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記協推薦參評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作品《新華時論》,2020年4月22日至4月30日在中國江蘇網公示。公示期間,如有不同意見,請向江蘇省記協反映。
江蘇省記協聯繫電話:025-58682819,025-58682807
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新聞專欄參評作品推薦表
欄目名稱 | 新華時論 | 創辦日期 | 2006年10月10日 | |||||||||||||
刊登周期 | 一周1-3次 | 刊登版面 | 要聞版 | 語種 | 漢語 | |||||||||||
刊登單位 | 新華日報
| |||||||||||||||
作者(主創人員) | 劉慶傳等 | 編 輯 | 雙傳學 李揚 | |||||||||||||
自薦作品所獲獎項名稱 |
| |||||||||||||||
專欄 簡介 | 《新華時論》是新華日報自2006年起一直堅持到今天的一個新聞評論專欄,在新華日報讀者用戶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 |||||||||||||||
推薦 理由 | 該欄目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辦欄持續時間長,發表評論多,優秀作品多。欄目自創辦以來,刊載的評論中有8篇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民生實事不能沉迷「數字突破」》獲一等獎,《未到盡頭先調整 》《「富豪相親」濁化社會空氣》《「暫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城市管理亟待走出「整治思維」》等獲二等獎,《權力「燙手」才正常》《「強政府」應向何處「強作為」》《重視改革「慢變量」》等獲三等獎。多年來,專欄每年見報評論均在100篇左右,但過去由於見報頻率不穩定等原因,未能參評中國新聞獎。2019年,專欄以每周1-3篇的固定頻率,在相對固定位置推出,全年共刊發評論160多篇。 二是輿論引導能力強,價值引領效果好,指導性強。欄目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想省委書記之所想」,又「思縣委書記之所思」,既關注工作難點重點,又聚焦社會焦點熱點,既有系統的策劃,又有社會的來稿。2019年,專欄推出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推進科技創新」等系列評論影響巨大,多篇評論被全國各大網站轉載。《從「賣農產」變「賣鄉愁」中找機遇》《基層減負謹防「鐘擺」》《重視消除改革的「溫差」》《不能因為「乾淨」而丟了「幹勁」》《品一品「盒飯院士」的將就與講究》《城市治理不能讓人「嚇一跳」》等評論具有較強穿透力,彰顯了黨報評論的高度和深度。 三是社會效果好,領導批示表揚多,讀者認可度高。欄目所載的《「暫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快答卷」更須「答長卷」》等評論得到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表揚。欄目兩次獲評江蘇省報紙好新聞(名專欄)一等獎,在江蘇讀者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籤名: 2020年4月17日
| |||||||||||||||
初評 評語 | 籤名: 年 月 日 | |||||||||||||||
聯繫人(作者) | 劉慶傳 | 手機 | 18652998723 | |||||||||||||
電話 | 025-58681717 | 13567601@qq.com | ||||||||||||||
地址 | 南京市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 郵編 | 210092 | |||||||||||||
僅限自薦 作品填寫 | 推薦人姓名 |
| 單位及職稱 |
| 電話 |
| ||||||||||
推薦人姓名 |
| 單位及職稱 |
| 電話 |
| |||||||||||
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新聞專欄代表作基本情況
作品標題 | 《期待多些「不講排比的報告」》 | |
發表日期 | 2019年1月8日 | |
作 品 評 介 |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之所以稱為「旗幟」,就在於評論代表著報紙的立場,表達的是報紙的觀點。這篇評論緊扣當前文風學風中存在的問題,針砭時弊,敢於發聲,彰顯了黨報評論的戰鬥力、影響力和穿透力。 | |
採 編 過 程 | 文風事關黨風民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首先要文風政風抓起。針對當前文風當中愈演愈烈的「排比之風」,作者借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過度講排比這一現象,批評形式主義的文風,具有很強現實針對性。作者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什麼樣的報告是好報告、報告能不能用排比句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好報告的關鍵在於是否務實紮實踏實。作者指出,「不講排比的報告」,不是說報告不需講究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而是在文風、作風和政風上,不能浮華而要實些再實些。這一提醒及時、令人深思。 | |
社 會 效 果 | 文章刊出後,迅速被人民網、中國網、新浪新聞、搜狐新聞等多家網站轉載。《群眾》雜誌微信公號轉載後,點擊量迅速破萬。被「辦公室主任」微信公號轉載後,點擊量也過萬。許多網友跟帖表示,這篇文章說出了大家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有很強的啟示意義。文章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 |
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新聞專欄代表作基本情況
作品標題 | 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 |
發表日期 | 2019年12月26日 | |
作 品 評 介 | 這篇評論對「大概率」和「小概率」的分析鞭辟入裡,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現實關照;既有思維啟迪,更有實踐意義;不僅回答了「是什麼」「為什麼」,還回答了「怎麼看」和「怎麼辦」,充分體現了黨報評論的高度、深度及其敏銳性、前瞻性。 | |
採 編 過 程 | 在2019年12月底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要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身處大變局之中,「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實際上日漸增大。危與機交織起伏,萬變之中何以應變?正是本文的寫作初衷。以今天的視角回頭來看,歲末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黑天鵝」事件,無疑深刻驗證了這一點。 | |
社 會 效 果 | 這篇評論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文章從如何理解「小概率事件」、如何避免「小概率事件」、如何清醒認識形勢、如何應對發展中的風險和機遇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文章對黨員幹部如何於此關鍵節點,把握「危」於「機」,在「有守」和「有為」的辯證統一中推動江蘇發展取得新突破,提供了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 | |
2019年每月第二周刊載作品目錄
月份 | 標 題 | 刊載日期 |
1月 | 期待多些「不講排比的報告」 | 2019. 1.8 |
2月 | 春節激揚濃濃「家國情」 | 2019.2.9 |
3月 | 幹部交流任職,「鍊金」別「鍍金」 | (兩會期間)2019.3.19 |
4月 | 既要整治提升,又要防「談化色變」 | 2019.4.10 |
5月 | 「平板」代替不了「腳板」 | 2019.5.9 |
6月 | 破除「終身制」暢通「進出口」 | 2019.6.12 |
7月 | 從「賣農產」變「賣鄉愁」中找機遇 | 2019.7.7 |
8月 | 多些「說走就走」的隨機調研 | 2019.8.7 |
9月 | 自信讓我們的中秋月更「圓」 | 2019.9.13 |
10月 | 品一品「盒飯院士」的將就與講究 | 2019.10.10 |
11月 | 「科技懸賞」激活創新偉力 | 2019.11.8 |
12月 | 出臺政策不能如此「拿來主義」 | 2019.12.10 |
期待多些「不講排比的報告」
劉慶傳
1月8日,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開幕,我省各地將陸續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開年工作看兩會,兩會工作看報告。各地兩會開幕,工作報告寫得好不好,人們非常關注。
什麼樣的報告才叫好報告?恐怕很難概括。陝西作家賈平凹在出席全國兩會時曾經說道:「報告很好,沒有排比句。」顯然,他在評論政府工作報告寫得實的同時,也委婉批評了那些動輒「排山倒海」、硬湊排比句的報告以及那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和形式主義作風。
無獨有偶。幾年前,某省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後將把辦實事納入日常工作」「不刻意提『十件實事』」。對此有媒體評論指出,「不到十件硬要湊足十件,超過十件也只提十件,這也是『因文害義』」,「求實不求十」,體現的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
工作報告能不能用排比句?民生實事能不能講「十」?應該說,關鍵仍在於是否實事求是。總的來說,工作報告、政府文件、領導講話、公文行文不同於文學創作,最好能「天然去雕飾」,以質樸文風、平實語言凸顯內容,不能華而不實、形式大於內容。寫工作報告,不是不能用排比,不是不能用「十」講「十」,如果排比能夠更好地表達意思、傳遞信息,「十件實事」皆實打實,則用了又何妨?問題是,一些地方在起草報告與領導講話時,為了形式華美、對仗工整,動輒以華麗辭藻搞「排山倒海」,為了追求排比不惜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為了湊足所謂「整十」「整三」,不惜東拼西湊、削足適履,給人以強烈的矯揉造作、過度雕琢之感。賈平凹之所以評論「報告很好,沒有排比句」,輿論之所以點讚「求實不求十」,恐怕也正在於此。
文風反映作風,政風影響民風。工作報告實不實,反映工作作風好不好。若在報告、講話、文章中過於重視形式,過於講究對仗排比,就有可能不自覺地陷入形式主義、表面文章。有的地方不把精力放到琢磨如何「幹得精彩」,而是一門心思鑽研如何「寫得精彩」。為了「寫得好」,不惜絞盡腦汁堆砌辭藻、構設排比,結果看起來形式工整,實際上內容空洞、毫無思想,可人們聽完看完除了留下「排比很多」「辭藻華麗」「文筆很好」之類的印象,具體內容倒沒怎麼記住,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期待多些「不講排比的報告」,不是說報告不需講究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而是說不要片面「講排比」「重排比」「唯排比」,是強調不要那種光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光講究「怎麼寫」不講究「怎麼幹」、光重視「說了什麼」不重視「幹成什麼」的浮華文風和虛浮作風。說到底,就是在文風、作風和政風上,要實些、再實些。
文以載道,實幹興邦。召開兩會,是過去一年工作成績、新的一年工作打算的集中展示,也是各地文風會風、作風政風的集中展示。期待各地多出一些求真務實的好報告,把各項工作幹得實些、再實些,不斷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陳立民
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在十三屆七次全會上指出,要「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最大限度化解存量、遏制增量,牢牢守住穩定、安全、廉政、生態這『四條底線』」。危與機交織起伏,萬變之中何以應變?大概率和小概率中蘊含的豐富辯證法,值得細細品讀。
「小概率事件」不是「零概率事件」。事實上,不管可能性多麼微小,只要樣本量足夠大,理論上來講「小概率事件」就必然會發生。特別是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疊加的當下,風險本身更具複雜性、多樣性、突變性和不確定性,「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概率實際上在日漸增大。
「小概率」背後,有「大問題」可循。客觀來說,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有些是確實無法避免的,有些是可以人為改變的,但更多的則是可以減少或降低其發生概率的。比如,安全生產領域的小概率事件,本質上是抓安全生產的理念方法落後於時代要求;金融領域的小概率事件,本質上是脫實向虛,對實體經濟重視不夠;政府債務的小概率事件,本質上是個別領導幹部仍然懷有政績衝動和「GDP」速度情結。
「小概率」,往往引發「大影響」。從美國次貸危機到股市崩盤,再到全球實體經濟遭受重創一系列連鎖反應,實踐已經證明,一隻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有可能演變成巨大的「灰犀牛」危機。某種程度上說,一件事情的負面影響程度,是和人們的重視程度、應對程度成反比的。恰恰因「小概率事件」之罕見,導致人們心存僥倖或疏忽大意,而更易釀成大禍。須以100%的「大概率思維」,應對哪怕趨近於0的「小概率事件」,才能將矛盾消解於未然,將風險化解於無形。
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涵養「大概率思維」,要不惜「殺雞用牛刀」,切實增強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要從大處著眼加強謀劃,從細處著眼防微杜漸,有針對性地增強預警能力、適應能力和防控能力,及時發現經濟運行、社會發展中的趨勢性苗頭性問題,積極應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大概率思維」不僅是一種風險意識,更應運用於實際工作,拿出「大概率應對」,展現「大概率作為」。決策之前,要在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基礎上進行充分評估;決策之後,要做好制度跟蹤監管、排查漏洞隱患、健全防控機制,不斷打牢制度「補丁」。更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從而降低頂層設計面臨的「不確定性」公共風險。
當然,繃緊「風險」這根弦,並不是說要前怕狼後怕虎、縮手縮腳、裹足不前。今天,江蘇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成績彌足珍貴,發展任重道遠。每前進一步都關係全局、牽動全身,必須堅守穩定底線,決不能發生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問題;堅守安全底線,決不能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推動發展;堅守廉政底線,決不能以工作為藉口破壞廉潔紀律;堅守生態底線,決不能為了發展破壞生態環境。要在「有守」和「有為」的辯證統一中,推動江蘇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