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奏新歌

2020-08-0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耕海牧漁奏新歌

圖①:6月3日,船舶行駛在福建寧德三都澳退養區海域。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圖②:修復後的東岙沙灘充滿童趣。林俊榜攝 圖③: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旅遊區工作人員即將下潛到海洋牧場進行作業。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圖④:山東青島棧橋景區海鷗成群。王海濱攝(人民視覺)

「多年不見的大牙鮃又出現了,我們老漁民都覺得新鮮!」山東青島會場社區的漁民杜海生說,「海洋牧場裡,平常不咋見的小黃魚、鱸魚、黑頭多了,漁船出去一個多小時,就能撈上100多斤梭子蟹。」

滿載而歸的杜大爺也曾經歷無魚可捕的苦悶。「那些年撈得太狠,出去一趟都帶不回啥!」改變發生在興建海洋牧場以後,投放廢舊漁船、移植海藻、放流魚苗蝦苗,「像放牧牛羊一樣放牧魚蝦。」

趕海變牧海,水質淨了,環境好了,海洋資源也恢復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成千上萬座堪稱海上明珠的海島……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用海、集約節約用海」新理念,創新海洋生態保護模式,「藍色海灣」「南紅北柳」「汙染防治攻堅戰」等一項項重大工程大力推進。

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中國海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人海和諧共生,「藍色國土」正奏響耕海牧漁新歌。

整治海灣: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灣留給百姓

浙江溫州洞頭。乾淨澄澈的海灣像一塊碧玉,柔緩的波浪輕輕湧動,柔軟潔白的沙灘上,人們光著腳開心地嬉戲。

「水溫20攝氏度、波浪2級、能見度良好、漂浮物零……」洞頭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盯著沙灘電子屏上的藍色海灣指數,露出了笑容,「每天,這些指數幫助市民遊客了解海灣實況,還能指導漁民出海。」

「你想像不出這裡以前啥樣。」李昌達掏出一張老照片,畫面上碎石裸露、汙水橫流、岸線破碎。「當時村民為了生計,填海造地、挖沙蓋房。景觀變得髒亂差,還因為缺了沙子的緩衝,海浪直接拍岸引發災害。」

今昔巨變,得益於生態治理。

先治汙——洞頭區率先成為全國第一批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18個城市之一。把直排沙灘的汙水管網集中改造,淨化處理後再排放,又把山體水引流到海裡,防止變成洪水汙染大海。

再修復——「控制好汙染源,再進行碎石整理和新沙堆放,沙子的粗細都要精心挑選。」李昌達捧起把沙子放在手心細細研磨,「經歷了多次颱風天氣,沙灘沒被卷跑,我們的修復經受住了考驗。」

岸邊,一溜錯落有致、整潔有序的房子映入眼帘,牆體都塗刷上了鮮亮的色彩,配上碧海藍天,宛如闖入了童話世界。外出打拼的東岱村村民,看到家鄉環境變美了,紛紛回鄉開上了民宿。

如今,洞頭整個「藍色海灣」整治區域的民宿已有151家,佔全區六成多,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帶動了千餘名漁民農民創業就業,真正實現了修復一片沙灘,激活一個村莊,帶動一片經濟。

沙灘整治修復,僅僅是自然資源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一部分。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廊道建設,在洞頭也一刻沒有落下。

「颱風天,我們都來東沙漁港避風。」陳阿婆打漁多年,對漁港了如指掌。「過去漁港能容納600多艘漁船,但後來淤泥堵塞、塑料瓶泡沫箱遍地,漁民都不願來嘍。」

重拳出擊,海底清淤疏浚,東沙漁港水深平均提升2.7米,水質改善了,淺灣終於又變回了美港。

精準發力,建設海洋生態廊道。依託洞頭獨特的海石崖地貌,景觀由點及面、串珠成鏈。

海洋和陸地唇齒相依,如果傷害了海洋生態,也會對陸地生態和生態全局造成損害。「碧海潔灘同樣是金山銀山。」洞頭的海洋生態治理實踐,幫海島群眾換了一種方式「靠海吃海」,也讓這片藍色海灣成為美麗的海上花園。

放眼全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海灣整治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尤其2018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印發以來,自然資源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以高壓態勢震懾違法圍填海,加強用海監管,嚴格審核用海項目,並加強圍填海歷史遺留區域的生態修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爭取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灣留給百姓。

海洋放牧:讓水下荒漠變「森林」,實現對大海的反哺

打開一段歷史影像,大塊的人工魚礁被扔進貧瘠荒涼的海底。一年、三年、五年……當屏幕上的時間數字向後推移,畫面終於發生了神奇變化。藻類在礁石著陸,魚蝦貝類「安家落戶」,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這是河北省祥雲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裡的一幕。十幾年海洋生態修復,這裡的海底「荒漠」耕成了茂密的「森林」,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也有了。

祥雲灣地處灤河與薊河的入海口,有著獨特的牡蠣礁資源,一度灘淨岸美、水清藻綠、沙蟹如潮。隨著沿海經濟發展,過度捕撈、環境汙染等原因,海裡的牡蠣礁體銳減,生物多樣性下降。河北樂亭縣閆各莊村漁民李慶春回憶:「拖網的網眼越來越小,捕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一些魚類幾乎絕跡。」

海洋生態惡化,令人痛惜不已!從2005年開始,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海洋大學,與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建設以人工魚礁為主體的海洋牧場。

「把礁石投放到海底,本質上是人工為藻類『搭臺』,為魚兒造窩。」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初期有些費力不討好,常常一船幾十萬元的構件礁,投進水裡幾天就消失不見,而且見效非常慢。但看準了就不能放棄,「我們背負著巨大壓力,堅持投礁。」

投放人工魚礁,背後是一套嚴密的海洋生態修復邏輯。礁石入海,牡蠣就找到了著床點,馬尾藻、剛毛藻、海膜、孔石蓴等藻類才能附著在牡蠣上。有了藻類,魚蝦蟹貝等自然就聚集過來。

年復一年,2.35萬畝泥沙質人工魚礁生態系統工程效果良好,水質清澈,礁區內生物量是非礁區生物量的30倍以上,帶動海產品養殖、飼料加工、海產品交易、海產品加工、休閒漁業等上下遊產業,直接及間接帶動2000餘名漁民就業,漁戶年人均收入達4.5萬元。

海洋牧場應該「牧」什麼?各地集合優勢、因海制宜。山東省芙蓉島西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大規模推行「貝、藻、參」立體生態循環養殖,上層養殖龍鬚菜,中層養殖扇貝,底層投礁、底播增殖海螺、牡蠣和海參。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內,排排珊瑚茁壯成長、搖曳多姿。

數據顯示,從2015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工作算起,截至目前已創建五批11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相比單一的增殖放流方式,海洋牧場之於生態修復具有長效性、系統性等優勢。」專家說,海洋牧場本質上是一個抓手,從保護修復海洋生態做起,實現海洋生物的自我補充,對海洋漁業資源枯竭進行根本修復,實現對大海的反哺。

無數實踐證明,只有充分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才能實現漁業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綠色發展。實現海洋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陸海統籌、節約利用,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突出位置。

生態修復:在海底「種樹」,把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阿嬤,你看種好了多漂亮。」「阿公,種上了,你還能拿林子管護費……」

洪榮標至今記得,當年自己調入廈門海洋與漁業局的第二天,就被派到翔安區去協調海灘「種樹」。

種的啥樹?這樹不一般——樹冠龐大、根系發達、深扎水中,表皮暴露處呈紅色。沒錯,就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紅樹林。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1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40%的人口,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本世紀以來,沿海地區圍填海規模日益增大,用途擴大到港口物流、臨海工業和城鎮建設等,導致濱海溼地面積持續減少。

彼時,為響應國家保護海洋生態的號召,廈門市選定下潭尾村作為試點,開展紅樹林試驗性種植。

「當時村民為了生存,把濱海溼地統統圍起來搞養殖。突然不讓人幹了,牴觸情緒很大。」為了做通工作,洪榮標跟著當地幹部一趟趟往村民家裡鑽。

滄海桑田。16年後,人們愛惜紅樹林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保護紅樹林的工作仍在繼續,幫助廈門築起更加堅實的海上綠色長城。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紅樹林研究團隊的陳光程和同事們定期在紅樹林開展溼地調查。「我們想弄清楚,紅樹林生態修復後,生態系統如果變化,溼地功能是否得到提升。」

在紅樹林學術界,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故事。以林鵬院士、盧昌義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們,都是打著赤腳站在灘涂、水中,一寸寸確認紅樹林生長的土壤,親手栽培幼小的樹苗,他們對海洋生態的重視和熱愛,激勵著年輕人。

老廈門人林敏,每天清晨都要在篔簹湖跑步鍛鍊,觀賞悠閒覓食的白鷺群。「70年代圍海造田讓篔簹港變成了篔簹湖,紅樹林沒了,魚蝦也不見蹤影。」林敏說,從80年代開始,市裡對導流堤灘涂進行改造,2000年開始複種上了紅樹林,童年記憶裡的生態景象慢慢復原,離去的魚兒鳥兒都回來了。

如今廈門的紅樹林連綿成片,遍布島內外灘涂,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還有效帶動了科普、旅遊、休閒和觀賞等產業發展,紅樹林成了「金樹林」。

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紅樹林修復和研究等工作有序展開,我國紅樹林面積減少的趨勢得到扭轉。在全球紅樹林面積整體遞減的同時,我國卻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的國家之一。此外,全國退圍還海、退養還灘、退耕還溼的工作有序推進,被修復的濱海溼地累計已達8000多公頃。

嚴守保護紅線,彌補生態欠帳。自然資源部將繼續依託「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推進工程建設,今年計劃完成紅樹林修復100多公頃,濱海溼地1200多公頃。同時,依託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的減災功能,實施海堤生態化建設,對連島海堤、圍海海堤和海塘等沿岸建設工程整治改造,構建更具韌性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此外,針對全國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調查也在進行中。

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我國海洋事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藍色經濟點燃綠色引擎,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建設海洋強國的航道上,中國這艘巨輪風帆高揚、勢頭正勁。

(記者 劉詩瑤 朱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03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耕海牧漁奏新歌——人民政協網
    趕海變牧海,水質淨了,環境好了,海洋資源也恢復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成千上萬座堪稱海上明珠的海島……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用海、集約節約用海」新理念,創新海洋生態保護模式,「藍色海灣」「南紅北柳」「汙染防治攻堅戰」等一項項重大工程大力推進。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中國海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 耕海牧漁奏新歌 - 人民日報海外網
    趕海變牧海,水質淨了,環境好了,海洋資源也恢復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成千上萬座堪稱海上明珠的海島……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用海、集約節約用海」新理念,創新海洋生態保護模式,「藍色海灣」「南紅北柳」「汙染防治攻堅戰」等一項項重大工程大力推進。
  • 耕海牧漁奏新歌--人民網環保頻道--人民網
    趕海變牧海,水質淨了,環境好了,海洋資源也恢復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成千上萬座堪稱海上明珠的海島……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用海、集約節約用海」新理念,創新海洋生態保護模式,「藍色海灣」「南紅北柳」「汙染防治攻堅戰」等一項項重大工程大力推進。
  • ...獨具特色的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模式——濱州:耕海牧漁走向「深藍」
    作為全省7個沿海城市之一,立足當地特色,濱州市走出了自己的因「海」制宜之路。正海海洋牧場負責人馮淑蘭告訴記者,2016年,正海集團就開始建設海洋牧場。用一年時間,大手筆投入2.5億元,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同時,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
  • 北部灣千舟競發 開啟耕海牧漁豐收季
    8月16日,防城港市在企沙漁政碼頭舉辦2020中國·北部灣開海節開海儀式,1000多艘漁船揚帆出海,奔赴浩瀚的蔚藍,開啟耕海牧漁的豐收季。接著,大型情景舞劇《開海漁歌》生動演繹了「以海為生、以船為家」的疍家人通過祭祀祈福,祈求開海大吉的場景。
  • 我省再增一處海上新地標 「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迎客
    「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運營啟動儀式「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力平 煙臺報導  7月10日上午,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
  • 山東耕海牧漁 以裝備化信息化助推海洋牧場升級
    推動漁業由近海走向深遠海,山東重點支持海洋牧場生態方和深遠海綜合養殖平臺示範,對每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項目給予2500萬資金扶持,深遠海大型智能裝備補貼1000萬。關長濤:大型化同樣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殘餌糞便怎麼處理?對環境的問題、病害的問題。
  • 探訪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平臺「耕海1號」
    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李剛/攝  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自7月10日投運以來,前往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耕海1號」平臺位於煙臺市萊山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總投資6600餘萬元,海域面積209.026公頃,總直徑80m,總養殖容積30897立方米,相當於14個國際標準遊泳池的水量,由三個相同子網箱旋轉組成。
  • 中國十大最美梯田之一圍場縣旱耕梯田
    航拍視頻河北圍場縣旱耕梯田美如畫位於111國道沿線,圍場朝陽灣鎮境內。圍場縣旱耕梯田,在全國所有最美梯田中是維度最高的一個,它的意境、它的壯美、它的色彩獨樹一幟。圍場旱耕梯田藉助其高海拔的地勢,猶如為巨人登天而造的天梯,掩映在絢麗多姿的雲山霧海之中。鑽出土的秧苗好似千層綠浪,一浪追逐著一浪,向山腳奔騰而去。成片的梯田如鏈似帶,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線條如行雲流水,瀟灑柔暢,規模壯觀。
  • 【故鄉峰尾之一】船聲帆影 耕海牧漁
    吉祥泉港,故鄉峰尾,這裡有海、有古城、還有親人。本期開始,《海城峰尾》公眾號特推出「故鄉峰尾」專題,帶您共同感悟故鄉,讓故鄉永遠珍藏在心中,不再遙遠!峰尾半島峰尾半島,三面臨海,一面環山。峰尾灘涂養殖這裡的人們以島為家,以海為田,世代辛勤勞作于波海浪尖,耕海牧漁,守海愛海。海資源對他們來說不僅意味著資源,更意味著幸福和未來。
  • 耕海牧漁築「海上糧倉」,小編帶你逛逛日照山海天的碼頭!
    當問及2020年的收成,有著40年捕魚經驗的漁民李其智深有感觸:「自從有了休漁期,每年開海後就感覺海貨多得要從海裡漫出來一樣。直到現在,海鮮貨物都很豐盛。這不快入冬了,海貨還會更肥,對漁民來說真的是收穫滿滿。」伏季休漁有利於改善漁業生態、保護和恢復漁業資源,更有利於漁民的長遠利益,促進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 「耕海1號」二期項目將於年內開工建造
    為了加快推動海洋牧場轉型升級,高起點、高質量制定海洋牧場綜合體「山東標準」,加速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布局,12月21日,山東海洋集團與中國船舶集團籤訂了「耕海1號」二期項目建造合同。「耕海1號」為啥能吸引一家央企的目光,這得從「耕海1號」自身的強大實力說起!作為全國首制裝備休閒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一期項目已於今年7月份正式運營。「耕海1號」位於煙臺 「四十裡灣」海域,在海邊就能看得見。
  • 南海結束伏季休漁 廣西沿海千帆競港耕海牧漁
    南海結束伏季休漁 廣西沿海千帆競港耕海牧漁 2019-08-16今天已經是開海日,漁船對冰塊的需求基本接近飽和,今天上午就只拉了一車。」梁仔笑著說,他所在的冰廠規模不大,前兩天每天可以賣出約2000條冰。圖為北海漁船整裝待發。 陳秋霞 攝  正說著,企沙漁港內人頭攢動,2019中國·北部灣開海節在充滿疍家風情的民俗巡遊中拉開帷幕。當地漁民現場唱起鹹水歌,向遊客展示織漁網、絞大繩、噴索仔等疍家特有的民俗技藝,傳承古老的漁港文化。
  • 耕海牧漁撈金網銀 海南漁民人年均純收入過萬元
    這是我省在南沙首建的美濟礁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一角,也是我省耕海牧漁的一個縮影。  我省漁民依託豐饒的「藍色牧場」耕海牧漁,袋子鼓起來了。全省漁民人年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7636元增至去年的10478元。全省漁業產值約佔農業產值的三成。海洋漁業已成為海南熱帶農業的最大亮點。
  • 詩與遠方"雲"上見 耕海1號打造海上看煙臺
    據工作人員介紹,「耕海1號」的三個養殖網箱構成了三個「花瓣」,主要養殖斑石鯛、真鯛和黑鮶三種魚類,總養殖體積達30000立方米。採用海洋工程領域的鋼質坐底式結構,「耕海除了是一個「藍色糧倉」,「耕海1號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浯嶼·海上田園:耕海牧漁品海鮮...
    規模浩大的遠洋漁船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每年5月15日-7月31日的休漁期,數百隻漁船排成縱隊靠港與海天相接,鱗次梯比,蔚為壯觀,因「孤懸於大海」更增加浯嶼幾分神秘的色彩,更被譽為「中國第一漁村」。浯嶼·海上田園,一個親海休閒的平臺,是來到浯嶼島最不可辜負的景點之一,登高遠眺浯嶼島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親臨海上生態漁排,耕海牧漁,賞黃昏夜景,品海鮮盛宴;乘風破浪,體驗海上威尼斯的速度與激情。
  • 「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兩年來,48座像「長鯨一號」一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在山東沿海「拔」海而起,讓古老的耕海牧漁從未如此有「範兒」,兼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科技高山」。如今,在我國廣袤的海洋新牧場裡,一曲海上新牧歌正在唱響……海中有「金山銀山」 一條魚增值53倍今年10月,全國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在山東長島南隍城島海域投入使用。
  • 詩與遠方「雲」上見:耕海1號打造海上看煙臺新地標
    隔海相望,這是一個「鋼鐵巨無霸」,走近一看,竟是一朵直徑80米的「海上花」。據工作人員介紹,「耕海1號」的三個養殖網箱構成了三個「花瓣」,主要養殖斑石鯛、真鯛和黑鮶三種魚類,總養殖體積達30000立方米。
  • 耕海牧漁 唱響藍色「牧歌」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千百年來,人類耕海牧漁,與海洋生物和諧相處。  然而這種平衡卻在近幾十年間被悄然打破。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優質蛋白的需求日益旺盛,以海水養殖、海洋捕撈為重點的海洋漁業迅猛發展,對海洋資源造成了巨大破壞。  在此背景下,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換一種方式耕海牧漁已迫在眉睫。
  • 陳綺貞新歌沙發海完整歌詞介紹 陳綺貞沙發海在哪可以聽
    陳綺貞新歌沙發海完整歌詞介紹 陳綺貞沙發海在哪可以聽  近日,陳綺貞新歌《沙發海》正式上線,歌曲由陳綺貞作詞作曲。下面為大家帶來的是陳綺貞沙發海歌詞及歌詞含義,一起來看看!陳綺貞沙發海歌詞  作曲 : 陳綺貞  作詞 : 陳綺貞  深夜獨自坐在沙發上  讓遙控器親吻電視熒幕  世界盃足球即將開打  我一個人享用舒服的禁區  清晨獨自坐在沙發上  一杯咖啡加上一顆蛋  時間退回到了航海時代  一路向前就能回到出發的地方  在沙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