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蔭盛 主辦方供圖
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築中留有屬於自己的印記。新老建築的更替,既是城市空間脈絡的延續,也折射出城市功能品質的迭代。
「建築設計一定是與時代相契合的。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等特質的延伸,建築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城市,更在於反映時代發展的大背景。」Aedas中國區副董事總經理劉蔭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
自1985年在香港創立至今,Aedas深耕全球建築領域已有30多年,所獲國際重要建築及設計專業大獎多達數百項。英國知名建築雜誌《Building Design》發布的WA100 2019榜單顯示,Aedas已連續14年入圍「全球十大建築事務所」,並在基於建築師數量的全球百強榜單中排名第九,營收總額位列亞太區第二。
身為全球十大建築事務所高管、曾參與全球多國的城市建築設計,劉蔭盛對於「建築與品質」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11月4日,他將出席由英國《Monocle》雜誌與成都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承辦的成都「品質生活論壇」,在這場匯聚來自時尚、建築、設計、零售等領域150餘名精英的頂尖論壇上,與全球精英共話建築與品質生活。
建築應與時代相契合
如建築大師貝聿銘所說:「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了舊的痕跡,就好比一個人失去了記憶。」每個年代的建築,都反映著不同的城市記憶和發展階段。
在劉蔭盛看來,歷史不斷向前邁進,建築也在持續的自我進化中完成「展示城市」和「反映時代」的重要使命。只有經得住時間考驗、能夠前瞻性地滿足未來城市發展需要的建築,才算真正做到了與時代相契合。
「過去的建築設計,更多的是為了解決『有』和『無』的問題,而現在,城市對於建築的品質追求正在不斷升級。」劉蔭盛分析說,當下的一個時代大趨勢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城市功能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這也對建築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世界各國的早期代表性建築可以發現,電視塔、報時鐘、城門城牆、橋梁等具有實用功能的建築在其中佔據了很大比例。比如,最早用於發送無線電波和地震預警信號的東京塔、為迎接外出徵戰軍隊回歸的巴黎凱旋門、在倫敦市區整點報時的大本鐘、將城市南北連成整體的倫敦塔橋等等。
如今的建築設計已經不再滿足於實現基本需求,更高層次的品質和體驗正變得愈發關鍵——這是劉蔭盛專注建築設計領域十餘年來感受到的一個明顯變化,同時也折射出城市對於自身品質的更高追求。
以倫敦為例,在傳統地標大本鐘之後,在被譽為「全球最多金的一平方英裡」的倫敦金融城,諸如「小黃瓜」「對講機大廈」等摩天大樓相繼誕生,並憑藉其極具現代感的設計和承載新興產業的功能品質,迅速成為倫敦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標誌性建築。
「建築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城市,更在於反映時代發展的大背景。」根據劉蔭盛的分析,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以建築為展示窗口的城市進化「年輪」日漸清晰,其成長道路的先進性和獨特性也隨之顯現。
追求品質的城市基因
城市中建築的誕生,是建立在既有的歷史和文化等城市特質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看,建築就好比城市的一面「鏡子」,在空間維度詮釋著出城市的內涵,再進一步講,「建築就是城市品質的一部分」,劉蔭盛說。
同時,每一座城市又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這種顯著而豐富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建築設計者對於城市內涵的理解,從而塑造出每座城市特有的建築風格。
「比如,歐洲城市熱衷於對傳統與現代的創新演繹,新加坡對綠色生態理念的堅守,成都對多樣文化的開放包容……」劉蔭盛舉例說道。
儘管具體表現形式不同,但人和城市追求更美觀、更便捷、更舒適的內在需求始終沒有改變。
在劉蔭盛看來,建築對於城市品質的加持,首先體現在以因地制宜為前提的創意解決思路,而絕非「千城一面」。
「這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原則和初心。」劉蔭盛表示,好的建築設計,一定是既紮根本土又立足世界的,將國際研究與本地知識相結合,同時處理好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才能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宜商、宜遊。
在對城市品質的追求方面,劉蔭盛坦言,歷來講究舒適生活方式的成都,也有著相似的「基因」。比如,這座城市對於城市建築多樣性的保護、對於綠色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以及傳統與現代元素在城市空間中的融合共生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