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宏偉的紀念碑?

2020-12-11 世界古今論

梵蒂岡是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世界聞名的聖彼得大教堂就坐落在梵蒂岡的中心。據《聖經》所載,聖彼得是耶穌的大弟子,他開闢了羅馬教區;因此羅馬教皇都自認為是聖彼得的繼承人,聖彼得大教堂也成為羅馬教廷的主教堂。大教堂的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進行祈禱,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教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其實,最早的聖彼得大教堂並不是現存這座。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在聖彼得的墓地上修建了教堂,史稱老聖彼得大教堂。這座老教堂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侵蝕、戰火兵燹,加上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到16世紀初,宗教改革運動席捲歐洲,教廷勢力已大不如前。當時教皇尤利亞二世主張以宗教來統一義大利,為了表明教廷勢力,顯示教皇權威,他決定將教堂完全推倒進行重建。工程從1506年開始,歷經不少的曲折和反覆,到1626年主體工程方告完工。當時幾乎所有的義大利有名望的建築師都參與過它的建造。可以說,聖彼得大教堂凝聚了文藝復興時期眾多巨匠的心血。

聖彼得大教堂先後由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主持建造工程。在米開朗琪羅主持階段所設計的大教堂穹頂,被認為是世界最美的大穹頂之一。貝爾尼尼設計建造的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以多立克柱式、巴洛克式的藝術構思,把大廊柱和大教堂的環境緊密聯繫了起來,被稱為貝爾尼尼圓柱廊。教堂裡幾乎每一幅壁畫與雕塑作品,都出自世界頂級的藝術大師之手,如米開朗琪羅的石雕《哀悼基督》、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院》、貝爾尼尼雕制的聖彼墓青銅華蓋等。時異境遷,昔日輝煌的羅馬城今已物是人非,然而走進聖彼得大教堂,卻依然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群星閃耀的光芒。作為人類歷史上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聖彼得大教堂稱得上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創造力量的紀念碑。

相關焦點

  • 最昂貴的建築——聖彼得大教堂
    所以,了解多了梵蒂岡背後的故事、建築、宗教、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等等,我對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不經意遇見,感覺愈發深刻和清晰。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經典的建築,被譽為文藝復興建築的裡程碑,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文藝復興建築的鮮明特點:恰到好處地運用古典建築的語言,如穹頂、柱式、筒式拱頂、拱券和山花等等,但又不是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創造性的組合與提升。
  • 偉大是等出來的——聖彼得大教堂
    被公認為文藝復興鼎盛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教堂的聖彼得大教堂就坐落在這裡。鮮有像聖彼得大教堂這樣的作品可以集結如此眾多的藝術巨匠,在它星光熠熠的名單中,包羅了如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貝尼尼這樣瑰寶級別的多位藝術大家,這些文藝復興歷史上的顯赫人物輪番接力,為其誕生傾注了超過150年的心血。
  • 梵蒂岡高地上的聖彼得大教堂
    在教會日曆中十分重要的日子裡,教皇會在這裡主持彌撒,將自己的祝福送給下面廣場中聚集的信眾。大教堂是梵蒂岡城國的主要教堂,可以容納兩萬人,它是羅馬市內最大、最重要的教皇方形教堂。教堂內高二百一十一點五米,兩翼寬度一百八十七米,它擁有世界上所有教會建築中幾乎最大的地面面積。教堂內部不僅空間大,同時極具震撼力。一百三十二點五米高的穹頂結構由將近八百根柱子支撐,大教堂中共有四十五個祭壇和四百五十餘尊雕像。
  • 聖彼得大教堂從設計到建成經歷了哪些磨難?
    尤裡烏斯二世興建的新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築紀念碑。1505年,尤裡烏斯二世決定拆毀舊的大教堂,建造一個全新的,並希望把米開朗琪羅正在製作的他的陵墓放在新教堂中央。他說:「我要用不朽的教堂來覆蓋我的陵墓。」
  •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位於羅馬梵蒂岡山上的聖彼得教堂是基督教最宏偉的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廣場左右被兩個半圓形的柱廊環繞
  • 義大利首都羅馬之旅,聖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宏偉的教堂!
    說起羅馬的教堂,可以說在羅馬並不新鮮,大大小小的教堂真的數不勝數。但是今天我們要來看的聖彼得大教堂就有點不一樣了,首先,它是世界上最宏偉教堂。並且是由歷史最著名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它位於梵蒂岡城的聖彼得廣場上,這個廣場也因為這個教堂而出名。
  • 世界第一大教堂,天主教的中心,古代最宏偉的建築
    有這麼一座教堂,被看作為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當然教堂本身也代表了人類建築水平的巔峰之一的就是——凡蒂岡聖彼得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又稱為「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對於羅馬天主教而言,是最重要的宗教聖地。
  • 聖彼得大教堂,建築風格很是壯觀,值得一去
    歐洲其他教堂都是建築外面華麗,而內部比較空。大聖彼得大教堂不一樣,感覺真是全世界的寶物都在這裡!聖彼得大教堂,走進這宏偉的聖彼得大教堂其恢弘的氣勢令你不得不仰視。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及平過梁相結合。必須去啊,一輩子必須去的地方,當一進教堂時,看著很是壯觀。聖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裡面所有畫像都 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巨高的天頂上更是精彩紛呈,讓人不得不駐足仰望,心生崇敬!
  • 歐洲宗教藝術的殿堂——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梵蒂岡城國,簡稱「梵蒂岡」,是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由於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鳥瞰圖)聖伯多祿大教堂(St.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
    受到文藝復興文化思潮的影響,在建築上也形成了新的風格,在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發展,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等。
  • 與我一起重溫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 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 聖彼得 大教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碩大的穹頂,是聖彼得大教堂的標誌基本簡介聖彼得教堂位於世界上最小的獨立國家梵蒂岡內(1)。從遠處看去,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3)於公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
  •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 畫聖·拉斐爾,聖彼得大教堂,西斯廷聖母
    他受教皇聘請繪製壁畫的同時,主持設計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他對大教堂建築的總體規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一直在羅馬負責這一巨大工程的進行,為此貢獻出他的畢生精力。可惜的是,在1520年,即他37歲的那年就過早地去世了,沒能看得見聖彼得大教堂的建成。拉斐爾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他以自己天才的藝術創作,獲得文藝復興時期「畫聖」的桂冠稱號。
  • 一所華麗到讓人心生惶恐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今生一定要去一次
    而教堂作為歐洲傳播基督教義的場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下,教堂都會成為當地最輝煌、最耀眼、最具藝術氣質的建築,從而成為當地的地標建築,每年吸引不少外來遊客前來觀賞。今天我們要說的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大教堂,它的內部裝飾美到令人窒息,讓人惶恐不安,可見是花了多少資金和精力在上面。這所大教堂就是聖彼得大教堂,歷時176年修建完成,在教堂的修建過程中,請來了多位藝術家。
  • 最美梵蒂岡:帶你領略聖彼得大教堂的宏偉,西方國家不一樣的信仰
    最美梵蒂岡:帶你領略聖彼得大教堂的宏偉,西方國家不一樣的信仰!現在我能的生活條件都好了,但是,面對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是只增不減的,所以現在生活在大都市的人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所以現在的人在放假期間就喜歡,去世界各個地方去遊玩,不管是五一小長假,還是十一小長假,都是大家外出遊玩的好時間,有的人就喜歡國外的一些景點,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國外的好玩的地方,那就是梵蒂岡,大家都知道這個地方吧,在梵蒂岡有一個教堂,那就是聖彼得大教堂
  • 地中海郵輪之旅~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藝術品
    上午10:20分抵達梵蒂岡,穿過廣場的廊柱,就進入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區域,廣場中央高聳入雲的方尖碑就映入眼帘。方尖碑源自古埃及,淨高25.5米,加基座整個方尖碑高達41米。然後步行2、3分鐘就來到了大教堂的正門。
  • 聖派屈克大教堂,莊重大氣宏偉醒目,展現了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
    1897正式啟用的聖派翠克大教堂,哥德式尖塔高達103米,充分展現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與華麗,愛拍照的你,一定要在此過足拍癮。走進聖派翠克大教堂,裝潢華麗但不失莊嚴,粗大的大理石柱子支撐著穹頂。聖派屈克大教堂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羅馬天主教墨爾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 聖彼得大教堂:墳墓上的聖殿
    聖彼得大教堂為梵蒂岡的教廷教堂,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世界最大教堂之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郊的梵蒂岡城。
  • 珍藏解讀 | 聖彼得大教堂穹頂
    聖彼得大教堂與羅馬的萬神殿、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並稱為古代歐洲的三大經典穹頂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由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設計,因其獨特的雙重構造,外暗內明,也最為著名,是羅馬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