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設轟轟烈烈,羅馬城很快充滿了富麗堂皇的教廷貴族府邸,到尤裡烏斯二世的時候,新闢的街道已經有幾百條之多。龐大的梵蒂岡教皇宮也在這時候基本完成。尤裡烏斯二世興建的新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築紀念碑。
1505年,尤裡烏斯二世決定拆毀舊的大教堂,建造一個全新的,並希望把米開朗琪羅正在製作的他的陵墓放在新教堂中央。
他說:「我要用不朽的教堂來覆蓋我的陵墓。」不過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停止製作他的陵墓,而仍然只把聖彼得的墳墓放在中央。這或許是因為他在戰場上既有勝利,也有失敗,他擔心把自己的陵墓放在教堂中央,說不定有朝一日會遭到羞辱。經過一輪設計競賽,選中了從米蘭來的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的方案,1506年動工興建。
相傳布拉曼特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我要把羅馬的萬神廟舉起來,擱到和平廟的拱頂上去。」和平廟又叫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在羅馬城中央,形制與卡拉卡拉浴場的溫水浴大廳相仿而規模更大,拱頂跨度25.3米,高40米,非常雄偉。布拉曼特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希臘十字式的,四臂比較長,但在每個角上填充相似的十字形空間後,平面外形是方的,四個立面完全相同。中央穹頂舉起,下面設鼓座,鼓座周圍環一圈柱廊。
布拉曼特是第一個真正復興古典建築語言的人,他設計的這個方案,使用的是嚴謹的規範化了的柱式。這樣的教堂形制,它的核心是希臘十字的,在拜佔廷、敘利亞甚至俄羅斯都已經流行。達·文西在米蘭時的1488-1497年間手稿裡畫過一些很草的示意圖,布拉曼特在米蘭曾和達·文西交往,或許他們曾經討論過這種教堂的形制。他到羅馬後的第一個作品叫坦庇埃脫(Tempietro,1499-1502),造在一座小山坡上的教堂院落裡,傳說聖彼得受刑釘上十字架的地方。
這座建築物不大,卻因創造了集中式建築的全新構圖,影響深遠。它的平面是圓形的,圓柱形的聖堂連穹頂高14.70米,四周繞一圈純正的古典柱式柱廊,16棵多立克式柱子高3.6米,簷口上沿設花欄杆。聖堂上部挺出在柱廊之上,形成穹頂的鼓座。穹頂飽滿有力,以一個精緻的十字架結束。這是一個雙層構圖,體積感很強,形體變化很豐富。布拉曼特所做新的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方案的穹頂就大體像這座坦庇埃脫,不過比較扁平而不挺拔,也不飽滿。或許是因為它太大了,布拉曼特有點膽怯。
1511年,按布拉曼特的方案建成了連接中央四個大墩子的發展,1513年,教皇尤裡烏斯二世去世,次年布拉曼特去世,工程便耽擱了下來。從此以後,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經過幾次曲折反覆,反映著文藝復興運動的進步勢力和漸漸又抬頭的反動勢力的較量。新教皇利奧十世(Leo X,1513-1521在位)任命大畫家拉斐爾繼續主持工程,但要求他在布拉曼特的方案前加一個巴西利卡式大廳,變大教堂為拉丁十字式的,藉口是要把君士坦丁皇帝造的舊教堂全部包容進來。
大教堂採用希臘十字還是拉丁十字,實際是人文主義者和日趨反動的教會的鬥爭。教皇尤裡烏斯二世和布拉曼特把聖彼得大教堂當作歷史紀念碑來設計,所以採用了希臘十字的集中式造型。這種造型雄偉、簡潔、整體感強、有向上動勢而顯得崇高,很適合於紀念性建築。雖然集中式建築很不便於基督教儀式,聖壇和信徒沒有恰當的位置,然而尤裡烏斯二世和布拉曼特仍然偏愛集中式。
而拉丁十字式是中世紀教堂的傳統,是正宗的教堂形制,雖然它只有立面構圖而體積構圖鬆散,缺乏宏偉的紀念性,利奧十世仍然要把大教堂改回去。促使利奧十世回歸中世紀的,是1517年在德國爆發了進步的宗教改革運動,這運動的導火線正是教廷為斂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的錢而發售荒唐的「贖罪券」。為了撲滅這場運動,教會大肆鎮壓,並且瘋狂地倡導恢復中世紀虔誠的信仰。中世紀是天主教的黃金時期。
拉斐爾遵命修改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在原方案前加了120米長的巴西利卡。1527年,西班牙軍隊一度佔領羅馬。西班牙的封建貴族在當時是最反動的,他們勾結教會,殘酷迫害新思想和新文化,迫害人文主義學者和科學家,開始了一個天主教的「反改革」時期。在這種形勢下,繼拉斐爾之後的兩位建築師,雖然或者打算恢復希臘十字,或者打算削弱巴西利卡大廳,都沒有成功。
1545-1563年教會的特侖特(Trent)會議全面肯定了舊天主教的教條,它決議,天主教堂必須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進步勢力還沒有完全失敗,還在繼續鬥爭。1547年,教皇保羅三世(Paul II,1534-1549年在位)委任已經72歲高齡的米開朗琪羅主持聖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憑著高年盛譽,他得到教皇的允諾(取得「白券」),有全權決定方案,如果他認為有必要的話,可以改變甚至拆除已經建成的部分。
米開朗琪羅抱著「要使古代希臘和羅馬建築黯然失色」的雄心壯志著手工作。他首先基本上恢復布拉曼特的方案,他親自寫道:「沒有人能夠否認,布拉曼特作為建築師不遜於任何古人。他奠定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最初方案,紋絲不亂,清爽明晰,光線充足。······它很美好。」清爽明晰,光線充足,而且美好,這正是人文主義者對教堂的要求,而正趨反動的教會所要求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卻是光線幽暗,恍惚迷離,以利於氤氳神秘的宗教氣息。
米開朗琪羅加強了原方案裡中央支承穹頂的四座柱墩,簡化了四角空間,使內部空間更流暢簡潔。他在大教堂正面設計了一個九開間的柱廊,比原方案壯觀。他汲取了坦庇埃脫的構思,給大教堂穹頂做了一個模型。這模型的鼓座遠比布拉曼特原設計的高,穹頂也向上拔高而且輪廓渾圓飽滿。原設計中,穹頂在整個構圖裡的統率作用不強,而在這模型中卻有力地統率著整體。鼓座四周一圈雙柱,簷部是斷折的,加強了垂直線,正和上面的肋銜接。肋又架起最上方的採光亭,使穹頂、採光亭和鼓座牢牢地連結成一體。
這個構思多少有伯魯乃列斯基的佛羅倫斯主教堂的影響。1564年米開朗琪羅逝世之後,穹頂由另外兩位建築師大體按這個模型於1590年建成。它是世界最美的大穹頂之一。義大利人至今熱愛它,以它為民族的光榮。大穹頂直徑41.9米,僅次於萬神廟和佛羅倫斯主教堂。內部頂點高123.4米,幾乎是萬神廟的3倍。希臘十字的兩臂,拱頂跨度27.5米,高46.2米,都超過古羅馬的和平廟,而通長140多米,則遠遠超出和平廟。穹頂上採光亭上十字架尖端高達137.8米,是羅馬全城的制高點,當時在歐洲只有法國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塔尖(Strassburg,12世紀末-15世紀末)高142米,德國烏爾姆主教堂(Ulm,1337-16世紀)的塔尖高161米,略勝於它。
那兩個主教堂都是哥德式的。布拉曼特當年要把萬神廟擱到和平廟上面去的豪情,經過許多建築師將近90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但是,由於反宗教改革勢力在歐洲十分猖狂,1605年,教皇保羅五世(1605-1621在位)下令拆掉正在建造的教堂正面,任命另一位建築師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1556-1629)在大教堂的希臘十字式之27.6米。
於是聖彼得大教堂體形的統,性被破壞了,而且從前方一相當長的距離內不能看到完整的穹項和它的鼓座,大大削弱了大教資的藝術表現力。不過,由布拉曼特和米開朗琪羅決定的大教堂東半部,它的穹頂所展示的集中式構圖,畢竟起著主導作用,無論在外部還是內部。這已經不是一段巴西利卡所能完全改變的了。即使這段巴西利卡本身,也受到東部的控制,空間不得不與東部連貫,規模和尺度不得不與東部諧調。因為它採用拱頂和大柱墩,所以沒有早期巴西利卡式教堂內部那樣強的趨奔祭壇的向心力,反而成了穹頂下空間必要的前奏。
內部空間無比的高大宏敞也大大削減了神秘性。因此,儘管遭到損傷,聖彼得大教堂仍然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創造力量的紀念碑。除了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琪羅還設計過不少小型的建築。他的建築創作和他的雕刻一樣,誇張動態力量,突出體積感,強化光影的變化,構圖有不少創造。為了表現一種情緒,往往不顧結構邏輯,突破柱式規則。例如,把強有力的柱子嵌進牆裡,下面立在渦卷上,上面的簷部斷折卻又突然截止。
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建築當雕刻來造型。伯魯乃列斯基和米開朗琪羅都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代多才多藝的、意志堅強的、熱情澎湃的「巨人」。伯魯乃列斯基出身於行會工匠,是金銀首飾匠、雕刻家、建築家、機械師、畫家、工藝家,在數學上有成就,創立了科學的透視學。米開朗琪羅也出身工匠,是詩人、雕刻家、畫家、建築家、軍事工程師。他們的建築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個性。伯魯乃列斯基的作品清秀、輕巧、工於兩維的構思;米開朗琪羅的作品雄渾、剛強、工於三維的構思。
有人批評伯魯乃列斯基過分拘泥於嚴謹的古典柱式的規則,導向了復古:有人批評米開朗琪羅脫離了古典柱式的規則,導向了以後巴羅克風格的放縱。
結語
其實,一個在15世紀初期,克服了中世紀建築的工匠習氣,順應人文主義潮流,向古典建築學習,這是勇敢的創新。一個在16世紀,突破了學院式古典建築的清規戒律,獨闢蹊徑,也是勇敢的創新。時代不同,兩人的歷史任務不同,創新的具體內容和方向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