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接下來太極拳文化的傳播方向是啥?

2020-12-19 瀟湘晨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太極拳申遺是我們期盼已久的,申遺成功感到很激動,很興奮!」75歲高齡的朱天才先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12月17日晚,當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他激動地對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說。

△朱天才

朱天才於1955年開始學習太極拳,1958年拜陳照丕為師,1973年拜陳照奎為師。國內外講學傳拳幾十年,培養學生數以萬計,其中入室弟子五百餘人,四人已是太極拳名師,在世界各地傳授拳法。他還編著了《陳家溝太極拳》《秘傳陳家溝太極拳歌訣》等書籍。

談到太極拳申遺的意義,朱天才說:「申遺成功,是世界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的一種認可,是對太極拳為世界所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說明太極拳已經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變成了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健身方式。」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朱天才一直在陳家溝,除了每天堅持練習太極拳,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太極拳文化的整理、編寫工作中,最近正在整理太極拳相關理論。「作為太極拳非遺傳承人,將一如既往地傳播太極文化,哪裡需要我們就哪裡去!「

朱天才注意到近年來網際網路對太極拳傳播的影響,他的太極拳教學視頻在網絡上也可以輕鬆找到。他說:「太極拳是古老的文化,過去不了解太極的人以為是老年人練的,體弱人練的,但現在正變得非常新穎、時尚,不僅在中國年輕人中間,在世界年輕人中間,都成為很好的健康運動方式。」

對於太極拳文化下一步的傳播,朱天才說:「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武術,而是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級藝術,未來需要從文化層面更多地闡釋太極拳。」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讓太極走向世界,讓世界共享太極!來看申遺成功背後的焦作力量……
    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省又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品牌,對於推動河南「中原功夫文化」等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打造雲臺山、嵩山、太極拳、少林拳「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帶,促進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我省文化旅遊強省建設,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具有重要作用。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太極拳起源於我省,傳播於世界。
  • 太極申遺成功,傳統功夫不只能用來炒作
    太極拳作為一門拳法,其核心的內容是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而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太極申遺成功所代表的不單單只是太極一門武術受到了國際認可,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武術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在世界範圍被廣泛認可的希望,這對堅定文化自信有著深遠的意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得以傳承發展的核心要素。
  •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 400架無人機共舞讓太極美出天際!
    央廣網焦作12月20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張浩)2020年12月17日,中國太極拳正式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河南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此次申遺在河南、在焦作溫縣受到廣泛關注。
  • 世界申遺終成功——中國太極拳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拳自 17 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利於進一步整合太極拳文化資源,形成合力,推動這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
  • 太極拳入選,實至名歸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之無愧,實至名歸。」12月17日晚,當手機接到太極拳申遺成功鋪天蓋地的消息推送時,一直關注此事進展的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激動地向家人歡呼:「太極拳申遺成功了!」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公開資料顯示,太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 太極拳申遺是如何準備的?面對此前人們對於「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事件的質疑,「太極拳界」又如何評價?新京報先後採訪了溫縣政協副主席、原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和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斌。
  • 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外交學院體育對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周慶傑具有豐富的武術國際傳播經驗,他創辦了駐華使館武術嘉年華,「一帶一路」國家駐華大使體育論壇等,並編譯多本《太極拳》英文教學書籍。他認為:「太極拳申遺成功體現了世界對中華文明成果的承認與尊重,還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為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傳承和發展贏得了新的契機。太極拳由此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昨晚許多人的手機提示裡,都彈出了這樣一行小字「太極拳申遺成功」。從河南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裡走出來的太極拳,成了在冊的人類遺產。這對於陳家溝和太極拳的傳承人們的意義,遠不是手機上一行小字所能夠代表的。17日晚,太極故裡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沸騰了!
  •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多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
    又將為焦作、河南文化旅遊產業帶來哪些新機遇?【太極拳成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助推河南文旅走向更高層次】好消息傳開,令社會各界倍感振奮。河南省旅遊規劃評審專家、國家文旅部青年旅遊培養專家張立生激動地表示:「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一世界級遺產品牌得到確立,為太極文化的正名、傳承、發揚起到了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太極文化發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申遺成功!河北永年楊氏、武氏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趙明 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從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非遺項目「中國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評審通過,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河北省永年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位列其中。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不忘對文化遺產保持敬畏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媒體報導,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世界關注。  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即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
  • 喜大淚奔,太極拳第六次申遺成功!
    這一路遺憾,始於2008年,這一年中國舉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太極拳在這一年申遺成功希望應該是最大的,但因這一年中國申報項目較多,最後經過取捨,太極拳未進入聯合國評審階段,第一次申遺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遺憾是2009年,也是因為申報數目的限制,中國最後確定申報了京劇和中醫針灸,太極拳被擱置。
  • 韓國也在搶太極拳?網友:幸虧我們搶先一步
    換句話說,當年,我國如不加快申遺步伐,恐怕太極拳這一中國文化瑰寶,落入別國之手。 其實,太極文化在韓國,影響也十分廣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方說韓國的國旗,你仔細瞅一瞅,是不是很像太極八卦圖? 中國的《周易》和道教在韓國頗有影響。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中國的《周易》。
  • 祈年文潭:太極申遺成功,就是一場好雨
    作者:徐兆壽 媒體報導,太極拳申遺獲得成功。恰好昨日筆者在金昌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主題,前後與好多朋友一直在討論《易經》、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的科學基礎,其中也討論到了太極拳。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太極拳申遺成功 2020-12-18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再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十二年的堅持,終於申遺成功
    另一種說法就是,張三丰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丰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元末明初,武當道人張三丰開中國「內家拳」之先河,其後發展出「太極十三勢
  • 12年長跑太極拳申遺成功,將高標準打造世界級全新IP
    一場主題為「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這裡舉行。陳氏、楊氏等國內七大社區「太極人」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太極拳自2008年第一次申遺失敗之後,一直堅持不懈,最終在2020年12月17日申遺成功。前後共經歷了12年時間。
  •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多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未來將和少林拳攜手...
    十二年申遺之路,箇中曲折坎坷,在成功這天升華成極大的喜悅。 河南省旅遊規劃評審專家、國家文旅部青年旅遊培養專家張立生激動地表示:「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一世界級遺產品牌得到確立,為太極文化的正名、傳承、發揚起到了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太極文化發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