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色的海面上,散落著一口口巨大網箱,成群的石斑魚浮遊水面爭相逐食,活蹦亂跳,濺起一簇簇水花,場面蔚為壯觀。這是我省在南沙首建的美濟礁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一角,也是我省耕海牧漁的一個縮影。
我省漁民依託豐饒的「藍色牧場」耕海牧漁,袋子鼓起來了。全省漁民人年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7636元增至去年的10478元。全省漁業產值約佔農業產值的三成。海洋漁業已成為海南熱帶農業的最大亮點。
今年7月,三亞市30艘漁船開赴南沙捕撈,邁開了我省大規模開發三沙漁業生產的步伐,積極探索大規模外海捕撈作業的組織模式;我省正著手編制三沙深水網箱發展規劃,欲做大三沙海域深水網箱養殖規模。
這些都標誌著海南藉助新一輪海洋開發的東風,再次吹響了進軍海洋的號角。
藍色產業鋪就漁民致富路
美麗富饒的南海,是海南漁民世代耕耘的一塊沃土。
依託這一巨大藍色聚寶盆,沿海漁民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我省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捕撈、養殖齊頭並進,一艘艘大噸位漁船開赴西南中沙,一個個海水養殖基地構建的藍色產業帶悄然崛起。
「近幾年我省通過轉變漁業發展方式,使海洋漁業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過渡。」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現代裝備為捕撈業注入了活力。造大船,改網具,添設備,使漁民闖深海變成了現實。上百噸的鋼質船代替了過去的小木船,全省80噸以上的漁船由2007年的1182艘增至1669艘。衛星導航、雷達、彩色探魚儀、北鬥星通等現代化助漁導航設施,使漁船實現了「鳥槍換炮」,漁老大不再「望洋興嘆」。
如今,漁民們的足跡已遍布西沙、南沙等深海漁場,我省赴三沙海域作業的漁船達654艘,生產區域逐漸由「家門口」向外海延伸。
海水養殖業也逐步從半精養向設施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規模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深水網箱養魚、工廠化養殖等新型高效海水養殖模式悄然興起,藍色產業帶初具規模,養殖的對蝦、石斑魚、金鯧魚等享譽海內外,源源不斷「遊」出國門。
值得一提的是,以養殖容量大、病害少、產量高為特點的深水網箱養魚模式已在我省臨高、陵水等地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共有網箱3399口,是2007年以前總數的4倍多。其中,臨高深水網箱已發展至2717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這意味著我省海水養殖已由港灣向近海發展,成為我省現代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我省海洋底播工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底播面積達3萬畝,年產量3萬噸以上,初步實現了水產養殖從陸域向海域的轉移,開闢了海洋牧場。
耕海牧漁壯大了海洋漁業規模,去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173.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300.88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31%和76.83%。漁業經濟的穩步發展,擴大了漁民就業空間,全省漁業從業人數從2007的19.97萬人增至去年的24.34萬人,5年間增加了4.37萬人。
藍色聚寶盆前景誘人
坐擁流金淌銀的藍色聚寶盆,是海南人的福氣。
浩瀚深邃的南海漁場廣闊,物產豐饒,熱帶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漁業資源豐富,可利用海域漁業可持續捕撈量達246萬噸—281萬噸。發展海水養殖的水域和陸地資源豐富,全省宜發展海水養殖面積40萬公頃。
三沙是我省傳統作業漁場。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就有漁民遠去西南沙海域,至明代,遠海生產尤為繁盛。17世紀初,瓊海潭門鎮的漁民就到南沙捕魚了。
「西南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一個天然的海洋寶庫,漁業資源極其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省水產研究所所長李向民說。
2008年以來,該所將西南中沙海域中上層漁業資源調查列為科研課題,每年均派科研人員隨漁船前往三沙調查,基本掌握了南海漁業資源分布情況。
「南沙群島海域島礁中上層魚類漁業資源豐富,目前已知棲息魚類有500種以上,其中金線魚、鰻魚、石斑魚等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30多種,具有大規模開發價值。「李向民說。
曾多次赴南沙參加資源調查的省水產研究所總工陳積明說,一些赴三沙捕撈的大型燈光圍網漁船作業三四個夜晚便漁獲滿艙,船航次產量高達七八萬斤,效益可觀。
據統計,2011年我省在西南中沙海域的捕撈總產量僅8萬多噸,不足可捕量(200萬噸)的4%左右,由此可見,西南中沙漁業資源的開發前景巨大。
打造富饒藍色牧場
機遇,再次向海南走來。
在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地級三沙市成立的大背景下,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題中之義,也是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
那麼,在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中,海南海洋漁業該如何尋求新的突破?
趙中社表示,我省將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把發展海洋漁業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重要突破口,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空間,推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決壓縮近海捕撈,積極拓展外海捕撈,努力提升水產養殖,積極探索和發展休閒漁業,大力發展淺海貝類底播養殖,逐步構建從陸到海,從淺到深,從水面到水底,從第一產業為主到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漁業格局,著力建設國家現代海洋漁業示範基地。
「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我省將努力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壓小船,造大船,引導漁民開發西南中沙等外海漁場,實現捕撈從近海向外海轉移是今後我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方向。」他說。
海南大學教授張本認為,西南中沙是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海南應加大三沙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開發力度,採取「公司+漁民」或捕撈漁民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形式,扶持漁民建造大噸位、現代化的捕撈漁船,開發西南中沙等外海捕撈。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海南江海實業有限公司斥資6000萬元改造的4000噸級加工補給母船已完工下水,近日將率我省部分漁船赴南沙生產,意味著赴南沙生產漁船後勤服務將更有保障。
「我們將以加工補給母船帶動群眾漁船從近海漁場轉向外海漁場,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產業模式。」該公司總經理陳日沈表示。
趙中社坦言,目前三沙漁業基礎設施薄弱,這是制約漁業開發的瓶頸,我省將加快三沙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中沙建立綜合保障基地,為漁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如何拓展海水養殖業,推進漁業農牧化,建設海洋牧場也亟待破題。
省海洋漁業廳養殖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我省將拓展海水養殖空間,由港灣向近海、深海發展,大力發展淺海貝類底播養殖,推進漁業農牧化工程,「十二五」期間爭取石斑魚、龜鱉、花鰻麗等名特優新品種的養殖規模達2.5萬畝,發展泥蚶、扇貝、文蛤底播養殖面積20萬畝,投放水產苗種25000萬尾(粒),保護、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浩瀚南海,大潮激蕩。海南將依託南海這一豐饒「藍色牧場」,做大做強海洋漁業,使之成為具有特色鮮明、潛力巨大的優勢產業,向海洋經濟強省邁進。(本報海口8月28日訊)(南海網-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