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2020-12-21 淡泊名利love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古代考上狀元是十分難的,狀元可是全國考生第一名。現代人看古裝電視劇,實際上對古代的科舉考試的難度遠遠體會不到,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都是很厲害的,真正考上去的就算是個秀才也是滿腹經綸,按照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教育程度,秀才功名的分量大概相當於現在區縣一級下轄實權部門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大學講師、教授等,要說其學術水平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博士也不過分。那進士就更了不得了,古代中了進士的人分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個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考上狀元有多難可想而知了。

考上狀元的,最起碼文章是皇帝和主考的文官都極其認可的。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狀元,可以做什麼樣的官呢?就拿進士這個相對較大的群體來說吧!中了進士的人,就算不是狀元、混的不堪、一輩子不進中央的,那最幾碼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退休。不過就一般來說,考中進士的當個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官,結局會得個布政使(相當於省長)噹噹不足為奇,能力強一點的當個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也綽綽有餘。那麼狀元作為進士的佼佼者就更不同了,一般狀元之流會分到翰林院,擔當「庶吉士」。別小看了這個「庶吉士」,官雖然不比其他進士同學的大,但位置卻不同,翰林院是全國讀書人的精英權貴所在地,接觸朝政甚至皇帝都更有機會。而且這個地方基本上就是朝廷大員的出產地,尤其是明清一代基本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宰相(內閣大學士、軍機處大臣)必須是庶吉士,雖然也有特例,不過入閣拜相是早晚的事。而且狀元,只要不犯什麼錯誤,基本上就是朝廷最高的幾位重臣之一了,如果有幸當上了宰相(並非具體官名),說不定還會留下一段佳話呢!

所以,現在知道狀元為何如此風光了吧!畢竟可能是朝廷未來最高的重臣呀!範進中個舉人都風光的要死,更何況狀元呢!

相關焦點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分為好幾個階段。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
  • 高考結束了,狀元經濟又要火,來看看古代的狀元能當個什麼官?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又到了各大商家瘋炒狀元的時間了,各大院校肯定也是摩拳擦掌,加入到爭搶狀元的行列中來。那麼在古代,要是中了狀元,到底能當多大個官?首先得明確一點,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所以狀元本身沒有品級,被欽點狀元,只是說明你有一個可以當官的資格證書,相當於現在的文憑!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一色杏花紅十裡,狀元一去馬如飛。」 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社會下所有學子的最終夢想。 而古代科舉制度考的什麼呢?
  • 科普:古代狀元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而在過去,能考上狀元的,大多是屬於拔尖的一列。這些狀元,無論天賦、努力,甚至運氣,都有過人之處。畢竟從地方一路考到京城,最後通過皇帝的考核,需要太多的因素。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狀元是對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但狀元本身不是一個官職,自然沒有品級,需要授官以後,才能確定品級,而狀元授官的品級,在不同朝代並不相同。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舉人,什麼樣的高度才是狀元,帶你了解吧
    伴隨著相繼出現的省狀元,依舊是讓人會想到現在的狀元和古代的狀元究竟有多大差別。這個差別可以說是很大的了,因為這個差距怎麼形容呢,一個是人生的開始,一個是人生的巔峰。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備,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了,而且出現了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不過當時的狀元及第後被授予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比如北宋初年著名的寒門宰相呂蒙正,中狀元之後被授予將作丞,後步步高升,十二年後就做了宰相,他的經歷算是相當勵志的了,應該古代寒門學子仰望的存在。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又是一年裡面的高考成績發布時間,在這些發布的信息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省的高考狀元,這些學霸基本都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教學資源優厚的省份,排第一的一般都有七百分以上,然而這些狀元如果換在古代的考試中,他們是屬於哪個水平呢?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當然,這個無法直接比較,我們國家建國初期的文盲率能達到80%左右,也就是說只有少數人才能認得幾個字。這我們可以看我們的爺爺奶奶輩就知道了,如果你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能輔導了你的作業,那肯定是教授級別了。所以可以推斷出來,在古代社會,普通農民根本就不可能離開自己生活的村莊,連溫飽也解決不了,更不用說讀書了,文盲率肯定是90%以上了。
  • 高考第一名vs古代狀元,上大學和進官場,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網絡上又是一波各地高考狀元的信息,什麼安徽文科狀元多少多少分啊,什麼北京高考狀元多少多少分啊,小編也是對他們這些高分表示羨慕嫉妒。我們稱他們是高考狀元,不禁讓小編想到古代的那些狀元都是什麼「分數」。中國歷代王朝一共有者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高考狀元,我們現在高考的制度是按照各個省份來劃分的,各地區考試的規則和制度並不是完全相同,有的是全國統一的試卷,有的是自己省份自主的命題,所以我們我們只能找到各個省的高考狀元。還有就是我們是分文理科的,不僅有理科狀元,還有文科狀元,所以這樣一來每年都可以有好幾十個高考狀元。
  • 古代高中狀元厚,一般是多大的官職?
    宋代科舉,狀元一般會直接給京官待遇,然後授某個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為地級市的副市長。雖然這已經是升官快車道,但一個地級市的(常務?)副市長顯然是稱不上「幫治國」。他要治國還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積累各種經驗,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奇葩說海選的高考狀元:考上北大後,她好像就永遠留在了那一天
    在哪條賽道上跑,反而不是個問題。 在學校,他們要爭取考試第一。 在辯論賽上,他們要爭輸贏。 讀書打卡,他們無所謂讀了什麼書,但是一定要在朋友圈裡做讀書最多的那個。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只有詳細了解科舉制,我們才會知道狀元在今天象徵著什麼,才能理解為什麼授予他那個等級的官職。從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時候,科舉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到明朝發展到成熟階段。古代的科舉和我們的高考有類似的地方,但科舉考試三年才考一回,一次不中只能等到三年之後,所以考中才更為難得。
  • 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狀元、舉人和秀才比大學生如何?
    也就是說,只要考中舉人,就可以在全縣家喻戶曉了。在這裡,一定要提教科書中的《範進中舉》。範進未中舉前,在村裡到處受人欺侮,連屠戶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而範進中舉之後,縣官和鄉紳立即前來拜見並送禮。舉人身份和地位如此之高,是因為考中舉人就可以擔任官職。一般情況下,舉人可以擔任七品縣官。人脈關係和家庭條件較差的,也可以獲得一個8品教諭(相當於教育局長)。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