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不」的含義就是:「不局限,不拘泥,不囿於,不著急」。「器」就是一個東西,一件用具,或是普通用具,或是尊貴之物。用來比喻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職業,發揮什麼樣的才能。其大意就是,有德行的人,不局限自己的才能,不要拘泥於只做何事,如果暫時沒事做,也不要著急給自己定位,不斷地學習,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工作。
一根上好的原木,最有價值最可期待的時候就是還沒有被雕琢打磨成器的時候,一旦做成一把椅子或一張桌子,也就定型了,不會再有另外的可能了。
除此之外,對事物的認識,技能的學習,為人處世都可以用君子不器來解釋。
處世為人的不器。
有一種人,不管與什麼人相處時,總是能讓人如沐春風,交談時間不長便被引為知己,只恨相逢甚晚。與嚴肅刻板的人相處,行事有矩,言談有方。與思維敏捷思想跳脫者交談,才思敏捷,一問一答總能跟得上節奏,抓得住重點。與有學問的人交談,旁徵博引,貫通古今。與鄉野莽夫交流,行為粗放,言簡意賅,不咬文嚼字故弄玄虛,鄉俗俚語信口拈來,讓人感覺甚為親切。
上至廟堂大人下至市井庶民,都能深切交流,談笑風生。且能真誠以對,並非假意應付。讓人感受他的真心真情,自然而然地就覺得與自己是一類人。
這也是一種「不器」,不局限於一種人設,從容有度,不卑躬屈膝假意奉迎,也不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能正襟危坐與達者坐而論道,也能蹲著與乞丐「訴一訴」人生苦暖。大白話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對事物認識的不器。
對事物的認識,也要做到「不器」。要有自己的辨別力,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即便是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也可能只是掩蓋真實的表象。不要著急定論,要仔細探究,思考。
有的地方以脖子長為美,有的地方的人以肥為美。有的地方見面打招呼是握手,有的地方見面打招呼是貼面親吻。你不能局限於你自己的審美之中,自己的禮儀習慣之中。也要尊重認可別的傳統、習俗。
再比如減肥這件事情,你看到一個人天天運動,減肥成功了。你便以為只需要每天運動就可以,卻不曾注意到,除了運動,還需要飲食的控制。若是不控制飲食,運動量越大食量越大,只會更肥。
工作方法的不器。
做工作的時候,尤其注重「不器」。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做法,有普通的,有高效的,不能因為自己已經習慣於某種方法,就保守己見,不願意學習新的方法,甚至還會刻意打壓排斥。如果一直原地踏步,結果只是被別人超越,被社會淘汰。
有的人說,我做什麼就專什麼,專業專一難道不對嗎?對,但是還不夠。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一種專業知識裡面,你的認識就不夠全面,你判斷事物的方法就有所偏頗,結果就是你做事不會圓滿。
比如大部分的健身教練,對於訓練動作,肌肉的運作方式熟悉無比,但是對膳食營養毫無研究,這樣的結果就是你只會練,不會吃,而導致的結果也往往是白忙活,練得那麼辛苦,肌肉一點沒長起來。對運動損傷,身體恢復毫無了解,每天就是練,不知道人的身體也是有疲勞期的,最後是肌肉沒長多少,身上的傷是一處接著一處,結果得不償失。
還有一些練習書法的朋友,眼裡只有楷書,只有永字八法。中國的書法文化何其豐富,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等,如果你的眼中只有楷書,你就等於把自己局限在楷書這個唯一的「器」裡面了。不學隸書,你又怎麼知道楷書筆畫的變化從何而來,不學篆書,你又怎麼知道隸書從何而來。即便是寫篆書,也有人拘泥於筆法,規矩。哪有那麼誇張神秘,想想看,篆書通行的時候是什麼時期,那個時代有現在的筆墨紙張嗎?更何況篆書是象形文字,篆書如畫,要有金石之氣,什麼是金石之氣,「如鑿如刻」既是。你寫得像寫得好看,有自己的理解就行。
充實自我,待來日,大器晚成。
孔子評價子貢為「瑚鏈之器」,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個批評。「瑚鏈」雖然尊貴,但也只能是做這一個工作了,也就是定性了。現在需要你,你自然是能一展所長,若是有一天不再需要這個性質的工作,你也就毫無用武之地了。所以年輕人要不停地學習,不要局限於自己當前的工作、專業,不停地充實自我,在任何崗位都能遊刃有餘,發揮才能展現自我。如果你暫時沒有好的工作,那就更加需要學習,耐心一點,大器晚成也不是不可以。孔子評價顏回就是這麼說的:「其用不在當下,而在將來」。
以上就是「冬哥」的一點愚見,我接受一切批評,批評可以讓我思考,思考可以讓我接受好的改正壞的,抑或是摒棄壞的更堅定好的。
本文由「冬哥慢生活」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