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神器問世:一口網箱能養6000噸魚!海南海洋牧場建設從近海走向...

2020-12-13 水產養殖網

養魚神器問世:一口網箱能養6000噸魚!海南海洋牧場建設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2018-04-14 08: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第一財經        瀏覽量: 9175 次 我要評論
作為一名海南土著,膚色黝黑的謝光輝從事出海打魚的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出海打魚是個辛苦活,而且危險,尤其是當你把船開到更深的海域之後,這種風險就更高了。」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但深海魚多。為了打到更多的魚,所以謝光輝更多的時候還是選擇鋌而走險:到深海去。

不過,謝光輝的職業風險性未來有望得到降低。
&nbsp&nbsp&nbsp&nbsp
4月13日,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堅定走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

所謂的海洋牧場,是在特定海域利用生態資源及漁業工程技術培育人工漁場、開發海洋系列產品的海洋經濟綜合體。建設海洋牧場是優化海洋生態環境、推進海洋漁業再生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發展模式,是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引擎,更是我國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4月12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與海南省政府籤署了《海南省現代深海漁業暨智能海洋漁場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採購備忘錄》,就深海智能漁場裝備籤署採購等達成合作協議。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0億元,預計經濟總產值可達200億元,全產業鏈帶動就業萬人以上,項目的籤約落地對推動海南省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促進智能化深海網箱發展,助力海南海洋強省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備忘錄,即將在海南陵水海域建設的三臺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採用遠程遙控技術,實現了無人值守功能,飼料投放、抗臺下潛、魚群監控、死魚處理等功能均可由遠程遙控實現。該養殖平臺高75米,直徑120米,養殖水體為25萬立方米,相當於200個標準遊泳池,一口網箱能養殖6000噸魚,是名副其實的「超級漁場」。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從海南省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官網獲悉,該項目以8萬噸級散貨船為載體,通過舷側開孔和搭載全球先進的養殖設備,將其改造為半潛式離岸養殖海上平臺。錨泊應用創新性採用相關係泊技術,可抗17級超強颱風和18米巨大海浪,實現在作業海區的長期駐泊。以該平臺為依託,在南海合適海域開展大規模深海魚種養殖,不僅可緩解近海的養殖與環境壓力,也一舉填補了中國在深遠海養殖領域的空白,對海南省近岸漁民集體走向深遠海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nbsp&nbsp&nbsp&nbsp
「漁業是海南省傳統優勢產業,每年有近50萬漁民在海上開展漁業生產。」海南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鳳花最近表示,「但是海南漁業生產也面臨著近海資源枯竭、捕撈技術落後、產業發展低端的實際問題,向深海遠洋進軍、向外海拓展,提升遠洋捕撈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促進傳統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謝光輝對「近海資源枯竭」有著更切身的體驗。「就這麼說吧,一般來說,在深海打魚一天頂得上在近海打魚四五天。」

2017年海南省農業工作會議上,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確立了今後一段時期捕撈業轉型的基本方針是「壓縮近海、壯大外海、發展休閒」。

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亦稱「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項目的造價較雖高於近岸大網箱,但運營成本比近岸大網箱養殖低,真正實現海洋牧場功能,輻射服務能力可達5-10海裡。這在使得該平臺看上去更像是一艘養殖航母。此外,該平臺同時集成物資運輸中轉、海上應急救援、漁獲集中加工、直升機船舶海上加油等輔助功能。

謝光輝目前還不知道國家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消息,也不知道海南正在打造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項目,但聽到記者介紹後,他提高聲調說,「那很好啊!起碼很安全嘛!」

漁民的作業安全,早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13年,習近平前往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考察。他登上遠洋南海的深海捕魚船,與當地數十位漁民交談,詢問遠航安全和生活狀況,&nbsp並叮囑他們,一定要注意出海安全,並祝他們出海打魚順利,&nbsp打更多的魚,打大魚。

對此,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安應民當時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中國從國家元首的角度釋放的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中國高度關注漁民在南海作業的安全問題。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江紅義當時也向記者表示,習近平此次到瓊海看望漁民所釋放的信號是,要大力發展南海的海洋漁業。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四個人養1000噸魚?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長鯨1號」,目前中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網箱。在這裡,每年能養1000噸魚,設計使用壽命10年,相當於100個普通網箱,但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從灘涂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到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逐漸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攜手並進的道路。
  • 在深海裡建「牧場」!陽江打造百億深海網箱養殖產業
    大鑊島、南鵬島南、青洲島北和青洲島南4個深水養殖優勢產區不斷推進建設,在去年12月,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獲批,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五批「海洋牧場」示範區,一個綠色低碳、優質高效的「深藍牧場」正在陽江海域建造。
  • 中國在黃海造的養魚神器,年產1500噸!
    中國在黃海造的養魚神器,年產1500噸!現在的人除了玩,就是吃吃吃,當然也還有工作,那麼作為一個吃貨,每一天都想要吃到好吃的食物的你是否知道你最喜愛的三文魚,它之前其實在中國並不能生產出來。因為生產三文魚的溫度比較低,我國是達不到這個條件的。但是中國卻出現了又一世界之最,在黃海造的養魚神器,年產1500噸。
  • 耕海牧漁撈金網銀 海南漁民人年均純收入過萬元
    海水養殖業也逐步從半精養向設施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規模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深水網箱養魚、工廠化養殖等新型高效海水養殖模式悄然興起,藍色產業帶初具規模,養殖的對蝦、石斑魚、金鯧魚等享譽海內外,源源不斷「遊」出國門。
  • 「長鯨一號」僅需4人就能餵養1000噸魚
    近日,記者登上這座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座養殖面積60000多立方米的龐然大物上,僅有4名工作人員,每年卻能產出超過1000噸的黑魚和黃魚。今年5月份,,在渤海深處的大欽島附近海域,智能網箱「長鯨一號」正式下海。當客船靠近這座海洋牧場的生產平臺,記者首先被這個海上的龐然大物所震撼。登臺遠眺,腳下深海網箱中的魚群隨處可見。
  •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探訪渤海深處養魚「黑科技」:自動投餌 水...
    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在渤海深處的長島大欽島海域,「長鯨一號」穩穩地「坐」在海面上,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其設計和建造應用獨創兩項「世界第一」。能夠實現系統定時、定量、高效自動控制,日常僅需4名員工就能餵養1000噸的黑魚和黃魚,目前正在試運營中。
  • 鹿西白龍嶼 22畝生態網箱締造「海味」牧場
    洞頭分社記者 張志健 新鮮詞彙 什麼是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最早構想是日本海洋專家在1970年提出的,最初思路是在海底連片放養貝類、大型藻類等非遊泳生物,進行海底栽培。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我國有關部委每年均安排資金,在全國沿海地區開展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海洋牧場成為當下熱門的海洋新興產業。
  • 「我國的內海養殖已經過飽和 貨船上鑿洞 去遠海養魚
    大黃魚、石斑魚、金鯧魚、多寶魚……你之所以吃得起,因為它們都是養出來的。幾個月前,中國甚至首次成功養殖了帶魚。&nbsp&nbsp&nbsp&nbsp但是,大量投放飼料和魚藥,也嚴重汙染了中國近海。科技日報記者近日獲悉,有人想出了新點子:把舊貨船改成養魚缸。
  • 我國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2個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山東啟動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開始大規模建設海洋牧場。  伴隨著政策的東風,魯海豐開始將發展重點轉向海洋牧場,陸續在石嶺子礁海域投放了人工魚礁30餘萬空立方米,沉船100餘艘,建造200餘公頃人工魚礁區,自然放養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同時,建設智能型深水抗風浪網箱180餘個,養殖鱸魚、三文魚、黑鮶等名貴魚種。
  • 長島:深耕海洋牧場 成就「東魯明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海域裡,為了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發展海洋牧場是進軍「藍色農業」、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方興未艾,已經取得了初步發展。《海洋經濟》專版特別推出「關注海洋牧場」系列報導,希望為有志於發展海洋牧場的沿海地方和企業提供借鑑。
  • 海南將裝備「超級漁場」深海養殖網箱 可遠程遙控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楊藝華 特約記者鄧韶勇  4月12日上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與省政府就深海智能漁場裝備籤署採購備忘錄及合作協議。雙方共同籤署了《海南省現代深海漁業暨智能海洋漁場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採購備忘錄》,副省長劉星泰、中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問鳴出席籤署儀式。
  • 搭載5G通訊基站的新型海洋牧場平臺來了 探秘「長漁一號」
    中集來福士助理總裁郭福元說,「平臺以推動海上養殖環保化、智能化、集約化為方向,助力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  緩解近岸環境壓力  2017年,十部委聯合印發《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要破解近海網箱密集造成的汙染問題,依託設備將近海網箱養殖延伸至深海成為了新的方向。
  • 「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初冬時節,海豐魚肥。乘船駛至渤海深處的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可見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傲然聳立。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
  • 耕耘海洋牧場 打造「藍色銀行」
    從創業之初的8口網箱增加到1000餘口,這家公司將業務做到了海外,「後水灣金鯧魚」品牌也在市場中慢慢有了名氣。「公司有472名工人,年產值約5億元,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產品已由七八年前的80%出口變為現在40%出口、60%在國內就近銷售。」海豐公司總經理黃達靈介紹說,為避免汙染環境,每養完一批魚後都要更換網箱的養殖地點,如同在海上「遊牧」一般。
  • 山東:「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初冬時節,海豐魚肥。乘船駛至渤海深處的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可見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傲然聳立。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
  • 海南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 給海洋生物安個「家」
    我省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給海洋生物安個「家」文海南日報記者陳雪怡「揚波大海走向深藍」是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那片大海、那波深藍,給予人類以豐盈饋贈的滋養,資予人類以無限可能的資源,還有需要人類倍加呵護的生態。「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
  • 海南首個「5G+海洋牧場」示範項目試運行 網箱生物環境可在線監測
    本報訊 (記者丁平 特約記者陳思國)基於5G網絡技術的網箱生物環境在線監測系統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深海養殖場成功部署。海南移動客戶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海南首個基於「5G+海洋牧場」的示範項目正式試運行。
  • 山東海洋牧場今年綜合收入將超過2500億元
    山東陸地海岸線3345公裡、約佔全國的1/6,15.95萬平方公裡的毗鄰海域,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藍色寶庫,更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海上糧倉;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居全國第一,近海棲息和洄遊的魚蝦種類達260餘種,是我國海珍品的主產區之一,為發展海洋牧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 青島水產品養殖地圖出爐 看80萬畝魚養在哪(圖)
    記者輾轉多地探訪了解到,嶗山原膠南大多養海魚,膠州是淡水養殖大戶,並為您繪製出青島水產品養殖地圖。  1  打破老三樣,開養「名魚」  「過去在青島能吃到的養殖魚,基本就是黃魚、鱸魚和黑頭魚這"老三樣",現在外面越來越多的高價"名魚",也到青島安家了 。」
  • 我國海洋牧場發展迅猛 未來需與自然和諧共生
    早在2015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山東萊州視察海洋牧場時就高度關注我國近海漁業承載力、漁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等民生問題,明確提出應在戰略層面對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承載力進行評估:我國近海還能不能發展水產養殖?能養多少?在哪裡養?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