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已停,藍天卻未如期而至,汴京老城處處透著陰冷。這樣的天,遊客自然是沒有的,全副武裝,騎上單車,開始我穿越街巷的騎行。路過風景,隨意拍拍;路過食肆,有意坐坐。即使凍得直哆嗦,也依然是喜悅由心底而生,畢竟這又是吃到爆肝的一天。
驢肉湯
論驢肉湯,開封的名氣不如洛陽,當然這僅僅是遊客視角。在開封當地人心目中,驢肉湯或是完全不亞於羊肉鮮湯的。選好價位,由店家在碗中放入對應的驢肉,再盛上滿滿的驢肉湯,配上一碗烙餅絲,再來上一些泡菜,便成了一份完整的驢肉湯套餐。
比起羊肉湯的乳白透亮,這驢肉湯可就顯得厚重多了,湯色深黃,覆蓋一層厚厚的油脂。品一口湯,鹹香味突出,胡椒的辛辣感微微刺激著口腔,令人瞬間發熱。這樣的處理是非常得當的,因驢肉本身滋味並不如羊肉鮮美,多半帶有並不討喜的驢騷味,香辛料放得重些才能將這味道蓋住。再吃上兩塊驢肉,柔韌鮮嫩的肉質無可挑剔。所配餅絲也是油香筋韌,一口湯一口餅絲頗為享受。不過,這略微重口的驢肉湯與略微油大的餅絲,多吃上幾口難免生膩,這時再來兩口清爽的泡菜,膩解了,胃也更開了。
鍋貼
鍋貼乃開封府地位上僅次於灌湯包的又一面點。鍋貼本由傳統餃子發展而來,如今已成為中國許多地區常見的小吃,而開封府的鍋貼也自有其特色。
傳統的開封鍋貼以豬後腿肉加韭黃作餡,用麵皮包成小船型,並排放入平頂鍋中先用水煮製,待水幹後下油,並加上一層稀麵漿,直至地面金黃。這盤鍋貼上桌,倒著實是令我吃了一驚,一整塊比盤子還要大上一倍的鍋貼赫然架在其上。用筷子輕輕一撥,薄薄的底應聲脫落,更讓我操作起來小心翼翼,生怕浪費了一丁點酥脆。好不容易夾起一塊鍋貼,帶著兩層底一塊入嘴,油、香、酥、脆,鍋貼本身則是外韌內彈,餡料飽滿而多汁,多種口感就這麼在嘴裡匯集,不由得要拍手稱讚。
杏仁茶
杏仁茶乃開封府一道著名的飲品,以杏仁粉為主料,傳統的製作方法應是使用龍鳳銅製大壺澆沸水衝制而成,再加上白糖、杏仁、花生、黑白芝麻、瓜子、山楂、葡萄乾等作料(並無嚴格規定,一般都有所增減),攪拌均勻後即可食用。
杏仁茶質地稀稠適中,遠不如藕粉的稠度,吃在口中十分順滑。入口最明顯的便是那杏仁的獨特香味,再帶上適度的甜味。各種果仁、果乾的加入,又讓其帶上了多種脆感,偶爾吃到一兩顆果乾,一股酸甜又迸發出來,口感口味的豐富度令許多人著迷。
黃燜魚
請拋棄你所有對於「黃燜XX」的固有認知,重新接納一位與它們八竿子打不著的又一種名有黃燜的食物,這邊是開封府一道獨一無二的小吃——黃燜魚。
傳統的黃燜魚應使用野生麥穗魚製作,每條魚長不過2~3寸,將每一條小魚清理乾淨後掛上面糊下油鍋炸制,再加入高湯中燜煮,食用時連湯盛出。一碗好的黃燜魚應當湯汁鮮香,小魚綿韌,不臭不腥刺不扎嘴,吃下肚後回味無窮。
如果你在開封的某個飯店裡吃到一整條「黃燜魚」,那是假的。
雙麻火燒
雙麻火燒又名雙麻餅,是開封又一重著名的燒餅,餅呈圓形,兩面覆滿了芝麻,咬下一口外脆裡韌,層層重疊,芝麻香味與五香味相當濃鬱。單吃易幹口,配上些湯湯水水食用更佳。
科技炸雞
科技炸雞,開封炸雞界的傳說,像這樣能名正言順吃炸雞的機會我又怎能錯過呢。儘管是在工作日的下午三點過這樣完全不應該有人的時間點,店門口仍然排著一列不算長的隊伍。
買上一個雞腿,撒上辣椒粉和孜然粉,開動。雞皮已炸得極其酥脆,皮肉完全分離,中間隔著一層油脂,吃上一口便沾一嘴油,而雞肉更是嫩得無比,柔韌微彈毫不塞牙。單論這口感,炸雞中的頂級完全配得上。非要挑點刺,也只能是這兩粉撒得實在不均勻,味道有些不平衡了。
炒涼粉
夜幕降臨,該尋思著上夜市找點吃食了,先來上一份炒涼粉吧。真要嚴格去說,炒涼粉倒算不上開封特色,只是在夜市上分布足夠廣,也成就了一番名氣。寒冷的冬夜裡,吃上一份滾燙滑嫩、口味酸辣的炒涼粉,果腹暖身,倒是適宜。
羊肉炕饃
炒涼粉算不上特色,這羊肉炕饃就無可爭議了。羊肉炕饃算是開封眾小吃中有些「黑暗系」的存在,表面上看其不過是兩層麵餅夾一層羊肉大蔥餡的某種烙餅,吃在口中卻發現並非想像的那樣。兩面酥脆焦香的殼夾著鹹香的肉餡本身就是不錯的餅,但這其中卻有著一股極為獨特的油香味,其實這其中的秘密就在這烙餅所用的油上。正兒八經的羊肉炕饃要使用羊腰油烙制,而這種油本身帶有極為強烈的爭議性味道,說得直白一些,就是羊腰子的腥味。以至於這羊肉炕饃便成為,愛的人愛得深切,恨的人避之不及的獨特存在。
不過,對我這個從大西北一路過來的人而言,這怎麼可能是個問題。
夜又深,無需總結,畢竟前方還有第三天。只能說,今天的我,就像下面這條龍一樣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