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初歇,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氣候宜人,藍天白雲下,仿佛置身綠色的海洋。大山中蜿蜒穿行的瀝青公路,直通茅塔鄉巖屋村。車窗外,私家車、廂式貨車、78路公交車、農家樂不時掠過。
地處秦巴山區的巖屋村,因村民居住在山巖下而得名。一座座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村民們過去到茅塔鄉要走上幾個小時,到十堰城區更是「遙不可及」。
去年,茅箭區交通運輸局籌資6000萬餘元,採取降坡、改道、取直等辦法,將離巖屋村最近的6公裡進村道路進行擴寬改造。原來寬3米的水泥路擴寬成8.5米寬的瀝青路,並配套完成了防護設施、路邊綠化。
「進村的道路擴寬後,公交車也開到了家門口,只要2元錢就能進城。早上去看看孫子、帶點自己種的菜,再乘11點的公交車回來,12點前就能到家吃午飯。」巖屋村村民陳文金從家出發,步行兩分鐘就到了公交站點。
去年11月,惠及沿線5000餘名村民出行的十堰市78路公交延伸至巖屋村。茅箭區交通運輸局局長盛衛說:「在修好路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了全域通公交,打造了安全、低價、放心、溫馨的公交出行服務。」
「我們老年人免費坐公交,傍晚還能在路邊散步健身。」73歲的老黨員、三組村民明平金一個勁地誇讚交通的變化,「路修得跟城裡一樣,又寬又好,城裡人經常開車到我們村裡玩。」
交通改善後的巖屋村,第一件事就是搞產業。「村裡已發展20萬筒香菇、50畝艾蒿、20畝中藥材、200箱蜜蜂,並成立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談起村裡的產業,十堰市發展改革委駐巖屋村第一書記盧勇如數家珍,「土特產品能變成錢,靠勤勞脫貧致富的人也多了,抹牌賭博的人都沒有了。」
去年,村裡謀劃了金絲皇菊、櫻桃、魔芋、天麻、水果玉米等項目,既拓展了脫貧產業,又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村集體收入超過18萬元,全村成功脫貧了。在灑滿陽光的一道道山梁上,致富的產業,忙碌的村民,開心的笑容,構成了一幅美麗山村幸福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