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他是1951年10月進朝鮮,1954年上半年撤出。
他說,他們撤出朝鮮時,部隊不按編制上火車,是按所佩帶的武器分類上火車。這列車廂全部是帶手槍的,那列車廂全部是帶步槍的,下一列車廂全部帶機關槍的……
過關時,每列車廂的領隊下來向聯合國監督執行代表報告,報告人數、武器……等等。當時檢查父親他們部隊的是兩個聯合國代表,一個是瑞士人,一個是捷克人。
父親在朝鮮近三年,說朝鮮主要吃大米飯,菜就很簡單,經常見他們吃豆醬。他們的豆醬和我們的不太一樣,比較硬,也不知道是不是當時天氣特別寒冷的原因。
父親還說,朝鮮有三小三大:房小炕大,因為一進門就是炕,所以說房小炕大;襖小褲大,就是上身穿的衣服小,褲子卻很寬大;車小軲轆大,他們的車不大,相比之下,車軲轆就很大。
有一次,當地的朝鮮人民軍和老百姓請父親所在的志願軍炮兵營參加他們當地的軍民聯歡活動。營長和教導員正好沒空,就叫父親帶一個聯絡員也就是翻譯作為代表去參加了。
朝鮮的行政區域不是像我們中國叫省市縣這樣的,是叫什麼道什麼裡的。父親和聯絡員到了那裡,在他們的接待人員帶領下,先是看文藝演出,就是我們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看到的那種慢悠悠的朝鮮舞蹈,好不容易看完了,過來一個接待人員,說了一通話。翻譯跟父親說,他叫我們一起吃飯。父親說:好吧。
他們跟著接待人員走到一排房子前,進了其中一間,進門就脫鞋上炕。屋子裡擺了三張炕桌,他們在最裡面的一張炕桌盤腿坐下。桌上擺有七八道菜,就不光是豆醬了,記得有豆腐塊、泡菜……等等,我父親只覺得那泡菜還比較習慣,其它菜就覺得味道怪怪的。
朝鮮請客吃飯有女孩作陪的習慣。每張炕桌旁邊都安排有一個女孩陪著。這女孩是不吃的,只是照顧大家吃喝。
朝鮮人跟東北人差不多,很愛喝酒,差不多是逢吃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吐。父親說最怕他們請吃飯了,吃飯喝酒很大壓力。他當時就叫翻譯跟他們事先說清楚,我不會喝酒。
你說你不會喝酒,他們也不強求你喝。開始還挺和諧的,但後來旁邊作陪的女孩兒老叫我父親喝一點嘛。父親實在推辭不過,就喝了一點。
這一喝不得了,全屋子人都端著酒上來了,說,她叫你喝你就喝,我們敬你你不喝,這是怎麼回事啊?是不是看不起我們啊!?
勸酒的方式和措辭看來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父親沒辦法,就喝了。好在父親有點酒量,雖然平時喝得比較少,但真要喝起來,喝一斤白酒是沒問題的。他說,朝鮮那些酒看上去白白的,你不知道,還以為是淘米水,一喝,其實是酒,30度左右的樣子。
那一次,那麼多人敬酒,父親居然沒醉,過了關。回到營房,營長、教導員都說,沒醉著回來,很不簡單了。
父親說,打仗的時候,美國的飛機一來就是黑壓壓一大片,我們戰士叫那種飛機做油挑子,掛兩個大油桶,轟隆隆響,震耳欲聾,飛得很低,幾乎能刮到地上的電線桿子。文革時,有人貼父親大字報,說父親散布戰爭恐怖論。父親說,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啊!這怎麼是散布戰爭恐怖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