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甫,字昭,又諱廷明,於明嘉靖年間卜居休寧縣溪口鎮和村,壽官修六邑名族志,在蘇州起初跟唐伯虎學詩,後跟薛世奇學易經,歷覽多地山川、人物,其父戴思端經商,常年在外奔波。戴昭著有《新安名族志》、《本族光復集》等書。
戴廷明編《新安名族志》現代審訂版
《垂虹別意》畫卷,從而再現1508年發生的三十六位姑蘇才子在吳江垂虹橋畔雅聚餞別戴昭的動人一幕。
該畫卷由唐伯虎作畫,祝枝山題「垂虹別意」引首,戴冠作序,眾姑蘇才子作詩三十六首。畫卷用作畫、題詩、題字的特殊方式忠實地記錄了三十六位姑蘇才子在吳江垂虹橋畔送別安徽青年戴昭。那一場送別,演繹了五百年前的一段文化盛會。
安徽少年戴昭遊學於蘇州,起初跟唐伯虎學詩,後向薛世奇學治《易經》,再轉而從師雷雲東。戴昭學業漸成,思家心切擬告別諸師友返回安徽故裡。當時蘇州到安徽主要的交通為水路,故必經吳江松陵。為了使送別者能夠在傍晚時來得及回到蘇州,必須在垂虹橋畔作別。
《汪氏珊瑚網法書題跋》諸名賢垂虹別意詩並敘
據戴冠(1442年-1512年)《垂虹別意詩序》:休寧宗弟戴生昭,年富質美。餘教紹興府學時,與其父思端有同譜之好,往來情義甚篤。然思端業賈,什九在外,不能內顧昭,恐昭廢學負所稟,因挈來遊於吳,訪可為師者師之。初從唐子畏治詩;又恐不知一言以蔽之之義,乃去從薛世奇治易;世奇仕去,繼從雷啟東以卒業。昭為人言動謙密,親賢好士;故沉石田、楊君謙、祝希哲輩,皆吳中名士,昭悉得與交,交輒忘年忘情。及昭學漸就緒,去家且久,不能無廷闈之思。將告歸,眾作詩送之。君謙詩云:「垂虹拂帆過」,因題卷曰「垂虹別意」。蓋垂虹者,吳地石杠之名也,送昭必於此地為別,使送者可及夕而返故也。昭自來請序。予曰:丈夫立身,莫先於學。不學,則縱富且貴,不過血肉之軀耳。富則敗禮亂俗,貴則敗政厲下,富貴將安用哉!死則人皆唾詈不已;其所過之地,如孤鴻雪泥指爪易滅,人亦不齒也。惟人幼而能進於學,以明其理,以修其身,故能出孝入弟,行謹言信;窮則善家厚俗,出則忠君澤民;生則人化之,死則人思之;所歷之地,人皆稱述而歌詠之。非私也,人心之公道也,古今之直道也。昭生來遊吳中,而以明經講學為務;吳之士夫,亦樂與遊。及其去,而送之以詩。即昭它曰所歷,而使人思慕之權輿也;不然則贈昭之言,豈徒然耶!昭歸以予言諗諸父兄宗族,當必以予言為然。昭字明甫,同餘出唐道國忠公冑之後,蓋徽之雙溪世家雲。正德戊辰中秋吉旦(即為1508年9月9曰),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長洲戴冠書。
長洲戴冠書《垂虹別意詩序》
戴明甫與唐寅、祝枝山、徐禎卿、文徵明等「江南四大才子」屬於同時代人。唐寅詩集第五卷,第八十九首五言律詩《送戴明甫》:
柳脆霜前綠,橋垂水上虹。
杯深惜離別,明日路西東。
歡笑辜圓月,平安附便風。
歸家說經歷,挑盡短檠紅。
明代藏書家、學者、鑑賞家朱存理(1444—1513),字性甫,又字性之,號野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布衣。少學制科,謝去,從杜瓊遊,曾在荻扁王氏教塾,得詩句「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吳中詩壇皆激賞之。朱存理博學能文,精鑑別,富收藏,濡染之餘,遂善書、畫。尤精篆、籀、楷法。著有《珊瑚木難》、《鐵網珊瑚》十六卷、《鶴岑隨筆》,其中《珊瑚木難》保存了《鳳臺集序》,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朱存理《垂虹橋送戴明甫歸休寧》:
清朝畫家汪昱所題《跋垂虹別意卷後》記載:「蘇徽古吳越地,今俱直隸為鄰封。故徽之客於蘇州,甚眾且久,且歷幾星霜,忘歸者,必其山川人物可嘉而可樂歟!蘇多名士,善詩賦,為諸藩稱首,戴君明甫(昭)與之遊,獲其詩累卷,抑明甫之言語事為,忠信篤敬,可欲而可慕與?不然,何客蘇者,非一明甫,別垂虹者,亦非一明甫,而獨能致諸名士,重之以辭若是也。明甫得此,誠知重璠璵矣。使徒知重之,而不知所以重,恐非贈言者之本意。惟勉於學,慎於行,所謂忠信篤敬者,益加修省而精進焉。則徽士將不忍與之別而去,蘇士又不忍與之別而歸矣。豈非吾徽之光,斯卷之華哉!竊意贈言者之意固如此,餘敢附言於卷末者,意亦如此也。若夫記述之詳,勉進之切,則豫庵先生之意言誠然,餘復何言?正德甲戌孟冬既望,眷生顧齋汪昱書。」