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參評材料7月31日12時至8月11日12時在中國記協網、新華網公示。我社兩件作品入圍參評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分別是——
「我想告訴總書記,我們就要搬新家了!」
春節臨近,記者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冬日的積雪在明媚的陽光中漸漸消融,大涼山深處的小山村格外寧靜祥和,沿著小路拾級而上,不一會就到了村民吉好也求的家。
走進吉好也求家中,堂屋裡掛著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與他們一家人的合影。「阿波波(彝語,表示感嘆),真是太激動了!」吉好也求看著照片說,自己永遠也忘不了去年2月11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三河村看望貧困群眾時的場景。吉好也求在自家門口熱情迎接總書記。總書記一彎腰,經過低矮的院門,走進他們家。總書記撫摸著孩子們可愛的小臉,親切地詢問他們幾歲了,叫什麼名字。孩子們用普通話一一作答。總書記對吉好也求一家人說:「看著你們一天一天好起來,很高興,希望孩子們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臨別時總書記還主動提出與吉好也求一家人合影留念,並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記得把照片送給他。
三河村位於昭覺縣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為高寒山區,總人口1698人,全部為彝族同胞。村民大多散居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土房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1戶、789人,貧困發生率46.47%,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貧困村。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讓這裡的鄉親們充滿了幹勁。2018年,吉好也求用村裡的無息產業周轉金,購買了西門塔爾牛和母豬,從別人手裡流轉了3.8畝土地,加上自家的4畝地,全部種上了良種土豆。他通過種植經濟林木,養牛、羊、雞,以及外出打工,一年掙了64000多元,人均純收入8700多元,遠遠超過了脫貧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我們大涼山彝族群眾,關心我們生活。他的牽掛是一種力量,給了我們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想告訴總書記,我們就要搬新家了,村裡還要實施土地整治項目,等地整好了,我要多承包幾畝地,當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吉好也求信心滿滿地說。
吉好也求家不遠處是村裡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排排充滿著彝家風情的新房在藍天白雲下格外亮眼。昭覺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塗榮偉告訴記者,三河村村民居住分散,按脫貧攻堅規劃,全村319戶群眾要實行整體易地搬遷。為此,縣裡從自然資源部每年為涼山州深度貧困縣單獨解決的600畝建設用地計劃中擠出用地指標,根據村情實際、群眾意願,按照方便群眾就學就醫的原則,規劃了9個安置點。這些安置點已在去年4月27日集中開工建設。
吉好也求和村裡的群眾一起參加了新村建設,他告訴記者,自己在工地上當砌磚工,一天有200多元的收入。看著新村建設一天天地推進,吉好也求說:「等搬進新家了,他和村民們想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再到彝鄉,聽鄉親們擺擺現在的幸福生活。」
相較於搬進新家,更讓吉好也求開心的是村裡馬上就要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塗榮偉說,2018年9月,《四川省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2018年實施方案》通過了自然資源部牽頭組織的競爭性評審,這是四川省迄今為止投資最大、整治面積最大、受益人數最多的土地整治項目。項目將針對烏蒙山區貧困情況,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和區域自然生態系統,提高當地農業科技含量及土地利用率,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根據規劃,昭覺將實施土地整治項目1280畝。三河村就是昭覺縣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的第一個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項目設計方案。
儘管土地整治項目要等到3月份才開始,但吉好也求早就盤算好了。他說:「我要多承包幾畝地,種土豆和綠肥。綠肥光種子去年就是5元1斤,1畝地可以產出500斤;綠肥的葉子還可以養牛養羊、餵蜜蜂……我要當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與村民們一起發展好產業,過上甜蜜的生活。」
「雪龍」48小時
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霧鎖冰山密集區——阿蒙森海。
「雪龍」船以不超過8節船速緩行於浮冰區。實時氣象數據顯示,當天最低溫度零下2攝氏度,風速每秒4.9米,溼度99.8%,海面能見度最低不足200米。
10時45分許,記者從正對船艏的房間窗口望去,前方浮冰忽然「變高」,海面好像突然出現了一道白牆。當冰山輪廓完全展露時,船舶距其僅百餘米。冰山超過了10米高的船艏桅杆,觸碰了「雪龍」。船桅折斷,船艏堆積起冰雪。
「雪龍」迅即後撤。約摸1分鐘,冰山隱入霧中,仿佛從未出現過。
濃霧中突遇冰山
阿蒙森海位於南極半島西側,幾乎終年覆蓋冰層,被稱為世界上最少人問津的海域。同時,阿蒙森海也是南極地區冰架底部融化最顯著的區域之一,在全球海平面上升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雪龍」船搭載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在該海域執行綜合調查任務。
此前,考察隊已完成阿蒙森海清水區全部12個大洋作業站位,於北京時間1月18日晚駛入海冰密集區,開展剩餘站位綜合調查。冰區航行以來,阿蒙森海一直陰沉著臉,籠罩海面的大霧,就像揮之不去的謎團,在「雪龍」船航線上時聚時散。
1月19日,「雪龍」船所經海域風速小、溼度大,霧氣愈發濃重,目測能見度在200米~2000米之間變化不定。10時45分左右,值班駕駛員和水手在駕駛室正常進行冰區航行及瞭望。此時,密集浮冰如同一片片巨大的白色荷葉,漂滿了海面。雷達屏幕上,浮冰與冰山皆顯示為黃色斑塊,需駕駛員配合肉眼觀察才能準確識別。行至密集冰區,滿屏皆是黃色亮斑,讓人無法分清哪些是冰山,哪些是浮冰。
受突然而至的濃霧影響,值班駕駛員在望遠鏡中發現船艏方向一座平頂冰山時,距離僅百餘米。駕駛員隨即全速倒車,10時47分,「雪龍」在慣性作用下,船艏前桅首先觸碰冰山。影像資料顯示,該冰山周圍存在大塊漂浮冰塊,船速在破冰時進一步減緩,發生觸碰時船速約為3節。
無論是考察隊領導回看監控視頻後分析,還是值班駕駛員回憶,都提到了一個重要細節——船舶抵近冰山時沒有隨意調整航向。輪機長周豪傑告訴記者,如果當時船稍稍改變航向,以側面接觸冰山,船艏側下方的水艙、油艙都可能破裂進水,將嚴重影響船舶安全。而"雪龍"作為一艘破冰船,船艏甲板是全船最堅固的「盾牌」。駕駛員在極短的反應時間內果斷操作,以船艏正面「對抗」冰山,最大限度減少了船舶可能受損的程度,同時在觸碰發生前全速倒車,為船舶緊急制動、退出危險區域贏得了主動。
觸碰發生3分鐘後,考察隊啟動了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清點並了解人員情況,確認所有在船105人均狀況良好,人員無受傷情況。
「雪龍」號倒車退至浮冰區,隨即開展安全檢查。經查,船舶動力設備、主輔機及軸系、通訊及導航設備運行良好;壓載水艙、油艙情況正常;僅船艏甲板區域冰雪堆積,並壓覆船舶前桅及周邊防浪板。經估算,冰雪堆積約400立方米,重量約250噸。
48小時恢復航行
如果將「雪龍」船比作一輛汽車,此次觸碰冰山類似車輛追尾,受損的船舶前桅及周邊防浪板則相當於汽車前部保險槓。現在,「保險槓」被完全壓在了積雪與碎冰之下。
觸碰發生半小時後,考察隊組織人員開展鏟冰除雪作業。作業人員分為4組,每組8人~9人,24小時輪番上陣。
隊員兵分兩路,一組人手持冰鎬、鐵鍬從船舷兩側開始「愚公移山」。冰山表面震落的冰雪經多年累加,緻密堅硬。揮鎬敲冰就像開山一般,冰鎬時常只能在冰面留下一道白痕。隊員們需徒手搬運好不容易鑿下的冰塊,並將碎冰一點點抱到船舷拋之入海。
另一組人迅速啟用船艏兩臺未受損吊車,開始挪運大塊冰體。幾名隊員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系扣安全繩,爬上了「小山」頂端,先用冰鎬挖出溝槽,分離出塊狀碎冰,再用吊繩捆住冰塊,起吊後將其移向船舷外側,冰塊憑自重脫落入海。很快,又有隊員打開高壓消防水槍,快速清除殘雪,防止甲板溼滑產生安全隱患。
此番作業如是反覆,歷經兩個晝夜,船艏積雪基本清除,船舶前桅及周邊防浪板「重見天日」。
鏟冰除雪的同時,考察隊密切關注著船舶狀態,每小時檢查一次關鍵設備和部位,包括主機等動力設備、通訊導航以及船底各艙室有無滲水等情況。初步確認船舶狀態安全之後,考察隊又出動空中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雙管齊下查勘船艏區域水上部分及艉部水下舵機區域,經查皆無受損。
考察隊現場評估後認定,「雪龍」船舶狀況正常,可排除發生危及人員、船體安全的險情。北京時間1月21日11時許,「雪龍」恢復航行,駛向安全水域。
「雪龍」駛向長城站
「雪龍」觸碰冰山後,考察隊的情況牽動著國人的心。自然資源部迅速響應,遵循「人的安全是第一位」原則,全面部署指導船舶自檢,制訂多種應急預案,確保應對措施及時、有效。
1月22日,根據應急工作方案,考察隊乘「雪龍」船從阿蒙森海當前位置駛往長城站,航渡期間已恢復開展走航觀測。「雪龍」抵達長城站後,國內將安排船舶專家小組登船,給船舶全面「體檢」,為考察隊保駕護航。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體
來源:中國記協網
原標題:《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參評材料公示,我社兩件作品入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