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作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一直以來廣受人們重視,在古代更被看作「情人節」。當華燈初上,佳人氤氳,是何等浪漫的唯美時刻。
元宵節,時序農曆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是2000年的秦朝時期就已形成,漢文帝時,更是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元宵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尤其是那些藏匿在詩詞裡的元宵詩句,比春節還美的令人心動,不妨一起來看看。
元宵節,最美的詩詞,以作者之見,當屬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開篇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不止迷醉了多少痴情怨女的心。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非常妙絕。
宋代時,元宵節就已經成為男女約會的浪漫節日,這一天,婦女們出街遊巷,通宵達旦地遊玩,男女混淆其中,熱鬧非常。而這也給很多青年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中溫婉的嬌柔,和不期而遇的邂逅,令人心醉。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宋詞仿佛比唐詩寫得更好,更有意境。也許宋朝時期的元宵節節日氛圍更濃厚。除了辛棄疾的這首,作者力推的第二首,出自李清照。
宋·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詞的意境,大家都比較熟悉,是婉約派的代表。作者之間,李清照的詞,在婉約的基礎上,更有幾分男人詞裡不可比擬的柔情。並且文辭非常之美,像是現代的美文。
了解歷史的人都清楚,李清照後半生的日子非常悽苦,這在很多詞裡都有體現。這首《永遇樂·落日熔金》,寫的就是元宵佳節,本來是最開心的時候,可李清照卻開心不起來。
她想起昔年在汴京城的元宵,與今日臨安城相比,前後反差很大。有一種落寞之情。南渡前,與親人一起,歡度佳節,而今孑然一身,十分悽涼。詞裡寫盡了故國相思之情。
除了這兩首之外,還有很多很經典。比如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尤其是「火樹銀花合」,為我們描摹了非常美麗和壯麗的景象。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一派祥和景象,真是天下之福。
另外還有一首詩,寫的也很巧妙。他出自唐伯虎筆下。元宵節大多詩人,詞人寫的都是京城花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況,只有唐伯虎這首,描寫的是農村人過元宵節的場景。
明·唐寅·《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的詩作,常常詼諧幽默,他的這首詩也不例外。尤其是「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語言非常輕快地描寫了當晚的月光麗景。還有,燈月輝映的鄉村是美的,燈月映照下的村女則更美。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
另外,還有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寫出了情人之間的曼妙。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還有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我們一起來欣賞: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讀者們,關於「元宵節」的詩詞,還有哪些大家覺得很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