北京楊梅竹斜街一小店成成列的物件。
  • 趁著陽光正好,去逛逛,北京的大柵欄和楊梅竹斜街
    可若想找一個地方一個人吃吃喝喝,走走停停,不言置否就是北京的胡同了。哈嘍,大家好!我是帶大家獨步天涯的磊哥。這次磊哥要帶大家去玩的地方是北京的大柵欄。要是問那座城市既繁華又藏著許多歷史和故事,那肯定是北京了。北京最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呢?磊哥認為北京最迷人的就是北京胡同,因為在這可以感受到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氣息。
  • 北京胡同那麼多,最短胡同是哪家
    楊梅竹斜街路口在前門大柵欄附近,有一條與琉璃廠東街相連的楊梅竹斜街,楊梅竹斜街的西段就是過去的「一尺大街>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在2015年,一尺大街被撤併,成為楊梅竹斜街的一部分。
  • 屬於舊時北京「八大胡同」的核心區!來北京罕有人知道的好地方!
    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個「小吃夜市」,晚上夜市熙熙攘攘,但我估計沒有北京人會去那裡吃。一位計程車司機對它總結得很到位:外地人騙外地人。旅遊體驗中最難得、最珍貴的部分是「當感受」,王府井小吃夜市沒有當地感受了,南鑼鼓巷也沒有了,吃的和賣的都是廉價的「旅遊紀念品」。有讀者肯定想你們就知道說這不好那不好,「你說哪好?哪能去?」我最近還真發現了一個能去的地兒,而且就在城市中心。
  • 北京周邊遊,楊梅竹斜街,筠石苑,陶然亭公園,德壽堂
    在今天前門的大柵欄西側,全長約500米,西連延壽街的名字是因為東到煤炭街,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傳言說,鎮上很早就住著楊姓的媒人,很長一段時間就有了今天的名字,一提起這條街,老北京人就禁不住要笑出來,沒有別的了,著名的八大胡同風月地點太近了,蔡翼將軍和小鳳仙的傳奇故事發生在街道東側路南的青雲閣中,其實,這裡原本就是和琉璃工廠並列的文化繁盛的地方,當年楊梅竹斜街聚集了名人,會館、公會、書局雲集而聞名於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