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撈金網銀 海南漁民人年均純收入過萬元

2020-12-26 騰訊網

  臨高一家深海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在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進行捕撈作業。(資料照片)本報記者蘇曉傑攝

  深藍色的海面上,散落著一口口巨大網箱,成群的石斑魚浮遊水面爭相逐食,活蹦亂跳,濺起一簇簇水花,場面蔚為壯觀。這是我省在南沙首建的美濟礁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一角,也是我省耕海牧漁的一個縮影。

  我省漁民依託豐饒的「藍色牧場」耕海牧漁,袋子鼓起來了。全省漁民人年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7636元增至去年的10478元。全省漁業產值約佔農業產值的三成。海洋漁業已成為海南熱帶農業的最大亮點。

  今年7月,三亞市30艘漁船開赴南沙捕撈,邁開了我省大規模開發三沙漁業生產的步伐,積極探索大規模外海捕撈作業的組織模式;我省正著手編制三沙深水網箱發展規劃,欲做大三沙海域深水網箱養殖規模。

  這些都標誌著海南藉助新一輪海洋開發的東風,再次吹響了進軍海洋的號角。

  藍色產業鋪就漁民致富路

  美麗富饒的南海,是海南漁民世代耕耘的一塊沃土。

  依託這一巨大藍色聚寶盆,沿海漁民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我省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捕撈、養殖齊頭並進,一艘艘大噸位漁船開赴西南中沙,一個個海水養殖基地構建的藍色產業帶悄然崛起。

  「近幾年我省通過轉變漁業發展方式,使海洋漁業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過渡。」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現代裝備為捕撈業注入了活力。造大船,改網具,添設備,使漁民闖深海變成了現實。上百噸的鋼質船代替了過去的小木船,全省80噸以上的漁船由2007年的1182艘增至1669艘。衛星導航、雷達、彩色探魚儀、北鬥星通等現代化助漁導航設施,使漁船實現了「鳥槍換炮」,漁老大不再「望洋興嘆」。

  如今,漁民們的足跡已遍布西沙、南沙等深海漁場,我省赴三沙海域作業的漁船達654艘,生產區域逐漸由「家門口」向外海延伸。

  海水養殖業也逐步從半精養向設施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規模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深水網箱養魚、工廠化養殖等新型高效海水養殖模式悄然興起,藍色產業帶初具規模,養殖的對蝦、石斑魚、金鯧魚等享譽海內外,源源不斷「遊」出國門。

  值得一提的是,以養殖容量大、病害少、產量高為特點的深水網箱養魚模式已在我省臨高、陵水等地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共有網箱3399口,是2007年以前總數的4倍多。其中,臨高深水網箱已發展至2717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這意味著我省海水養殖已由港灣向近海發展,成為我省現代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我省海洋底播工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底播面積達3萬畝,年產量3萬噸以上,初步實現了水產養殖從陸域向海域的轉移,開闢了海洋牧場。

  耕海牧漁壯大了海洋漁業規模,去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173.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300.88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31%和76.83%。漁業經濟的穩步發展,擴大了漁民就業空間,全省漁業從業人數從2007的19.97萬人增至去年的24.34萬人,5年間增加了4.37萬人。

  藍色聚寶盆前景誘人

  坐擁流金淌銀的藍色聚寶盆,是海南人的福氣。

  浩瀚深邃的南海漁場廣闊,物產豐饒,熱帶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漁業資源豐富,可利用海域漁業可持續捕撈量達246萬噸—281萬噸。發展海水養殖的水域和陸地資源豐富,全省宜發展海水養殖面積40萬公頃。

  三沙是我省傳統作業漁場。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就有漁民遠去西南沙海域,至明代,遠海生產尤為繁盛。17世紀初,瓊海潭門鎮的漁民就到南沙捕魚了。

  「西南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一個天然的海洋寶庫,漁業資源極其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省水產研究所所長李向民說。

  2008年以來,該所將西南中沙海域中上層漁業資源調查列為科研課題,每年均派科研人員隨漁船前往三沙調查,基本掌握了南海漁業資源分布情況。

  「南沙群島海域島礁中上層魚類漁業資源豐富,目前已知棲息魚類有500種以上,其中金線魚、鰻魚、石斑魚等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30多種,具有大規模開發價值。「李向民說。

  曾多次赴南沙參加資源調查的省水產研究所總工陳積明說,一些赴三沙捕撈的大型燈光圍網漁船作業三四個夜晚便漁獲滿艙,船航次產量高達七八萬斤,效益可觀。

  據統計,2011年我省在西南中沙海域的捕撈總產量僅8萬多噸,不足可捕量(200萬噸)的4%左右,由此可見,西南中沙漁業資源的開發前景巨大。

  打造富饒藍色牧場

  機遇,再次向海南走來。

  在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地級三沙市成立的大背景下,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題中之義,也是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

  那麼,在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中,海南海洋漁業該如何尋求新的突破?

  趙中社表示,我省將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把發展海洋漁業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重要突破口,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空間,推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決壓縮近海捕撈,積極拓展外海捕撈,努力提升水產養殖,積極探索和發展休閒漁業,大力發展淺海貝類底播養殖,逐步構建從陸到海,從淺到深,從水面到水底,從第一產業為主到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漁業格局,著力建設國家現代海洋漁業示範基地。

  「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我省將努力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壓小船,造大船,引導漁民開發西南中沙等外海漁場,實現捕撈從近海向外海轉移是今後我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方向。」他說。

  海南大學教授張本認為,西南中沙是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海南應加大三沙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開發力度,採取「公司+漁民」或捕撈漁民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形式,扶持漁民建造大噸位、現代化的捕撈漁船,開發西南中沙等外海捕撈。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海南江海實業有限公司斥資6000萬元改造的4000噸級加工補給母船已完工下水,近日將率我省部分漁船赴南沙生產,意味著赴南沙生產漁船後勤服務將更有保障。

  「我們將以加工補給母船帶動群眾漁船從近海漁場轉向外海漁場,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產業模式。」該公司總經理陳日沈表示。

  趙中社坦言,目前三沙漁業基礎設施薄弱,這是制約漁業開發的瓶頸,我省將加快三沙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中沙建立綜合保障基地,為漁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如何拓展海水養殖業,推進漁業農牧化,建設海洋牧場也亟待破題。

  省海洋漁業廳養殖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我省將拓展海水養殖空間,由港灣向近海、深海發展,大力發展淺海貝類底播養殖,推進漁業農牧化工程,「十二五」期間爭取石斑魚、龜鱉、花鰻麗等名特優新品種的養殖規模達2.5萬畝,發展泥蚶、扇貝、文蛤底播養殖面積20萬畝,投放水產苗種25000萬尾(粒),保護、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浩瀚南海,大潮激蕩。海南將依託南海這一豐饒「藍色牧場」,做大做強海洋漁業,使之成為具有特色鮮明、潛力巨大的優勢產業,向海洋經濟強省邁進。(本報海口8月28日訊)(南海網-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故鄉峰尾之一】船聲帆影 耕海牧漁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泉港好,大家會更好!吉祥泉港,故鄉峰尾,這裡有海、有古城、還有親人。本期開始,《海城峰尾》公眾號特推出「故鄉峰尾」專題,帶您共同感悟故鄉,讓故鄉永遠珍藏在心中,不再遙遠!峰尾半島峰尾半島,三面臨海,一面環山。
  • 耕海牧漁,踏浪而歌!美景、美食、美宿、美作……都在北緯30°象山...
    脫離城市的煩惱找了一方淨土那便是,黃避岙斑斕海岸線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眺望海岸線,心曠神怡在這裡體驗別樣漁家風情在這裡體驗耕海牧漁圖:象山旅遊提供早潮褪盡後的灘涂半掩半露,漁民駕著小舟,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勞作——捕撈大海的饋贈,鄉村因原始而淳樸、因勞作而詩意。
  • 耕海牧漁,踏浪而歌!美景、美食、美宿、美作……都在北緯30°象山最美海岸線!
    那便是,黃避岙•斑斕海岸線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眺望海岸線,心曠神怡在這裡體驗別樣漁家風情在這裡體驗耕海牧漁黃豔梅/攝同時,高泥村也是黃魚節的舉辦地,吃上一頓新鮮的黃魚宴,是大多數人可遇不可求的事。圖:象山旅遊提供塔頭旺村面朝大海,背靠山的塔頭旺村迎來了不少遊客,漫步在自行車道,徘徊在塔頭旺村文化長廊內,感受一場西滬棹歌的盛宴,想像著詩人泛舟山海間的愜意,從此,山不再是山,海不再是海,山海已成為詩人心靈皈依的桃源。
  • 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0-12-09 10:10:13
  • 臨高舉行開漁儀式,拉開2020海南(臨高)豐收文化旅遊節帷幕
    特約記者 吳文生 攝8月16日,在臨高武蓮漁港,漁船揚帆起航,開始新一輪的耕海牧漁。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8月16日中午12時,為期3個半月的2020年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海南迎來開漁季,各個漁港又迸發出勃勃生機。當日上午,「耕海牧漁迎豐收」2020年臨高開漁儀式在國家一級漁港武蓮漁港舉行,4000多艘漁船在漁港整裝待發。
  • 北部灣千舟競發 開啟耕海牧漁豐收季
    8月16日,防城港市在企沙漁政碼頭舉辦2020中國·北部灣開海節開海儀式,1000多艘漁船揚帆出海,奔赴浩瀚的蔚藍,開啟耕海牧漁的豐收季。當天上午11時許,驟雨初歇的企沙漁政碼頭海風習習,清涼怡人。接著,大型情景舞劇《開海漁歌》生動演繹了「以海為生、以船為家」的疍家人通過祭祀祈福,祈求開海大吉的場景。
  • 通訊:到海南千年漁港潭門「趕海」
    8月6日電 題:到海南千年漁港潭門「趕海」  作者 張茜翼 王雅馨  6日,隨著祭海儀式上老漁民盧裕永吹響陣陣號角,船隊起航,2016海南瓊海市潭門趕海節進入高潮。千餘漁民在此祭海、展傳統技藝,參加具有「海」特色的民俗活動,來自各地的遊客也慕名前來「趕海」。  地處海南島東部沿海的潭門中心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是海南島通往南沙群島較近的港口之一,這裡的漁民自古以來就常年前往南海捕魚,創造了耕海牧漁的厚重文化。趕海節活動中,定點撒網、串貝殼、織漁網、夾海螺各項漁民傳統技能大比拼火熱進行,堪稱「漁民運動會」。
  • 南海結束伏季休漁 廣西沿海千帆競港耕海牧漁
    南海結束伏季休漁 廣西沿海千帆競港耕海牧漁 2019-08-16翟李強 攝   中新網防城港8月16日電 (馮抒敏 翟李強 陳秋霞)8月16日12時,為期三個半月的第21個南海伏季休漁期宣告結束,廣西北部灣舉行盛大開海儀式,漁民們祈禱在新一輪的捕撈季裡出海一帆風順、漁獲滿艙。圖為廣西漁民在防城港企沙漁港舉行祭海儀式。
  •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啟「雲」逛展 直播展示南海漁家文化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4月26日消息(記者 蘇靚)4月26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舉行《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展覽,通過線上直播向網友展示南海的文化遺產、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講解員介紹。
  • 千年漁港,瓊海潭門小鎮,因中菲黃巖島事件聞名,是海南知名僑鄉
    潭門是國內去南海最近的港口,潭門漁民是世界歷史上唯一連續開發三沙的特有群體,早在宋元年間,潭門人便開始組船隊出海,在南海海域打魚謀生。潭門是一個遍地都是船長的地方,那種能看羅盤、望星象、辨海流的船長,而不是像今天使用科技行船的新型船長。
  • 海南(臨高)豐收文化旅遊節啟幕 一波活動帶你打卡「漁業大縣」
    海南日報記者陳元才 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16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2020年8月16日,由中共臨高縣委、臨高縣人民政府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耕海牧漁迎豐收」2020年臨高開漁儀式在國家一級漁港武蓮漁港舉辦,正式拉開了「文瀾瑞景·風物臨高——2020海南(臨高)豐收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的帷幕,同時也啟動了「打卡臨高」自駕旅遊體驗活動。
  • 臨高迎來開漁季 展望豐收新願景2020海南豐收文化旅遊節隆重啟幕
    2020年8月16日,由中共臨高縣委、臨高縣人民政府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耕海牧漁迎豐收」2020年臨高開漁儀式在國家一級漁港武蓮漁港舉辦,正式拉開了「文瀾瑞景·風物臨高——2020海南(臨高)豐收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的帷幕,同時也啟動了「打卡臨高」自駕旅遊體驗活動。
  • ...獨具特色的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模式——濱州:耕海牧漁走向「深藍」
    作為全省7個沿海城市之一,立足當地特色,濱州市走出了自己的因「海」制宜之路。正海海洋牧場負責人馮淑蘭告訴記者,2016年,正海集團就開始建設海洋牧場。用一年時間,大手筆投入2.5億元,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同時,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
  • 山東耕海牧漁 以裝備化信息化助推海洋牧場升級
    推動漁業由近海走向深遠海,山東重點支持海洋牧場生態方和深遠海綜合養殖平臺示範,對每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項目給予2500萬資金扶持,深遠海大型智能裝備補貼1000萬。關長濤:大型化同樣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殘餌糞便怎麼處理?對環境的問題、病害的問題。
  • 耕海魚滿艙 歸來魚市旺——海南萬寧漁港復工復產見聞
    新華社海口3月8日電 題:耕海魚滿艙 歸來魚市旺——海南萬寧漁港復工復產見聞  新華社記者塗超華、劉博  城市尚在沉睡,漁港早已醒來。  凌晨5時,海南省萬寧市烏場漁港內馬達聲此起彼伏,碼頭上人聲鼎沸。
  • 耕海牧漁築「海上糧倉」,小編帶你逛逛日照山海天的碼頭!
    當問及2020年的收成,有著40年捕魚經驗的漁民李其智深有感觸:「自從有了休漁期,每年開海後就感覺海貨多得要從海裡漫出來一樣。直到現在,海鮮貨物都很豐盛。這不快入冬了,海貨還會更肥,對漁民來說真的是收穫滿滿。」伏季休漁有利於改善漁業生態、保護和恢復漁業資源,更有利於漁民的長遠利益,促進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 「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兩年來,48座像「長鯨一號」一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在山東沿海「拔」海而起,讓古老的耕海牧漁從未如此有「範兒」,兼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科技高山」。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浯嶼·海上田園:耕海牧漁品海鮮...
    浯嶼島,面積0.96平方千米,其島形如蝶,呈南北走向,北距廈門6海裡,古時因島上淡水奇缺,稱為「無水之嶼」,所以當地人叫它「無嶼」,雅稱「浯嶼」。浯嶼島作為一個原生態島嶼,自然景觀與海島風情交相輝映,虎頭探海」、「觀音聽潮」等浯嶼八景聞名遐邇。島上的漁民世代討海為生,與大浪搏擊,沿海岸而居。
  • 山東:「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依海而生,向海而強。兩年來,48座像「長鯨一號」一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在山東沿海「拔」海而起,讓古老的耕海牧漁從未如此有「範兒」,兼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科技高山」。
  • 耕海牧漁奏新歌
    林俊榜攝 圖③: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旅遊區工作人員即將下潛到海洋牧場進行作業。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圖④:山東青島棧橋景區海鷗成群。王海濱攝(人民視覺)「多年不見的大牙鮃又出現了,我們老漁民都覺得新鮮!」山東青島會場社區的漁民杜海生說,「海洋牧場裡,平常不咋見的小黃魚、鱸魚、黑頭多了,漁船出去一個多小時,就能撈上100多斤梭子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