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俠侶」在紐約
11月的紐約已進入初冬,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思坦太極武術中心依然一片紅火景象,學員們從5歲的孩童到80多歲的老人,操練著太極拳、太極劍、長拳等武術招式。這裡的主人陳思坦、林旭夫婦,也從早忙到晚,精心指導每一位學員的一招一式。6歲習武,22歲成為中國全國冠軍,26歲獲得首個世界冠軍……直到30歲退役,陳思坦在運動員生涯中曾獲得過32次國內外各類武術大賽冠軍。
-
河南這座祠堂 有罕見的太極拳實戰秘籍 是全球太極拳習練者朝聖地
堂前矗立著一座高達6米、由2000公斤黃銅鑄造的太極拳始祖陳王廷銅像。據記載,當年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優秀拳種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出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內功拳種,因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
《中華武術》「中國太極拳最具影響力人物」揭曉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31日,中國體育報業總社《中華武術》雜誌「中國太極拳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活動揭曉,包括陳正雷、楊振鐸、虞志榮、鍾振山、孫永田、和有祿、楊群力等多位對太極拳傳承、傳播、發展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當選。
-
永年區迎國慶太極拳友聯誼會在唐年酒店舉行第23期
2019年9月22日晚七點,由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文廣旅、太極雜誌社主辦,現紅太極養生館承辦,洺州太極拳社和魏佩林武式太極拳研究會協辦的迎國慶太極拳友聯誼晚會在現紅太極養生館、唐年酒店隆重舉行,新老拳友共150多人相聚在這裡展演太極、刀槍劍戟,載歌載舞,說拉彈唱,琴棋書畫,共度這美好時光,更為精彩的是有永年楊、武式太極拳第五代、第六代傳人現場展示讓與會拳友們一飽眼福,精彩陣勢不時傳來掌聲。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太極拳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學員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館內練拳(無人機照片,12月14日攝)。
-
太極拳人物
1930年,始跟吳式太極大師吳鑑泉的得意門生劉慕三學練吳式太極拳。經數月後,攜30多名學生轉而向陳式太極宗師陳發科學練陳式太極拳,成為陳發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別陳發科赴山東濟南就職。1956年復又返京,結合所悟再向師陳發科請教套路和推手,先後從陳學練陳式太極拳達15年之久。終其一生從事武術實踐和研究,充分掌握並發展了陳式太極理論與實戰技術,成為陳式太極拳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河南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中國太極!】李慎明: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
讓太極拳進一步在中國普及並走向世界,必須把振興太極拳列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和「十四五」規劃,為太極文化和太極拳的發展定好位;用太極精神推動太極拳事業及太極拳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大太極拳觀念;建立國家級太極拳段位分級評審機制,制定科學化、標準化的太極拳健身普及版本;積極發展技擊太極拳,爭取將技擊太極拳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把太極文化和太極拳納入國家的相關教育體系,開辦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大學以及各類專業學校
-
是誰在練太極,風生水起!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在這裡老幼婦孺習拳成風歷代名手輩出扛上掃帚她是環衛工人只有3000多人的陳家溝有3個太極拳學校40多個家庭拳館和800多名拳師走在村內與你擦肩而過的人也許就是自小練習太極拳的行家裡手讓我們一起走進陳家溝
-
她7歲習武,曾獲太極拳、太極劍2項全國冠軍,現南京工業大學教師
一次邂逅,一生相守章璐璐老師七歲習武,1992年獲全國少年武士杯全能冠軍,1995年獲全國太極拳太極劍兩項全能冠軍……1999年,當時全國武術錦標賽的兩項全能冠軍的她被分配到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南京工業大學前身之一)任教,那一年,章璐璐24歲。
-
太極流派之楊氏崔仲三: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的精華拳種(視頻/圖)
楊氏太極名師崔仲三:太極拳是年輕人首選時尚運動。(視頻) 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崔仲三接受杭州網記者專訪。人物簡介:崔仲三,北京永年太極拳社社長、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中國武術8段。出身太極世家的他,自幼隨祖父習練傳統楊氏太極拳,至今已有40餘年。傳統楊氏太極拳108式,幾十個定式每天都要練上百遍。跟祖父練推手,每天都要被扔到牆上幾百次。崔仲三1957年首獲北京市太極拳少年組冠軍,後來在全國和北京市比賽中均獲優異成績。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您了解吳氏太極第四代大師修佔和太極十三刀嗎?
先來了解一下修佔大師吧!修佔是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傳承人修丕勳次子,系山東省萊州市程郭鎮大武官村人,中國傳統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承人,自幼酷愛武術,隨父習練吳式太極拳,繼承和保持了一代宗師王茂齋的原始風格,擅長太極刀、馬眉刀、太極劍、太極槍、太極棍等,演拳如柔化春風,似行雲流水,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引進落空,拿而不發。
-
楊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即領悟得拳奧妙,能氣行如九曲珠太極理通焉,非久練久熟,何能此境耶。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隱者藏也,現者露也,隱現之法,與人對敵,猶神明難測之妙,如敵來擊至我身,我身收朿為忽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回抽時,我隨跟進為忽現,敵不知我式高低上下,無法敵當我手,練太極如河中小船人步臨其上,必略偏忽隱,又裹步必隨起
-
學會這四個步驟,從太極操通向太極拳!
要想提高太極拳的質量,還是先要搞清楚太極拳與太極操的異同,以及哪些東西是太極拳不能缺少的,這是繞不開話題,否則,拳操不辨,真假不分,就難談提高。
-
魔都70歲老爺叔社區教太極,教出全國冠軍!
五年後,他的太極拳班變成了拳社,他的弟子從20人擴大為300人的隊伍,還出了好幾個全國冠軍。「廢品站站長」東育太極拳社招收的首批學員,除了個別年輕的「新」新場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他們都沒有武術基礎。但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經過孫劍狄悉心指導,僅三個月的時間,太極拳二十四式全部套路學員們個個都能打下來,且一招一式動作規範到位。和之前教專業的太極拳不同,孫劍狄面對的,大多數都是老年人,他笑稱自己是「廢品收購站站長」:「和我專業隊的學生不同,這裡來找我練拳的,都有自己的訴求:『孫老師,我想強身健體。』『孫老師,我想降血壓。』」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用來指導太極功夫習練太重要了
太極拳可以以拳體道,許多人都來教和學,然而很多精妙的拳道卻無法用嘴講得清楚明白。如此以來,很多絕學被大師帶走了,而沒有留下傳人。#也有很多人因此而無緣學習太極,從而弄不明白為何會把太極拳稱為中國的瑰寶。
-
初學者練太極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今太極拳練習的人很多,太極拳不僅是老年人在練太極,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了太極的隊伍中來。但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卻不知道如何入門,怎樣的練習方法最好,自然就無從下手。套路從簡單的太極拳套路學起,比如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太極拳就很好。它動作不多,時間短,式子較全面。
-
接下來太極拳文化的傳播方向是啥?
75歲高齡的朱天才先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12月17日晚,當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他激動地對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說。△朱天才朱天才於1955年開始學習太極拳,1958年拜陳照丕為師,1973年拜陳照奎為師。
-
楊式太極拳初學者,究竟該怎樣去練
說到太極拳的練習,是近些年來是個永無休止的話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太極拳的練法及套路也不斷花樣翻新,比如簡化的套路,自創門派,宗師自創的套路等等,太極武正逐漸趣向演變為太極舞太極操,傳統的練習方法逐漸被剝落丟棄,如不注意傳統功法的學習和運用,國粹太極拳術真的要退化為舞術了,那麼傳統的楊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