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養1000噸魚?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2021-01-07 海報新聞

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海洋牧場讓蔚藍海洋正變成「海上糧倉」

「大漁帶小漁」,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大規模海域使用權流轉

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力元 張武嶽 張昕怡

位於渤海灣中央、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有一座長寬各66米、高30多米的鋼質龐然大物。

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長鯨1號」,目前中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網箱。在這裡,每年能養1000噸魚,設計使用壽命10年,相當於100個普通網箱,但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從灘涂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到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逐漸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攜手並進的道路。

四人養千噸魚

乘船數小時,記者終於踏上了長鯨1號。

「平臺上只有4個工作人員,承擔著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平臺負責人陳德剛對記者說。

長鯨1號配備國內首個通過美國船級社檢驗和漁業船舶檢驗局檢驗的網箱設施,依託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雲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記者看到,在養殖網箱中,許氏平鮋和大瀧六線魚分層而居,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節省餌料。「許氏平鮋售價40元一斤,大瀧六線魚52元一斤,如果1000噸成品魚全部能在明年休漁期賣出,利潤能有5000萬元左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牧場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明顯優於傳統養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

海洋牧場使附加值較高的魚類規模化養殖成為現實。

在萊州灣東部的明波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一個距離海岸10公裡、周長400米、有著16萬立方米水體的圓形生態圍網內,斑石鯛、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真鯛等魚類在此生長。

「依託核心育種技術和海洋牧場的養殖條件,公司現在年產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斑石鯛等高檔水產品1000噸,年產值1個億,利潤3000萬元。」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對記者說。

山東省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當地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14處,佔全國總數的八分之一,總面積超過110萬畝,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平均畝產近5萬元。

山東長島大欽島附近海域「長鯨1號」海洋牧場平臺 王凱攝/本刊

養魚也接力

在山東長島大欽島鄉,記者提起離島不遠的長鯨1號,當地漁民總會豎起大拇指:「原本以為這個鋼鐵大傢伙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錢,後來發現它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不少收益。」

傳統漁業養殖模式下,養殖戶從幼魚苗到成魚養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期間發病概率高,且養成後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證。

「海洋牧場網箱及平臺建成後,公司與周邊中小型養殖戶籤訂中苗魚供應合同,養殖戶按照公司要求及標準養殖,養殖到一定規格後,公司負責收購,並投入海洋牧場網箱中繼續養殖。」陳德剛說。

記者了解到,這種「接力養殖」實現了養殖戶和海洋牧場的雙贏:養殖戶養殖周期縮短,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保證養殖收益;海洋牧場接收的中魚苗可保證供應數量和質量,減少損耗成本。

在李傳強看來,海洋牧場大多專注於養殖難度大、需要技術加持的遠海養殖,能夠與散戶漁民形成術業有專攻的默契配合,共同開發蔚藍沃土。

通過「大漁帶小漁」模式,煙臺當地實力較強的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截至目前,當地漁民合作社達到300家,輻射帶動2萬多戶漁民增產增收。

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不止於此。當記者登上位於煙臺市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時,遊客張先生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的「戰果」:一個小時左右,他就從網箱中釣到了14條加吉魚。「這些魚的價格比市價高一些,但是自己釣的,意義不一樣。」

耕海1號平臺負責人、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尉巖介紹,平臺共四層,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喝咖啡、垂釣、吃飯、看科普電影等等。預計年產魚類15萬公斤之餘,年遊客接待量將達到5萬人次。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柏對記者說,未來當地將通過集團化運營,建設深海大網箱100個,以點帶面,逐漸形成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三產融合試點牧場,為全國探索海洋牧場多元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益提供經驗。

舍近以求遠

夕陽下,漫步於長島南長山島的環島木棧道上,滿目皆是海天一色的碧藍,岸邊的彩色環島騎行車道上不乏偕伴賞海景的自在身影。海邊退潮後的石縫裡,偶爾可見幾尾小魚和蟹子穿梭其中。

眼前的美景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被海參育苗大棚和近岸養殖設施佔據,海水被不同程度汙染,當地居民苦不堪言。

「附近海域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使長島有了既能夠保障養殖戶生計,又可以恢復良好生態的兩全之策。」長島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李俊傑說。

海洋牧場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漁」生產方式賦予漁業更科學的養殖方式和更廣袤的發展空間,讓深遠海成為「良田」。

「較遠的海域空間相對充足,可以更加科學地控制養殖密度,增加產量。」長山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德連說,雖然從近海轉移到遠海,養殖成本有所增加,但產出的海參、扇貝、牡蠣等個頭大,品質更好,從長遠來看能夠獲得更多收益。

同時,海洋牧場在潛移默化間改變著海域生態,有利於延緩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

在明波水產公司,記者看到一個用於展示的人工魚礁實物,金字塔形狀的混凝土構件上的「枝枝叉叉」可以在不影響洋流整體流向的情況下,在魚礁範圍內減緩水流速度,並形成回流,為水生動植物創造生活空間。

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礁體表面富集了大量的牡蠣、脈紅螺等貝類,礁區聚集大量斑石鯛、梭魚、大口蝦虎魚、黑鯛等野生魚類。

「我們從2010年開始投礁,至今完成了1萬畝人工魚礁建設。魚礁幾個月起就開始附著藻類,慢慢地魚蝦蟹貝就來了,而魚的代謝物正是藻類所需要的營養物。」李文升說,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人工魚礁還能避免拖網作業,防止過度捕撈,實現良性循環。

「通過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篩選適宜的生物修複種類開展規模化增養殖,可對水質和底質起到有效的調控和修復作用。」楊紅生說。(參與採寫:王凱)

相關焦點

  • 養魚神器問世:一口網箱能養6000噸魚!海南海洋牧場建設從近海走向...
    養魚神器問世:一口網箱能養6000噸魚!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堅定走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所謂的海洋牧場,是在特定海域利用生態資源及漁業工程技術培育人工漁場、開發海洋系列產品的海洋經濟綜合體。
  • 鹿西:白龍嶼生態海洋牧場簡介
    鹿西:白龍嶼生態海洋牧場簡介2012年03月28日 21:51:58來源:核心提示:為加快鹿西傳統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融入大門海洋經濟示範區都市功能區,鹿西鄉按照「溫商回鄉」的有關要求積極開展項目招引工作。
  • "齊"心"魯"力|大海深處有「良田」 海洋牧場正在改變傳統漁業生產...
    瀚海碧波中,海洋牧場的建設運營,正在悄然改變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海上「致富田」渤海灣中央,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矗立著一座長寬66米、高30多米的鋼質「龐然大物」。當記者乘船數小時,踏上這座名叫「長鯨1號」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時,發現平臺上只有4個人。
  • 這就是山東|兩個世界第一!「長鯨一號」僅需4人就能餵養1000噸魚
    近日,記者登上這座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座養殖面積60000多立方米的龐然大物上,僅有4名工作人員,每年卻能產出超過1000噸的黑魚和黃魚。&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上「造田」,四人每年養殖1000噸魚&nbsp&nbsp&nbsp&nbsp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蔚藍的渤海深處正變成「海上糧倉」。
  • 地產商盯上「海洋」生意 萊蒙國際推1000畝眾籌海洋牧場
    萬科選擇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恆大跨界做快消、體育,萊蒙國際(03688.HK)更是打起了海洋的主意。近日,萊蒙國際宣布推出國內首個網際網路眾籌的1000畝海洋牧場項目,並將旗下的惠州水榭灣地產項目打造成「海生活」主題地產。
  • 山東耕海牧漁 以裝備化信息化助推海洋牧場升級
    山東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打造,著力提升現代海洋牧場的標準化、信息化、裝備化建設水平,引領海洋漁業由近岸邁向深藍。在萊州灣明波海洋牧場,一個大型圍網正在緊張建設中,它的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平臺四周由固定在海底的172根26米高的鋼柱組成,能抗12級颱風,容納16萬方水體,相當於120多個標準遊泳池,每年可以養殖4500多噸海水魚。
  • 我國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2個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山東啟動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開始大規模建設海洋牧場。  伴隨著政策的東風,魯海豐開始將發展重點轉向海洋牧場,陸續在石嶺子礁海域投放了人工魚礁30餘萬空立方米,沉船100餘艘,建造200餘公頃人工魚礁區,自然放養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同時,建設智能型深水抗風浪網箱180餘個,養殖鱸魚、三文魚、黑鮶等名貴魚種。
  • 「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初冬時節,海豐魚肥。乘船駛至渤海深處的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可見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傲然聳立。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
  • 萊州灣人工造礁海洋荒漠漸成牧場 海參重歸生長
    因為不懈地打造人工海洋牧場,這裡的冬天,逐漸成為收穫的季節。  海參又可  在海裡安家  10日,萊州灣的天氣不錯。因為想親眼目睹海參捕撈的過程,記者一大早趕到海邊。  上午9點半,記者搭乘的漁船出海了。海面上還有幾條小船進行捕撈海參的作業,海面上漂浮著長長的黃色管子。
  • 長島:深耕海洋牧場 成就「東魯明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海域裡,為了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發展海洋牧場是進軍「藍色農業」、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方興未艾,已經取得了初步發展。《海洋經濟》專版特別推出「關注海洋牧場」系列報導,希望為有志於發展海洋牧場的沿海地方和企業提供借鑑。
  • 山東:「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初冬時節,海豐魚肥。乘船駛至渤海深處的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可見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傲然聳立。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
  • 海洋牧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中科院海洋所提供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這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夢想。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海洋牧場建設原理、關鍵裝備設施研發、建立資源評估與養護、生態安全與環境保障技術體系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20年來在這一領域耕耘:「我常常思索,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應該是什麼樣子?
  • 山東省國家級海洋牧場達44處,佔全國40%
    我省國家級海洋牧場44處,佔全國40%耕耘蔚藍,向大海要「良田」◆為海洋牧場插上科技翅膀,建「政產學研用」平臺 ◆把著力點放到涵養生態提升質量上蔚藍大海,蘊藏無限可能8月12日,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榮成召開,與會人員在現場觀摩中學經驗、座談交流中促提升。生態優先,打造海上「綠水青山」榮成市愛蓮灣北部海域,成山鴻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就位於這裡。「我們年產海帶12萬噸、扇貝2000噸、鮑魚1800噸,2019年實現收入2億元。」
  • 楊紅生:海洋牧場 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這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夢想。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海洋牧場建設原理、關鍵裝備設施研發、建立資源評估與養護、生態安全與環境保障技術體系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20年來在這一領域耕耘:「我常常思索,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應該是什麼樣子?
  • 耕耘海洋牧場 打造「藍色銀行」
    耕耘海洋牧場 打造「藍色銀行」本報記者 潘世鵬寒冬時節,記者走進了海南省臨高縣新盈鎮的臨高海豐水產養殖發展有限公司。女工們在院子裡忙碌地進行補網作業,靠近廠區的近海上停泊著幾艘待修整的網箱船。從創業之初的8口網箱增加到1000餘口,這家公司將業務做到了海外,「後水灣金鯧魚」品牌也在市場中慢慢有了名氣。「公司有472名工人,年產值約5億元,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產品已由七八年前的80%出口變為現在40%出口、60%在國內就近銷售。」海豐公司總經理黃達靈介紹說,為避免汙染環境,每養完一批魚後都要更換網箱的養殖地點,如同在海上「遊牧」一般。
  • 我國海洋牧場發展迅猛 未來需與自然和諧共生
    早在2015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山東萊州視察海洋牧場時就高度關注我國近海漁業承載力、漁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等民生問題,明確提出應在戰略層面對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承載力進行評估:我國近海還能不能發展水產養殖?能養多少?在哪裡養?怎麼養?
  • 煙臺海洋牧場休閒平臺添新丁
    增殖放流作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成為加強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煙臺市自2005年啟動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以來,在煙臺海域增殖牙鮃、黑魚、黑鯛等苗種。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煙臺的水更清、海更藍、海洋漁業資源也更豐富。
  •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珊瑚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周海龍日前從海口趕到汪遠的基地採集珊瑚卵,他表示,國內珊瑚礁修復大多採取人工移植的方式,「這樣不僅成本高,而且野外環境不穩定,難以滿足大面積珊瑚礁修復的需要。」而在人工控制的室內條件下進行珊瑚的有性繁殖,能夠在短時間內以相對低的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複種植成為可能。
  • 煙臺「十三五」成就巡禮: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 打造海洋...
    強化全產業鏈打造,將海洋牧場產業涉及的水產種業、海水增養殖業、海工裝備、水產品精深加工等55家大型骨幹龍頭企業納入雁陣型集群,推動煙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成為全省現代海洋產業三大集群之一。
  • 你見過「草原牧場」,卻不一定見過「海洋牧場」
    2012年,順風陽光海洋牧場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新型漁業發展空間,即海洋牧場。簡單來說,就是將草原上集中放牧的方式嫁接到海洋中,通過人工魚礁建設進行魚類的培育和馴化,從而達到提升繁殖規模和保護海洋生態的雙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