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雜文、碑文之後 魏明倫將出對聯集,還打算再寫一部戲劇佳作!

2020-12-25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魏明倫,當代戲曲中一個繞不開的代表性符號。他7歲學戲,9歲登臺,從藝70年來,在川劇、雜文、辭賦三大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績卓越。2020年,正值魏明倫藝術生涯70周年,為表達對他的尊重和敬仰,總結其創作經驗,研討其藝術成就,進一步促進川劇藝術振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與當代戲劇發展研討會」,於12月23日在成都召開。

當天上午9點,研討會在四川省藝術研究院院長陳淳的主持下正式開始。現場,魏明倫及其夫人丁本秀,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李東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恆夫、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王一峰、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金堯,以及廖全京、嚴福昌、譚楷、李天鑫、杜建華、肖德美等來自省內藝術表演體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川劇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劇作家、作曲家齊聚一堂,探討魏明倫70年來的藝術成就。

魏明倫是中國當代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是當代中國戲劇界、辭賦界領軍人物之一。其作品《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三獲全國優秀劇本獎;《潘金蓮》引起全國討論,波及海外;《夕照祁山》以高雅的文學性獲得文壇關注,《中國公主杜蘭朵》在北京與佛羅倫斯歌劇院的《圖蘭朵》同時公演,傳為中西文化磨合的佳話;《變臉》選段,載進人教版中學九年級語文教科書;撰寫駢體碑文《金牛賦》《飯店銘》《會堂賦》《華夏陵園》《廊橋賦》等六十餘篇,書寫了我國新時期戲劇與文學創作的新篇章,被海內外共稱為「巴蜀鬼才」。

23日的研討會上,大家結合魏明倫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實例,從文辭、內容、藝術技巧等方面,生動、真切、深入闡述了對魏明倫藝術作品、藝術成就的鑑賞評價和看法,對魏明倫在戲劇、辭賦、雜文、對聯等方面取得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現場藝術氣氛、學術氛圍熱烈。

李東才表示,「這兩天進一步的感受到了魏明倫老師的藝術造詣、藝術風採、藝術成就,很高興也很榮幸。我覺得魏老師的作品,從戲劇文學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包括碑文、辭賦等,可以說是老道、老練、老辣、老成。」朱恆夫也表示,「在整個中國戲劇史上,魏明倫佔有一定的地位。」他還提議,可以創建魏明倫戲曲劇本獎和魏明倫敘事研究獎,鼓勵新人創作的同時,進一步對其藝術成就進行研究,形成理論。

隨後,王一峰從「三絕」、「兩特點」來表達他對魏明倫的了解和評價。「他的第一絕,是沒有一張文憑,卻能夠成為非常卓越的戲劇家、辭賦家、雜文家,而且,讓本來『滅絕』的辭賦駢文文體『復活』了;第二絕,魏明倫的戲劇作品,都是在水平之上的,每個作品都有很多人喜歡、認可;第三絕,魏明倫戲劇集出版了十次,其中兩個版是線裝本,這在當代作家出版的作品裡是沒有的。」兩個「特點」指:「他的劇作,光看劇本就能想到舞臺上是什麼樣,他構思劇本、構思創作是以舞臺為基礎的;他對傳統的戲劇傳統運用的嫻熟,很難見到第二個人。」

張金堯也說,「魏明倫先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啟迪了我。他的思考,還對我們熟知的人物以深度的剖析,讓人們獲得理性思考的快感。比如諸葛亮、潘金蓮,我們不知不覺進入前人設定的語境、桎梏,如同魏明倫先生一樣的思想家們,卻成了真理的助產士,讓真理獲得新生,讓思考成為快樂。在《夕照祁山》裡,魏老師塑造了一個新的、更可信的,更藝術化的諸葛亮。」

著名戲劇理論家、評論家廖全京曾多次發表關於魏明倫的論文。他從「一分為三與合三而一」的角度,談論魏明倫文體體系。「魏氏文本包括戲劇文學文本、舞臺演出文本、碑賦文本、雜文本文,這些文本,除了藝術、審美、文化的審美之外,還有思想史的價值。而且,他的戲曲中的靈氣、雜文中的骨氣,都體現了魏明倫精神。同時,他的憂患意識、民本意識非常明顯。他的基本精神與中華元典精神基本相通,但又有現代的翻轉。」

研討會最後,魏明倫發言,他感謝時代,感謝多年來各個院團、藝術界同仁、專家學者們對自己的幫助,感謝妻子丁本秀與自己患難與共,並幾十年如一日地充當「得力助手」的角色。他還透露,接下來將整理出版對聯集,並承諾會再寫一部接近原來九部大戲水平的劇本。魏明倫笑言:「之前不寫劇本,怕是狗尾續貂,畢竟想超越原來的作品是不可能了,但這次從藝70周年系列活動,推動了我想再寫一本的想法。既然不能超越,就想辦法接近。硬寫,但不硬拿出來,一定要『拿得出』,我才會拿出來。」

相關焦點

  • 7歲學戲9歲登臺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
    70年來,魏明倫以鮮明的憂患意識、民族意識、批判鋒芒與創新精神,在戲劇、辭賦等領域,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甚至引起轟動的名品佳作,成為新時期川劇發展的旗幟性人物,中國戲曲文學界敢於創新、勇於拓展的突破性人物。
  • 「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在成都啟動
    本次系列活動包括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川劇《變臉》2場戲劇演出、魏明倫藝術生涯與當代戲劇發展研討會、數字電影《巴山秀才》首映等。活動將持續至23日。魏明倫是新中國培養的優秀作家。他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力透紙背。反思歷史、反抗封建、反對專制,「三反」思想,直擊人心。
  • 魏明倫紀念藝術生涯七十周年:八十歲後,我還想再寫一部川劇
    不甘心:我徘徊在見好就收和再表演一次之間,無法決定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他表示,雖然現在自己是辭賦家,但一切根子在於川劇,寫雜文也是受川劇影響,川劇早已進入他的骨髓,所以,如果沒有川劇陶冶,他寫不出後面的作品。
  • 從藝70周年的「巴蜀鬼才」魏明倫:我遺傳了川劇基因,還想為「她...
    陳巧茹、崔光麗為魏明倫夫婦獻花。「川劇是哺我的乳汁、潤我的課堂,她與我影響相隨70年,她對我的熬夜,寫出來將是一本沉甸甸的書。」魏明倫講述著自己與川劇結下的千絲萬縷的「文化血緣關係」,用華美的排比句,表達著對這位「母親」的深情。
  • 「巴蜀鬼才」魏明倫 獨樹「鬼幟」追古今
    魏明倫還有自述的「二民」主義。即「民族」和「民主」。「我的藝術形式都是繼承發揚民族的傳統,中華民族。戲曲、雜文、辭賦、駢文、碑文,都是民族的體裁。但我作品的內涵是民主。都是嚮往民主,爭取民主,倡導民主。『二民』主義,是我戲劇、雜文、碑文的共同追求。」
  • 魏明倫:川劇是我的根本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 魏明倫:川劇是我的根本   12月22日上午,在「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著名劇作家、辭賦家、雜文家魏明倫現場發言,深情闡述他與川劇的「血緣」關係。  魏明倫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力透紙背。他的反思歷史、反抗封建、反對專制,「三反」思想,直擊人心;他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獨特表述,「三獨」精神,貫穿作品。
  • 讓魏明倫「帶著耳朵來聽」的這場研討會,到底聊了啥?
    《變臉》選場載進人教版中學九年級語文教科書,還寫雜文《毛病吟》《雌雄論》等,駢體辭賦《蓋世金牛賦》《會堂賦》。沁潤傳統巴蜀文化,長出川劇「現代性」研討會上,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李東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恆夫、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王一峰、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金堯等率先「開門見山」做了分享。
  • 「巴蜀鬼才」魏明倫 振興辭賦開先河
    的確,當時人們估計魏明倫會沿著《潘金蓮》的「荒誕」戲路走下去。不料他一戲一招,換出宏大敘事,文學品位典雅的劇本《夕照祁山》。人們只知他是戲劇領域急先鋒,不料他忽然跨行,兼作雜文闖將。人們議論他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誰料他又換大招,三箭齊發,開掘已經斷裂了的古典辭賦碑銘文體,成為現代駢文的拓荒者!
  • 八十歲後渴望再寫一部川劇
    她對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響,寫下來將會是一部沉甸甸的書。」 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他表示,雖然現在自己是辭賦家,但一切根子在於川劇,寫雜文也是受川劇影響,川劇早已進入他的骨髓,所以,如果沒有川劇陶冶,他寫不出後面的作品。
  • 巴蜀鬼才魏明倫
    被譽為「巴蜀鬼才」的戲劇家、辭賦家、雜文家  魏明倫先生,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向省圖書館無償捐贈了他多年珍藏的手稿、專著、題詞、場刊等珍貴文獻資料共計250多種254冊(件)。
  •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開啟,首場川劇陳巧茹主演
    今(12月21日)晚,由「巴蜀鬼才」魏明倫操刀編劇、「二度梅」陳巧茹領銜主演,梅花獎得主王超、川劇名家蔡少波聯合主演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上演,為接下來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 「魏劇丹青—復聖軒文化傳媒藝術總監段昭南繪魏明倫川劇畫展」
    今天早晨一睜眼就看到了戲劇大家魏明倫先生的簡訊:文旅部公布「慶祝建黨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川劇《巴山秀才》入選「百年百部」復排計劃。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魏明倫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巴山鬼才」,當時的報導:《巴山秀才》我看過十幾場。八十年代看戲後是等待魏明倫出來。後來他來了美國,不住飯店,住我家,為的是方便做飯。
  • 「巴蜀鬼才」魏明倫:從藝七十周年 我的根在川劇
    我現在八十歲了,但是思想、思維還很年輕,我還想為川劇繼續寫出好作品!」12月22日,由省文旅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在成都啟動,這位譽滿文壇的「巴蜀鬼才」也滿懷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從藝七十年的心得感受。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在希臘兩年的教育戲劇專業研究生學習即將告一段落,希臘老師和朋友們紛紛來祝賀,既是為我不錯的學習成績和論文答辯成績,也是為我將作為第一個把希臘的教育戲劇帶回中國的戲劇教育者而高興。去年我組織舉辦希臘教育戲劇夏令營的時候,邀請了瑪麗亞擔任導師之一,來自中國的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她。接下來她將成為我的博士生導師,我將繼續跟她完成博士階段的學習研究。能夠遇上一位志趣相投的導師,的確是很幸運的。插一句關於夏令營。
  • 《只有峨眉山》:打破戲劇革新的新物種
    事實上,《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在表演形式、觀看方式、村落保護、旅遊體驗等多個方面,都顛覆了傳統的定義,中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直言,「它將人與自然、文學的對話,上升到人與自我、社會的對話,在這如夢似幻的中式戲劇中,通過音樂、臺詞、舞美等當代符號詮釋了鄉愁,講述了人生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 咖啡戲劇《山丘》上演 一場咖啡館裡的戲劇革命
    在這個文藝聚集地,在這間小小的咖啡館裡,周末的晚上,上演了一出源於生活的咖啡戲劇《山丘》。   咖啡戲劇,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咖啡館裡演的舞臺劇。但從導演馬巖的口中,我們方才知道,其實並沒有如此簡單。《山丘》導演馬巖,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戲劇,並在好萊塢的IO west戲劇學校進行學習。回國後,不光將先進的表演理念帶回國內,也將咖啡戲劇等新的戲劇形式在國內實踐。
  • 劇院應該引領戲劇創作,劇院需要完善戲劇生態
    劇院不只是場地,它應該引領戲劇創作 作為本次論道周的最後一場對話,《戲劇影響力對話》依然吸引了300多人到場聆聽,活動熱度不減。主持人張越首先將問題拋給了所有對話嘉賓:「劇院對於戲劇影響力的拓展具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 陳巧茹18年後再演川劇《好女人·壞女人》開啟「魏明倫藝術生涯70...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金錢迷世界,財神坐高臺,寓言演奇怪,外星飛碟來……」12月21日晚,由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創作,「二度梅」陳巧茹領銜主演,梅花獎得主王超、川劇名家蔡少波聯合主演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在成都新聲劇場上演,這也是魏明倫藝術生涯
  • 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戲劇劇本被發現!被錯誤地塞在圖書館的哲學部分
    這本劇本集出版於1634年,可能是第一部傳到西班牙的莎士比亞戲劇>近日,西班牙的一位歷史學家,發現了一本罕見的1634年版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戲劇的劇本。巴塞隆納大學的學者約翰斯通,在翻閱蘇格蘭皇家學院薩拉曼卡圖書館時,發現了這齣被遺忘已久的戲劇。據說,這部名叫《兩位貴族親戚》的戲劇劇本,被塞進了一本未加標籤又枯燥無味的英文劇本的書頁裡,錯誤地被擱置在了哲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